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dia報告:亞太生成式AI軟件市場將顯著增長,ISV與雲廠商合作成關鍵
根據Omdia最新發布的《軟件廠商的生成式AI商業化之路》報告,獨立軟件開發商(ISV)在推動生成式AI(GenAI)從試驗走向商業化落地中扮演着關鍵角色。報告预测,到2029年,亞太地區的生成式AI軟件市場將增長至276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達到52.3%。
ISV與雲廠商合作模式
生成式AI正成爲全球創新的新浪潮,但規模化落地的路徑並不平坦。頭部雲廠商已將AI基礎模型置於戰略核心,而具備自主推理、規劃與行動能力的Agentic AI正成爲新的增長引擎。雲廠商正加快推出AI專用框架,並在全球範圍內大規模擴建數十億美元的數據中心。
儘管市場熱度高漲,AI應用仍處於早期階段。Omdia的研究顯示,超過60%的GenAI項目仍停留在概念驗證(PoC)階段,真正進入生產環境的項目寥寥無幾。高昂的算力成本、複雜的系統集成,以及人才短缺,都是從試驗走向規模化部署的主要障礙。
Omdia預測,到2028年,GenAI將爲合作伙伴創造高達1586億美元的新機遇,其中ISV將是最具潛力的受益者之一。亞太地區已成爲這一趨勢的試驗場,頭部雲廠商的基礎設施建設正在加速,而中國ISV也正邁出國際化的第一步。
年份 | 全球生成式AI軟件市場規模(億美元) | 亞太地區生成式AI軟件市場規模(億美元) | 全球年複合增長率(CAGR) | 亞太地區年複合增長率(CAGR) |
---|---|---|---|---|
2025年 | 263 | 64 | - | - |
2029年 | 1013 | 276 | 48.1% | 52.3% |
ISV面臨的挑戰與雲廠商的策略
ISV主要開發並銷售應用類或平臺類軟件,如Snowflake或PingCAP等,不包括提供IaaS或PaaS基礎設施的雲服務商。這類廠商雖然處於AI商業化的前線,卻面臨多重結構性挑戰,包括算力與集成成本高企、信任與採納的障礙、商業化的不確定性。
各大雲廠商正調整自身策略,協助ISV突破重重障礙,但路徑各不相同。AWS強調模塊化組合,通過整合Bedrock、SageMaker和AgentCore等工具,配合成熟的Marketplace商業化通路,幫助ISV快速構建並推廣AI解決方案。Microsoft Azure將AI深度融入企業級套件,如Microsoft 365和Dynamics,使AI功能可直接嵌入工作流程中。Google Cloud採取以工程爲導向的路徑,突出靈活性與可定製性。阿里雲則以PAI Studio、ModelScope等低代碼開發工具激活本地生態,並提供資源扶持。
ISV成長的四個階段
ISV在生成式AI領域的成長路徑可分爲四個階段:AI Ready(探索階段)、AI Embedded(深化階段)、AI Native(共創階段)和AI Driven(生態階段)。目前,大多數ISV仍停留在前兩個階段,尚在探索可複用的應用場景與可持續的定價模式。
預計到2028年,生成式AI將爲合作伙伴帶來約1586億美元的市場機遇。要真正釋放這股潛力,ISV與雲廠商需要攜手共創可規模化、可落地的解決方案,讓企業能夠安心採用並看到實質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