FOREXBNB獲悉,9月2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水利部部長李國英介紹“十四五”時期水利高質量發展成就,並答記者問。李國英指,“十四五”以來,我國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進展。2022年水利建設完成投資首次邁上萬億元大臺階,並連續3年突破歷史紀錄。2024年達13529億元,預計“十四五”水利建設完成投資超5.4万億元,是“十三五”的1.6倍。
“十四五”時期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提升。我國建設了一大批水源工程、調水工程、灌區工程,預計“十四五”末國家水網覆蓋率達80.3%,耕地灌溉面積達10.9億畝,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96%,爲國家重大戰略實施、糧食穩產豐收、城鄉居民安居樂業提供了水資源保障。2024年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十三五”末分別下降17.7%和23.6%,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從“十三五”末的0.565提高到0.58。
水利部規劃計劃司司長張祥偉表示,目前,我國已建成的9.5萬座水庫,總庫容超過1萬億立方米,我國水庫的類型、數量、高坝數量均居世界首位。
他還提到,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是未來趨勢,也是發展方向。“十四五”以來,水利部門系統謀劃推進數字孿生水利體系建設,也就是數字孿生流域、數字孿生水網、數字孿生水利工程,有效賦能流域防洪、水資源管理與調配等業務應用,強化了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四預”功能,成爲推動水利行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顯著標志。
文字實錄如下:
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局局長、新聞發言人 壽小麗: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出席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佈會。今天我們繼續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我們非常高興邀請到水利部部長李國英先生,請他爲大家介紹“十四五”時期水利高質量發展成就,並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出席今天新聞發佈會的還有,水利部副部長陳敏先生,規劃计划司司长张祥伟先生,水資源管理司司長於琪洋先生。
下面,我們首先請李國英先生作介紹。
水利部部長 李國英:
媒體朋友們,大家好!我國是世界上水情最複雜、江河治理難度最大、治水任務最繁重的國家之一。“十四五”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和關於治水重要論述精神指引下,我國水利發展取得新成效,爲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作出了新貢獻。
一是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進展。大力推進水利基礎設施建設,2022年水利建設完成投資首次邁上萬億元大臺階並連續3年突破歷史紀錄,2024年達13529億元,預計“十四五”水利建設完成投資超5.4万億元,是“十三五”的1.6倍。“十四五”以來,新開工重大水利工程172項,水利基礎設施佈局、結構、功能和系統集成加快優化。截至2024年底,我國共建成水庫9.5萬座、大中型調水工程200項、大中型灌區6924處、堤防31.8萬公里,形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功能最全、惠及人口最多的水利基礎設施體系。
二是水旱災害防禦取得新成效。堅持始終把保障人民羣衆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不斷完善水旱災害防禦體系,水庫防洪庫容1856億立方米,堤防保護人口6.6億人,國家蓄滯洪區容積1090億立方米,水文測站13.3萬處,戰勝了3981條河流超警以上洪水,其中223條河流爲有實測記錄以來最大洪水;有效應對了長江、珠江等流域嚴重旱情,有力保障了旱區羣衆飲水安全和灌區農作物灌溉用水需求。“十四五”以來,洪澇災害損失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由“十三五”的0.28%下降至0.18%。
