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商業銀行淨息差下降 國有大行及股份行等均受影響
監管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商業銀行淨息差爲1.42%,環比下降1.3個基點(bp)。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國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和农商行的净息差均出现環比下降,其中國有大行下降1.8bp,爲下降幅度最大的羣體。
銀行信貸業務競爭加劇
某頭部股份行一級分行對公業務負責人表示,近三年銀行信貸業務面臨極大挑戰,競爭已陷入存量競爭和同質化,導致銀行不得不通過“卷關係和利率”來爭奪市場份額,這種模式對銀行的長期發展不利。
銀行加速國際化佈局
面對國內市場的激烈競爭,國有大行引領部分股份行和地方銀行加速在跨境國際業務和境外市場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同時加深自身國際化色彩。例如,工商銀行提出“因地制宜推進五化轉型”,將海外市場視爲重要的平行市場。
工商銀行廣東省分行數據顯示,上半年該行爲1380家貿易新業態辦理跨境結算業務近1250億元,同比增長40%。東莞銀行也宣佈在香港成立全資子公司,成爲首家在香港設立分行及子行的城商行,標誌着地方銀行國際化發展的最新嘗試。
上海金融與實驗室主任曾剛指出,加強國際業務不僅是服務國家戰略和企業出海的客觀要求,也是中國銀行業規模龐大、經營國際化和資產配置多元化的必然選擇。
大行國際業務發展迅速
公開信息顯示,包括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和工商銀行在內的大行近期在各沿海城市持續舉辦跨境金融、企業出海等相關推介會。數據顯示,建設銀行上半年服務外貿客戶近11萬戶,國際結算量超過8000億美元,其中跨境人民幣結算量超3萬億元,貿易融資投放超1萬億元。
北京某大型券商銀行業分析師認爲,在低利率趨勢下,國內市場銀行的“掙錢效應”受到直接影響,發展國際業務可以在不同利率市場環境中尋求增長點。
中小銀行順勢“掘金”
中資銀行國際業務格局中,國有大行是絕對主力,股份行其次,主要依賴香港和澳門的網點支撐,而地方銀行的國際業務基本在境內服務。今年以來,多家股份行和地方銀行如海南銀行、鄞州銀行、濰坊市農聯社等紛紛加入國際業務的推動,表示要大力推動貿易融資、匯率避險產品,服務跨境電商和外貿客戶。
興業銀行明確表示要順應出海浪潮,構建“五位一體”的國際業務服務體系,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爲國際化業務發展保駕護航。截至2024年末,興業銀行跨境人民幣結算量已連續兩年突破2萬億。
城商行在軟硬件基礎上不如大行,服務的客戶規模、經營半徑和業務品種受到一定限制,主要做低風險的票證業務,在尋找客戶方面也存在一定“難度”。
銀行國際化:從傳統國際業務滲透到大零售、大資管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中國上市公司實現海外業務收入3.83萬億元,同比增長12.84%,增長率提升9.93個百分點;海外業務收入佔比10.98%,提升1.39個百分點。過去十年,中國上市公司共設立海外辦事處近3800個,開展海外項目近16万個,新增海外員工超240萬人。
商業銀行已經開始加大零售業務的跨境和國際化。招商銀行行長王良表示,中國財富資管已經邁入了全球化發展的新階段,招行要與資管合作伙伴共同做好客戶全球資產配置的“服務者”,積極融入全球財富資管市場,服務客戶財富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