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資本回流中國市場,科技突破與經濟韌性吸引投資

隨着全球股市飆升和科技領域的突破,國際資管機構正在重新評估中國市場的投資價值。高盛的報告指出,全球對沖基金在A股市場的活躍度達到近年新高,與2021年部分客戶認爲中國市場“不可投資”形成對比。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觀察到,投資者更擔心錯失機會,而非風險。官方數據顯示,外資全面流入中國各類資產,這種增長態勢在過去10年僅出現3次。

中國市場曾因監管整頓和房地產危機而遭全球投資者冷落,但今年以來A股2.7萬億美元的反彈行情顯示了其吸引力。全球基金對中國資產仍處於低配狀態,表明未來增配空間廣闊。富達國際投資組合經理Joseph Zhang表示,全球投資者對中國資產的興趣明顯升溫,今年的重估是由基本面改善推動,投資者信心有望進一步增強。

在人工智能(AI)領域的卓越成就和頂住美國製裁壓力的經濟韌性雙重支撐下,市場敘事轉向信心重建。外資流入規模擴大有助於提振人民幣匯率,並提升人民幣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地位。

時機因素對中國也極爲有利。特朗普政府的對抗性貿易政策、美聯儲降息週期以及美國財政赤字膨脹,促使投資者尋求美元資產的替代選擇,重新審視中國市場。

外資流入態勢

景順投資解決方案團隊多資產投資組合經理Chang Hwan Sung表示,隨着風險偏好改善及美元走弱,估值具備吸引力且全球基金配置比例較低的市場如中國將從中受益。他透露,其管理的基金已增加中國股票配置。

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截至6月,外資淨流入規模已超2024年全年總量的60%。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李斌表示,8月外資總體淨買入境內股票和債券。

科技突破重塑投資邏輯

市場認知轉變的核心支撐在於科技行業的崛起。阿里巴巴等行業巨頭推出自研AI模型,寒武紀等芯片企業取得技術突破。東方匯理英國新興市場主管Yerlan Syzdykov指出,未來數年全球投資者將增加中國資產配置,中國市場的強勁表現引發的“錯失恐懼”(FOMO),以及清潔技術、AI等領域的估值機會,將成爲主要推動因素。

數據顯示,9月19日當週,在聚焦新興市場的美國上市ETF中,跟蹤港股及中資股債的產品吸引的資金流入規模居首。摩根士丹利稱,截至8月末,外國長期基金流入中國市場的資金達10億美元,與去年170億美元的流出规模形成逆转。

策略師Laura Wang表示,她在赴美路演期間接觸的客戶中,超90%明確表示有意增加中國資產敞口,這一關注度創下2021年初以來的新高。

滬深300指數本季度累計上漲16%,創下逾三年新高;以科技股爲主的創業板指同期漲幅近50%,表現躋身全球前列。

債市利好

外資對中國各類資產興趣上升傳遞出一個核心信號:中國政府致力於穩經濟,中美貿易戰只會倒逼中國產業實力進一步提升。

今年中國科技企業在香港發行的人民幣債券規模創下歷史紀錄。滙豐銀行大中華區債務資本市場主管Eugene Ng表示,點心債市場的“大幅增長”得益於全球投資者羣體的持續擴容。

儘管風險偏好回升對國債構成壓力,但市場對中國人民銀行寬鬆政策的預期以及低通脹環境正重新吸引買家。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董事總經理、亞洲投資組合經理Stephen Chang表示,與客戶的溝通重心已從“如何避險”轉向“中國市場有哪些機會”。

官方數據顯示,8月外資減持中國國債,但拋售規模僅爲7月的五分之一。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鄒瀾表示:“人民幣債券實際收益率仍處於相對較高水平,爲全球投資者提供了優質投資渠道。”

這些因素共同支撐人民幣走強,本月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一度升至7.1附近,創去年11月以來新高。

瑞銀中國環球市場主管Thomas Fang表示:“中國絕非不可投資之地。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分量與全球投資者個位數的配置比例之間存在巨大差距,這本身就是重大的長期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