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4月中旬迎來LME(倫敦金屬交易所)首批位於中國香港特區的倉儲設施後,爲通過培育生態促進大宗商品交易,中國香港特區又在積極醞釀落地新的助推政策。
5月21日,2025年LME亞洲金屬研討會在中國香港特區舉辦。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致辭時透露,香港會繼續推動相關政策發展,例如會盡快把爲合資格(符合條件)的大宗商品貿易活動提供半稅優惠(50%利得稅寬減)的條例草案提交香港立法會審議。
這實際上是2024年10月中國香港特區提出打造大宗商品生態圈的後續政策。所謂大宗商品,包括金屬、礦產等內容,相關運輸佔全球航運交易量一半以上。
爲抓住這一規模巨大的市場機遇,中國香港近年來不斷出臺政策,希望帶動當地的倉儲物流、貿易、保險及金融等相關產業發展。例如,在今年2月香港特區政府的《財政預算案》中,曾提及將在2026年上半年提交草案为相关大宗商品貿易提供税收优惠。前述表態也因此被認爲減稅政策有望比此前預期更早落實。
“大宗商品交易商和船東是海運等服務的主要客戶,通過減稅等措施吸引他們集聚香港,可以帶動海運服務,進而推動期貨對沖等金融、法律服務,應該說是一種能從整體上鞏固香港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地位的有效手段,值得考慮。”當地一位貿易商解析稱。
與這一系列政策謀劃形成良性互動的,則是在過去一年中全球有色金屬市場呈現出的強勁發展勢頭。以此次研討會上透露的相關數據爲例:儘管不同金屬的走勢各異,但2024年LME的整體交易量達到1.78億手,同比增長20%。此外,由於具有推動全球產業轉型和技術進步的重要作用,鎳、鈷等新能源金屬的價格亦保持走高態勢。
市場普遍預計,隨着政策支持及新能源和高科技產業持續投資,未來幾年全球對相關金屬的需求將進一步加速。
“儘管全球政經局勢動盪,但香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仍具有獨特優勢。既在國際上保持開放、透明、全球互聯的環境,也按國際最佳標準運作。香港能夠利用這一增長勢頭,併成爲大宗商品貿易產業發展的中心平臺。”陳茂波在解釋政策變化的背景時指出。
2012年,港交所方面收購LME,被普遍認爲已有此方面的佈局考慮。而港交所行政總裁陳翊庭也在5月21日的同一場合表示,中國內地決心減碳,將大幅增加對相關金屬的需求,中國香港作爲LME許可的交割點,可以加強中國內地實物金屬市場與LME國際定價的聯繫,創造更多的市場套戥(Arbitrage)機會、減低物流成本。
她還進一步舉例指出了金屬產業對全球經濟的重要性,“近日在港上市的寧德時代就是先進的電池技術領導者。該股成爲今年至今全球最大規模的IPO,反映出金屬在引領全球綠色轉型中能夠發揮作用。”
從2024年底至今,《財經》持續跟蹤相關產業及政策在中國香港的落地細節。以今年4月爲例,LME宣佈覈准首批位於中國香港特區的倉儲設施,隨後將開始接收和儲存LME認可交割要求的(倉單)大宗商品金屬,即LME註冊品牌金屬。
這也是今年1月LME將中國香港納入爲其全球倉庫網絡內許可交付地點的後續落地活動。LME金屬期貨合約一大特色,即是允許買賣雙方實物交收。雖然其本身不自行營運倉儲網絡,但在全球有逾460個認可倉庫,供買賣雙方使用。
爲適應投資者對可持續發展的投資喜好,近年來LME不斷增加相關金屬品類。LME註冊品牌金屬會記錄其生產及採購方式,可供投資者衡量是否滿足其可持續發展的投資需求。
在當前的全球關稅環境當中,這種就近交割的做法,被認爲具有一定優勢。例如,由於LME的網絡相對完善,投資者及運營商此前已預期銅等金屬可能會被徵稅,因此提前將銅由亞洲運到美國,既可降低關稅帶來的衝擊,亦存在套戥獲利的可能。
目前中國香港已有先後兩批共計七個倉庫獲批(分別屬於五家運營商),最快將於今年7月開始投入運營,接收和儲存LME認可交割品牌的金屬。其中,第一批倉儲設施由三家運營商申請,共計設立四個倉庫。獲准儲存鋁合金、原鋁、銅、鎳、鉛、錫和鋅等金屬;新增的三個倉庫則由兩家運營商運營,獲准存放鋁合金、原鋁、銅、鎳、鉛、錫和鋅。
前後兩批獲批倉庫存放的金屬種類重疊較多,且基本屬於高價值的金屬,適合短期倉儲運作,這也被業內人士認爲將有效抵消中國香港較高的倉儲成本。
“雖然在港營運LME許可倉成本高,但主要儲存高價值金屬,同時因爲存倉期短,加上物流效率高,有助於交付期壓縮、抵消高成本因素。”LME行政總裁張柏廉(Matthew Chamberlain)如此表示,“用家會願意爲良好的物流服務埋單,特別是當市場出現逼倉(squeeze)情況時,大家更希望儘快把金屬運至倉庫進行交割,而非單單考慮成本”。
在當日論壇上,亦有相關行業人士對《財經》指出,選擇倉庫其實不光要考慮稅收及價格因素,還包括多個方面,例如管理規範性、運費成本、溝通的便捷程度,以及與當地的銀行關係等,“中國香港在這些方面都具有不錯的服務生態。比如可提供各式各樣的運輸方式,再比如全球前100家銀行有近七成落戶香港,這些因素都能很好地支持金屬交易和投資活動”。
本文來源:財經雜誌,原文標題:《香港醞釀大宗商品交易稅減半》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