三是河湖生態環境面貌發生新變化。實施母親河復甦行動,斷流百年的京杭大運河、斷流27年的西遼河、斷流26年的永定河等一批河流全線貫通,重點河湖生態流量達標率達98.6%,整治“亂佔、亂採、亂堆、亂建”問題14萬個,河湖面貌發生新變化。海河流域30条斷流的河流恢复流动,京津冀治理區淺層地下水和深層地下水較“十三五”末分別回升3.29米和7.67米,102眼乾涸的泉眼實現復湧。預計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34萬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達73%。
四是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提升。建設了一大批水源工程、調水工程、灌區工程,預計“十四五”末國家水網覆蓋率達80.3%,耕地灌溉面積達10.9億畝,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96%,爲國家重大戰略實施、糧食穩產豐收、城鄉居民安居樂業提供了水資源保障。加快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機制,健全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城鎮節水降損等節水制度政策體系,強化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在我國經濟總量連跨大臺階、糧食產量連年豐收的情況下,用水總量實現零增長,2024年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十三五”末分別下降17.7%和23.6%,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從“十三五”末的0.565提高到0.58。
五是水利現代化治理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提升。長江保護法、黃河保護法、地下水管理條例、節約用水條例等頒佈實施,120萬名河湖長爲守護河湖履職盡責,七大江河流域防汛抗旱指揮機構全部建立,流域統一治理管理進一步強化。構建具有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功能的數字孿生水利體系,“天空地水工”一體化監測感知系統和“高保真”數字流場模擬數學模型系統加快建立,安全大壩、生態大壩、智能大壩和現代化水庫運行管理矩陣建設深入開展。構建財政資金、金融信貸、社會資本共同發力的水利投融資新格局,“十四五”前4年年均使用非財政資金3957億元,是“十三五”的2.3倍。水利基礎設施投資信託基金髮行、跨省域用水權交易、多種水生態產品價值轉化交易實現新突破並乘勢推進。
下一步,水利部門將在全面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基礎上,科學謀劃“十五五”工作,爲推動水利高質量發展、保障我國水安全作出新的貢獻。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願意回答大家的提問。謝謝。
壽小麗:
謝謝李國英部長的介紹。下面我們就進入提問環節,提問前請通報一下所在的新聞機構。
鳳凰衛視記者:
我們關注到,“十四五”時期,一批國家水網骨幹工程,像引江濟淮、珠三角水資源配置等工程建成通水,能否詳細介紹一下國家水網建設的進展情況?謝謝。
李國英:
我來回答您這個問題。“十四五”以來,水利部門認真落實《國家水網建設規劃綱要》,錨定“系統完備、安全可靠,集約高效、綠色智能,循環通暢、調控有序”建設目標,在優化佈局、結構、功能和系統集成上取得重要進展。
優化佈局方面。堅持近期、中期、遠期系統規劃,統籌存量和增量,聚焦重要經濟區、重要城市羣、能源基地、糧食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佈局了一批重大工程,“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水資源配置格局加快形成,預計到今年底國家水網覆蓋率達到80.3%。
優化結構方面。“十四五”以來,以大江大河大湖自然水系、重大引調水工程和骨幹輸排水通道爲“綱”,開工建設南水北調中線引江補漢等15項重大引調水工程,建成引江濟淮一期等12項重大引調水工程,规划綱要明确的40條骨幹輸排水通道已建和在建34條。以區域性河湖水系連通工程和供水渠道爲“目”,開工建設一批省級水網骨幹工程,新建和改造2150處灌區,完成7.35萬處農村供水工程建設。以具有控制性地位、控制性功能的調蓄工程爲“結”,開工建設35项重要結点工程,建成26座大型水庫,规划綱要明确的588個重点結点已建和在建465個。
優化功能方面。一方面,充分發揮南水北調工程“四條生命線”作用,東、中線一期工程累計調水超830億立方米,爲沿線48座大中型城市1.95億人提供了穩定優質水源,有效改善了南水北調受水區缺水局面。另一方面,全面增強水資源總體調配和供水保障能力,南北輸排水通道調水能力達到819億立方米,東西输排水通道调水能力达到734億立方米。
系統集成方面。圍繞國家水網安全運行和聯合調度,加快跨省江河、重大引調水工程、水網重要結點工程基礎數據、監測數據和業務數據歸集應用,加快推進數字孿生水網建設,水網工程建設運行管理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進一步提升。
謝謝!
