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商业银行净息差下降 国有大行及股份行等均受影响
监管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42%,环比下降1.3个基点(bp)。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和农商行的净息差均出现环比下降,其中国有大行下降1.8bp,为下降幅度最大的群体。
银行信贷业务竞争加剧
某头部股份行一级分行对公业务负责人表示,近三年银行信贷业务面临极大挑战,竞争已陷入存量竞争和同质化,导致银行不得不通过“卷关系和利率”来争夺市场份额,这种模式对银行的长期发展不利。
银行加速国际化布局
面对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国有大行引领部分股份行和地方银行加速在跨境国际业务和境外市场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同时加深自身国际化色彩。例如,工商银行提出“因地制宜推进五化转型”,将海外市场视为重要的平行市场。
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数据显示,上半年该行为1380家贸易新业态办理跨境结算业务近1250亿元,同比增长40%。东莞银行也宣布在香港成立全资子公司,成为首家在香港设立分行及子行的城商行,标志着地方银行国际化发展的最新尝试。
上海金融与实验室主任曾刚指出,加强国际业务不仅是服务国家战略和企业出海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银行业规模庞大、经营国际化和资产配置多元化的必然选择。
大行国际业务发展迅速
公开信息显示,包括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在内的大行近期在各沿海城市持续举办跨境金融、企业出海等相关推介会。数据显示,建设银行上半年服务外贸客户近11万户,国际结算量超过8000亿美元,其中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超3万亿元,贸易融资投放超1万亿元。
北京某大型券商银行业分析师认为,在低利率趋势下,国内市场银行的“挣钱效应”受到直接影响,发展国际业务可以在不同利率市场环境中寻求增长点。
中小银行顺势“掘金”
中资银行国际业务格局中,国有大行是绝对主力,股份行其次,主要依赖香港和澳门的网点支撑,而地方银行的国际业务基本在境内服务。今年以来,多家股份行和地方银行如海南银行、鄞州银行、潍坊市农联社等纷纷加入国际业务的推动,表示要大力推动贸易融资、汇率避险产品,服务跨境电商和外贸客户。
兴业银行明确表示要顺应出海浪潮,构建“五位一体”的国际业务服务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国际化业务发展保驾护航。截至2024年末,兴业银行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已连续两年突破2万亿。
城商行在软硬件基础上不如大行,服务的客户规模、经营半径和业务品种受到一定限制,主要做低风险的票证业务,在寻找客户方面也存在一定“难度”。
银行国际化:从传统国际业务渗透到大零售、大资管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上市公司实现海外业务收入3.83万亿元,同比增长12.84%,增长率提升9.93个百分点;海外业务收入占比10.98%,提升1.39个百分点。过去十年,中国上市公司共设立海外办事处近3800个,开展海外项目近16万个,新增海外员工超240万人。
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加大零售业务的跨境和国际化。招商银行行长王良表示,中国财富资管已经迈入了全球化发展的新阶段,招行要与资管合作伙伴共同做好客户全球资产配置的“服务者”,积极融入全球财富资管市场,服务客户财富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