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韓美兩國簽訂的貿易協議未能消除韓國的不安情緒,關於協議的實施、影響及潛在變化在韓國國內引發了新的一輪憂慮。根據路透社4日的報道,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長官金正官在週一表示,與美國達成的協議雖然避免了最糟糕的結果,但他仍然擔心15%的關稅對出口商盈利能力的影響。同時,據韓國媒體3日的報道,韓國造船業成立了一個工作組,旨在推動韓美合作項目“MASGA”(Make American Shipbuilding Great Again),但其實施難度引發了討論。近期,韓國官員頻繁就韓美關稅問題發表意見,其中一些與美方的說法存在衝突。韓國《朝鮮日報》4日報道稱,在即將到來的韓美峯會前,雙方在農業議題和3500億美元投資方面仍有分歧。《韓國时报》也指出,儘管關稅協議提供了一個框架,但仍有許多問題需要在峯會前解決。
韓國造船業的三大巨頭——HD韓國造船海洋、韓華海洋以及三星重工,以及韓國造船海洋成套设备协会最近启动了韩美造船项目推进工作组。韓聯社報道稱,工作組預計將在本月上半月或中旬就“MASGA”項目進行正式討論。業界相關人士表示,韓美造船合作存在多種實施方案,爲了支持和幫助項目實施,因此成立了工作組。
韓美最近達成的經貿協議中包含了價值高達1500億美元的“MASGA”項目。《朝鮮日報》4日報道稱,该項目将成为韩国制造业前所未有的海外扩张項目。報道中提到,“MASGA”項目在难度上“無與倫比”,需要在美國當地新建或升級船廠,培養人才,甚至轉移設備供應鏈,“這相當於要完成從A到Z的所有工作。”
該項目的成功面臨多重障礙。韓國《中央日報》4日報道稱,業內人士認爲,解決美國熟練勞動力的獲取問題已成爲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報道中提到,自二戰後工業衰退以來,美國一直難以穩定培養船廠專業人才。韓國业界呼吁采取混合生产策略,例如在韓國制造船体分段,最終在美國完成總裝。但這種模式受到美國多項法律的限制,例如美國的《瓊斯法案》規定,美國的國內海運貿易只能使用美國建造、擁有和配備船員的船舶。
關於“MASGA”項目對韓國的影響,《中央日報》在韓美達成協議後發表的社論中提到,這可能會導致在投資過程中,韓國的高端技術人才和產能向美國轉移。文章將此視爲產業競爭力方面的隱患。
金正官在週一對關稅協議的影響表示擔憂時也提到,與當地美國企業相比,前所未有的15%關稅可能對韓國向美國出口的企業盈利能力產生重大影響,尤其是中小型企業。他將韓國在與美國達成協議後的立場比作剛做完手術的病人,仍存在病情復發或需要用藥的風險。
《中央日報》還提到,競爭力的隱患也存在於汽車產業。韓國汽車原本享受韓美自由貿易協定的零關稅待遇,此後將與日本汽車(原稅率2.5%)一同適用15%關稅。韓國總統室政策室長金容範3日對此表示“痛心”。金容範稱,這意味着韓美自由貿易協定實際上已成爲“半成品”,他認爲,将韩国对美出口汽车的關稅定为12.5%更爲合理。
更多的擔憂圍繞着1500億美元造船業投資之外的2000億美元投資。韓美雙方在投資基金控制權、投資回報分配等問題上仍有分歧。金正官表示,政府將繼續與美國討論投資方案的具體細節,使其有利於韓國經濟和企業。
《中央日報》認爲,對美投資可能加劇韓國國內產業空心化的問題。同時3500億美元的投資數額過於龐大,要消化這一衝擊,政府必須通過政策支持配套提振企業活力。
在貿易協議達成後,韓美元首峯會近日受到韓國媒體關注。雖然議題和日程尚未確定,但不少媒體表示,協議中懸而未決的經濟議題將是重要話題。
《韓國時報》3日報道認爲,韓美峯會可能加劇美國對韓國非關稅壁壘的施壓。報道提到,韓國官員們警告稱,目前的貿易協議僅勾勒出廣泛框架而非最終解決方案。關鍵問題——特別是影響農產品、數字服務及其他領域的非關稅壁壘——仍表述模糊且未獲解決。《韓國時報》援引專家的警告稱,美國政府很可能在這些領域向韓國施壓要求進一步讓步,包括在線平臺監管和敏感技術出口管制等爭議議題。
據《朝鮮日報》分析認爲,特朗普稱韓國李在明總統將在“兩週內”訪白宮,並在峯會上宣佈“鉅額投資”,觀察人士預計兩位領導人將直接討論投資基金細節。韓國執政陣營內部有人認爲,若李在明能爭取到美國汽車關稅部分減免將最爲理想,但也有人警告韓國可能面臨類似日本大規模採購波音飛機等額外讓步壓力。
《中央日報》評論稱,關稅談判暫且“過關”,但真正的考驗纔剛開始。文章認爲,貿易協議在執行階段須確保韓國的實質利益。另外亟需政策調控激活企業活力,儘可能降低關稅副作用。
本文來源於:環球時報,作者:莽九晨,原文標題:《合作造船難度“無可比擬”,鉅額投資加劇產業空心,韓美關稅協議引發韓國新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