第一財經記者:
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當前水利行業正在大力推進數字孿生建設,爲水利工作裝上智慧“大腦”,請問取得了哪些進展,發揮了怎樣的作用?謝謝。
李國英:
這個問題請張祥偉同志回答。
水利部規劃計劃司司長 張祥偉:
謝謝你的提問。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是未來趨勢,也是發展方向。“十四五”以來,水利部門系統謀劃推進數字孿生水利體系建設,也就是數字孿生流域、數字孿生水網、數字孿生水利工程,有效賦能流域防洪、水資源管理與調配等業務應用,強化了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四預”功能,成爲推動水利行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顯著標志。在推進數字孿生水利體系建設中,我們重點抓監測感知、數學模型建設和業務應用。
在監測感知方面。“十四五”以來,加快構建“天空地水工”一體化監測感知系統,大力提升對水利物理對象的透徹感知能力,爲水利工程安全風險監測防控和數字孿生水利體系構建和運行提供動態實時信息支持。
在數學模型方面。立足數字孿生水利體系精準映射、虛實交互、實現“四預”功能。我們加快構建“高保真”數字流場模擬數學模型系統,實現业务“正向—逆向—正向”推演應用,爲水旱災害防禦和流域水工程統一聯合調度提供決策支持。
在業務應用方面。堅持從實際需求出發,以效用爲導向,推進覆蓋各項業務應用的各層級數字孿生平臺建設。目前,全國大江大河洪水預見期從3天延長到10天,爲成功抵禦珠江流域北江1915年以來最大洪水,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等提供了有力支撐。實現對全國重點河湖268個生態流量控制斷面監測預警。數字孿生南水北調實時反映工程性態、動態優化調度,爲南水北調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質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謝謝!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視記者:
我們知道,由於極端天氣引發的洪澇災害時常發生。請問“十四五”時期,水利部門是如何保障防洪安全的?謝謝。
李國英:
好,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十四五”以來,全國有3981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其中223条河流发生了有实测记录以來最大洪水。面對複雜嚴峻的洪澇災害形勢,水利部門堅持始終把保障人民羣衆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全面貫徹“兩個堅持、三個轉變”防災減災救災理念,錨定“人員不傷亡、水庫不垮壩、重要堤防不決口、重要基礎設施不受衝擊”目標,不斷完善洪澇災害防禦體系。
第一,抓好工程這個基礎。着力完善流域防洪工程體系,開工建設一批洪水調控工程,增加防洪庫容35億立方米,實施七大江河干流重要堤防達標建設三年行動,實施3500餘條中小河流系統治理,實施17994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實施56處國家蓄滯洪區建設,七大江河洪水調蓄能力達2104億立方米,均具備防禦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洪水能力。
第二,抓好預報這個前提。加快推進雨水情監測預報體系建設,各類水文測站數量達到13.3萬處,基本實現了大江大河及其主要支流、有防洪任務的中小河流全覆蓋。研發建立多源空間信息融合洪水預報系統,大江大河洪水預見期從3天延長到10天。
第三,抓好組織這個關鍵。系統構建責任落實、決策支持、調度指揮“三位一體”防禦工作體系,提高了洪澇災害防禦制度化、規範化、現代化水平。實施“一個流量、一方庫容、一釐米水位”水庫羣精準調度,“十四五”以來,調度運用大中型水庫25311座次,攔蓄洪水5264億立方米,減淹城鎮7661座次,避免轉移人員4278萬人次,實現了大江大河重要堤防無一決口、2022年起各類水庫無一垮壩,洪澇災害損失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由“十三五”的0.28%下降至0.18%。謝謝!
澎湃新聞記者:
“十四五”期間,我國在經濟持續增長的情況下,用水總量保持穩定。請問水利部門在水資源節約利用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謝謝。
李國英:
這個問題請陳敏同志回答。
水利部副部長 陳敏:
“十四五”期間,水利部門堅持節水優先方針,精打細算用好水資源、從嚴從細管好水資源,在我國經濟增速年均5.5%的情況下,全國用水總量實現零增長。
在精打細算用好水資源方面。從觀念、意識、措施等各方面都把節水擺在優先位置。協同推進重點行業領域節水行動,加強灌區現代化建設和改造,實施黃河流域深度節水控水、南水北調東中線工程受水區全面節水,用水效率和效益進一步提升。2024年,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20年分別下降了17.7%和23.6%,全國節水灌溉面積達到6.38億畝,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提升到0.58,非常規水利用量達到了251億立方米。
在從嚴從細管好水資源方面。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快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機制。建立健全農業、工業、城鎮三大領域節水制度政策體系,推進用水方式由粗放向節約集約利用轉變。基本完成了全國重要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確定了31個省份地下水管控指標,基本建立國家用水定額體系,嚴格水資源論證和取水許可管理,全面推進取水許可電子證照管理。大力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實施合同節水管理項目1900餘項,發佈194項先進成熟適用節水技術。
謝謝!
