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度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总额达470.88亿美元 同比微增0.38%
2025年一季度,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贸易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展现出“总量平稳、结构优化”的特征。进出口总额达到470.88亿美元,同比微增0.38%。其中,出口额为266.32亿美元,同比增长4.39%,主要依赖西药原料、医疗器械耗材等传统优势产品的持续增长;进口额则延续收缩态势,同比下降4.42%至204.56亿美元,反映国内产业升级带来的进口替代效应。
产品结构分析
从结构看,西药类产品以256.05亿美元占据54.4%的份额,仍是主导品种,其中西药原料出口111.08亿美元,同比增长5.19%。医疗器械产品以195.61亿美元占比41.5%,同比增长5.38%。中药类进出口额19.43亿美元,同比下滑3.42%,提取物出口7.83亿美元,增长9.35%。
产品类别 | 出口额(亿美元) | 同比增长(%) |
---|---|---|
西药原料 | 111.08 | 5.19 |
医疗器械产品 | 195.61 | 5.38 |
中药提取物 | 7.83 | 9.35 |
市场多元化分析
出口市场呈现日趋多元化格局。美国作为最大单一市场,对美出口46.39亿美元,同比增长9.6%。对欧盟市场整体出口额56.3亿美元,同比增长4.43%。新兴市场中,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108.8亿美元,同比增长5.23%,对非洲市场出口额11.53亿美元,增幅为11.18%,对南美市场出口同比增长11.1%至23.96亿美元。
市场 | 出口额(亿美元) | 同比增长(%) |
---|---|---|
美国 | 46.39 | 9.6 |
欧盟 | 56.3 | 4.43 |
一带一路国家 | 108.8 | 5.23 |
非洲 | 11.53 | 11.18 |
南美 | 23.96 | 11.1 |
进口收缩的背后是国产药品和器械加速替代的双重作用。西药类进口额117.85亿美元,同比下降2.03%,但原料进口逆势增长22.52%至27.32亿美元。医疗器械进口额80.04亿美元(-7.38%),其中医院诊断与治疗设备进口下降7.01%,表明国产CT、MRI设备替代进程加速。
展望未来,中国医药贸易将面临“机遇与挑战交织”的新常态。短期来看,西药原料和医疗器械耗材仍是出口增长主力,一带一路、非洲等新兴市场的医疗基建需求将持续释放;进口端则随着国产创新药上市、高端设备技术突破,替代进程有望深化。中长期挑战不容忽视:国际供应链分散化趋势威胁中国原料药优势,欧盟碳关税(CBAM)和MDR法规将抬高合规成本,印度、东南亚的产能扩张加剧竞争压力。与此同时,生物药、诊疗设备等高端领域的技术壁垒亟待突破,中药国际化仍需突破标准认证与文化认同瓶颈。政策层面,需加快ESG体系建设以应对绿色贸易壁垒,通过中欧班列、海外仓等基础设施优化新兴市场物流效率,同时加大创新药研发支持力度,推动医药贸易从“规模驱动”向“价值驱动”转型。总体而言,2025年一季度数据印证了中国在全球医药供应链中的韧性,但如何在逆全球化浪潮中巩固优势、突破瓶颈,将决定未来中国医药贸易的全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