封面新聞記者:
這幾年,大家明顯感覺到,身邊的河湖水更清、岸更綠、景更美了,成爲老百姓休閒健身的好去處。請問“十四五”期間水利部門在河湖管理保護、提升羣衆幸福感方面採取了哪些措施?謝謝。
李國英:
好,這個問題請於琪洋同志回答。
水利部水資源管理司司長 於琪洋:
好的,感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大家知道,我國江河湖泊衆多。“十四五”期間,水利部門以強化河湖長製爲抓手,加強了流域的綜合治理、系統治理和源頭治理,着力建設安全河湖、生命河湖和幸福河湖。
在建設安全河湖方面。我們嚴格管控河湖的行洪蓄洪空間,依法劃定了170萬公里的河道、3000多個湖泊的範圍,全力守護江河安瀾。縱深推進河湖庫“清四亂”的規範化和常態化,累計清理整治亂佔、亂採、亂堆、亂建問題14萬個,有力維護了河湖的行蓄洪功能。
在建設生命河湖方面。我們深入實施母親河復甦行動,開展了河湖健康評價,加強了河湖水系的連通和生態補水,實施退圩還湖,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正如剛纔李部長講的,我們一大批河流湖泊恢復了水域的面積,包括恢復了流動,像京杭大運河、永定河、西遼河等一大批河流在斷流多年以後實現了全線貫通、全線有水;一大批湖泊應該說有效恢復了面積,像洞庭湖、鄱陽湖、太湖、洪澤湖、洪湖等湖泊恢復水域面積1300多平方公里,應該說越來越多的河流恢復生命、流域重現生機。
在建設幸福河湖方面。我們積極踐行“兩山”理念,統籌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支持地方實施了122個幸福河湖建設項目,建成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幸福河湖,因地制宜地構建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打造了以河湖水系爲依託的綠色產業鏈、生態農業帶、優質服務業體系,人民羣衆享受到更多的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美好景象。應該說,生態好水正在加速轉化爲“經濟活水”。比如,浙江安吉的滸溪流域積極推進水旅融合發展,2024年滸溪流域收入超過了130億元,同比增長了18.7%。謝謝!
經濟日報記者:
“十四五”以來,我國糧食產能穩步提升。請問水利部門在保障糧食安全方面採取了哪些措施?謝謝。
李國英: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十四五”以來,水利部門從三個方面強化糧食安全的水利保障。
第一,發展現代化灌區,多產糧。一方面,結合國家水網建設,重點聚焦糧食主產區,近5年新建吉林水網骨幹工程、黑龍江糧食產能提升工程等30項重大引調水和重點水源工程,配套新建了191處灌區。另一方面,近5年實施了1959處大中型灌區現代化改造,新增恢復和改善灌溉面積超2億畝。截至2024年底,全國耕地灌溉面積較“十三五”末增加4900萬畝,2024年全國耕地灌溉面積上生產的糧食產量佔比超80%,充分發揮了灌區糧食生產主力軍作用。
第二,精細實施抗災保產,少損失。近年來頻發的嚴重水旱災害給糧食生產帶來嚴峻挑戰。在應對乾旱中,堅持精準範圍、精準對象、精準時段、精準措施,全力保障灌區農作物生產。比如2022年夏秋季節,在水稻主產區長江流域中下游地區發生了嚴重乾旱,實施兩輪“長江流域水庫羣抗旱保供水聯合調度”專項行動,精準確定乾旱區域,精準掌握受旱農作物結構,精準對接農作物生長階段需水過程,精準釋放水利工程流量水量,科學調度75座大中型水庫累計向下遊補水62億立方米,保障了1.83億畝秋糧作物灌溉用水需求,實現大旱之年供水無虞、糧食豐收。在應對洪澇中,通過調度流域防洪工程體系,“十四五”前4年共減淹耕地7360萬畝,避免糧食減產量530億斤。
第三,強化農業節水增效,提效率。建立健全科學灌溉制度、用水計量監測、農業水價政策、節水市場制度、節水技術及服務等農業節水制度政策體系。截至2024年底,全國節水灌溉面積達6.38億畝,較“十三五”末提高12.5%,耕地灌溉畝均用水量降低4%。“十四五”以來,我國糧食連年豐收,灌區用水效率連年提高,單方灌溉水的糧食生產力保持在3.6斤以上。
謝謝!
長江日報記者:
我們瞭解到,我國已經建成了9.5萬座水庫,請問如何管理好這麼多水庫,確保它們發揮效益,安全運行?謝謝。
李國英:
好,這個問題請張祥偉同志回答。
張祥偉:
目前,我國已建成的9.5萬座水庫,總庫容超過1萬億立方米,我國水庫的類型、數量、高坝數量均居世界首位。爲了確保水庫大壩安全、更好發揮水庫功能作用,水利部門堅持把確保大壩安全作爲第一要求,致力構建安全大壩、生態大壩、智能大壩。
構建安全大壩方面。一方面,提前預置超設計標準洪水防禦手段,全面壓實水庫安全責任,也就是逐庫落實大壩安全地方政府、水庫主管部門、水庫管理單位責任,特別是小型水庫,要壓實小型水庫防汛的行政、技術、巡查“三個責任人”。另一方面,全面整治水庫安全風險,“十四五”以來,實施水庫除險加固17994座,2022-2024年,首次實現了連續3年全國各類水庫無一垮壩。通過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水庫功能得到恢復、安全保障能力得到提高。比如,除險加固後的河北省安格莊水庫,這是一個大型水庫,今年7月,有效應對極端強降雨,兩次避免啓用東澱蓄滯洪區,有效保護了人民羣衆生命財產安全。
構建生態大壩方面。將生態保護融入水庫的規劃設計、建設運行全過程,在規劃設計階段,建設生態友好型水利工程,規避或盡最大可能減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在建設運行階段,推進水利工程生態流量泄放設施建設與改造,強化流域水庫羣統一聯合調度,適時開展生態調度,保障河流生態用水需求,恢復河流連通性,復甦河湖生態環境。
構建智能大壩方面。全面啓動12座智能大壩建設試點,加快推進現代化水庫運行管理矩陣建設,“十四五”以來,全國現代化水庫運行管理矩陣平臺基本建成,11814座水庫開展矩陣建設,完成6.2萬餘座水庫的雨水情測報設施、5.5萬餘座水庫大壩安全監測設施建設,大幅提升了安全風險感知預報能力。數字孿生三峽、丹江口、小浪底、大藤峽投入實戰應用,其中數字孿生小浪底在2024年汛期有效支撐小浪底水庫調水調沙運行,累計排沙1.97億噸,發揮了很好的作用。謝謝!
新華社記者:
近年來,黃土高原的“綠色版圖”不斷延伸,從“黃”到“綠”的轉變中,水利是關鍵支撐,請問我們採取了哪些關鍵措施助力這一生態變化?謝謝。
李國英:
這個問題請陳敏同志回答。
陳敏:
非常感謝您的提問和對黃土高原的關注。大家知道,黃土高原曾是世界上水土流失面積最大、流失程度最嚴重的地區,水土流失面積佔區域面積的71%,在人們固有的印象中曾是“沙土漫天、溝壑縱橫”。經過多年持續治理,目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積消減超過一半,主色調由“黃”轉“綠”,綠色版图明显向北延伸。主要採取了三方面措施。
一是減“存量”。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以減少入黃泥沙爲重點,在多沙粗沙區特別是粗泥沙集中來源區,因地制宜建設淤地壩、旱作梯田,配套坡面植被措施,構建攔截入黃泥沙第一道防線。“十四五”以來,新建淤地壩3879座、旱作梯田400萬畝,其中淤地壩新增攔截入黃泥沙能力超12億噸。陝西省米脂縣高西溝村創新採用緩坡修梯田、溝裏淤地壩、荒坡陡坬搞綠化的治理模式,促進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成爲黃土高原生態治理的一個樣板。目前,我國已建成淤地壩5.8萬座,攔截泥沙74億噸,形成了“攔沙—造地—富民”模式,爲乾旱半乾旱地區、多沙粗沙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經驗借鑑,爲世界水土保持提供了中國範例。
二是控“增量”。建立水土保持空間管控制度,依法劃定水土保持重點區域,實施差別化防治措施。強化砒砂岩區、多沙粗沙區、水蝕風蝕交錯區等生態脆弱區域保護,持續提升流域生態系統水土保持功能。以能源、化工、礦產資源開發和基礎設施項目等爲重點,構建全鏈條、全過程水土保持監管體系。“十四五”以來,有效防治因生產建設可能造成的人爲水土流失面積4.6萬平方公里。
三是提“質量”。多措并举推动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高質量发展,會同有關部門出臺生態清潔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水土流失治理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以“政策鏈”轉動“資金鍊”,水土保持碳交易和小流域生態產品轉化交易等模式相繼落地,拓寬綠水青山轉化爲金山銀山的路徑。
“十四五”以來,我國水土流失狀況持續改善,實現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雙下降”,水蝕和風蝕“雙減少”,預計“十四五”末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34萬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達73%。謝謝。
農民日報記者:
農村供水保障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請問“十四五”期間,水利部門在農村供水保障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謝謝。
李國英:
好,這個問題請於琪洋同志回答。
於琪洋:
感謝農民日報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大家知道,水龍頭連着千家萬戶,也關係到老百姓的健康福祉。應該說,“十四五”期間,水利部門全力推行農村供水的“3+1”標準化建設和管護模式,不斷提升農村供水保障的質量和水平。這個“3+1”的模式,“3”指的就是城鄉供水一體化、集中供水規模化、小型供水工程規範化建設和改造;“1”就是指農村供水縣域通管和專業化管護。通過“3+1”模式,加快實現“3個轉變”:
第一個轉變,就是要優化工程佈局,推動從單元分散向規模集中轉變。我們持續擴大一體化、規模化供水範圍,與“十三五”末期相比,規模化供水工程服務農村人口比例提高了15個百分點,小型集中和分散供水工程的數量壓減了近一半,形成了以規模化供水爲主、小型供水爲輔的工程格局。
第二個轉變,就是創新管護機制,推動從傳統管理向數智化管理轉變。以“水質水量達標、管理服務到戶”爲目標,通過政府監管、企業化運營、專業化管理、社會化服務,良性運行的管護機制逐步確立。全國超半數的縣域實現了農村供水的統一管理、統一監測、統一運維、統一服務,完成維修養護農村供水工程40.7萬處,用戶的報裝、報修、繳費等服務實現線上線下深度融合,農村供水從“有人管”邁向了“專業管”“長效管”。比如說,浙江省的遂昌縣建立了“縣級統管、城鄉同質”的農村供水工程管護機制,做到不落一戶一人,1小時快速響應、24小時常態服務。
第三個轉變,強化水質保障,推動從“有水喝”向“喝好水”轉變。水利部會同生態環境部、國家疾控局、國家鄉村振興局深入實施農村共水水質提升專項行動,從源頭到龍頭的水質保障體系加快完善,從源頭上來看,我們99.6%的鄉鎮級水源保護區完成了劃定,加強了有關保護;從水龍頭看,我們会同财政部安排了中央资金22億元支持淨化消毒設施設備“應配盡配”,應該說,農村供水的水質在持續提升。
我國已建成了世界上服務人口最多的農村集中供水體系,成爲全球改善農村人口飲水狀況力度最大的國家。預計到“十四五”末,全國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將達到96%。謝謝!
壽小麗:
最後一個問題。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我注意到這樣一組數字,“十四五”以來,我國水利建設完成投資連續三年突破萬億元,2024年更是達到了1.35萬億元的歷史新高。請問這麼大規模的投資是如何實現的?謝謝。
李國英: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正像您說的,“十四五”以來,我國水利建設完成投資連續3年突破萬億元,2024年達到13529億元,創歷史新高。“十四五”時期,預計我國水利建設完成投資將達到5.4万億元。能夠完成這麼大規模的投資,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黨中央、國務院對水利建設高度重視。把水利作爲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領域,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比如,2023年增發1萬億元國債,將水利作爲重點支持領域;2024年、2025年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主要用於“兩重”建設,仍將水利作爲重點支持領域。這些重大部署、支持政策,是推动水利建設全面提速的根本原因。“十四五”前4年各级财政年均投入水利建設7042億元,比“十三五”增長33.9%。
第二,部門協調配合拓展水利建設投融資渠道。水利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人民銀行等部門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深化水利投融資機制改革,積極拓展水利建設投融資渠道,金融機構對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有力支持。“十四五”前4年年均使用非財政資金3957億元,是“十三五”的2.3倍。
第三,社會資本積極參與。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通過特許經營、股權合作等多種形式參與水利項目建設,特別是用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十四五”前4年社會資本年均投入1040億元,是“十三五”的1.8倍。謝謝。
壽小麗:
謝謝李國英部長,謝謝各位發佈人,謝謝各位記者朋友的參與,今天的新聞發佈會就到這裏,大家再見!
本文編選自“中國網”,FOREXBNB編輯:蔣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