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重新定義黃金市場分析框架:傳統供需模型失效,70%的金價變動由ETF、央行等"堅定買家"資金流向驅動,黃金本質是“制度公信力對沖工具”。
8月19日,據追風交易臺消息,高盛發佈的黃金市場“入門指南”一週年總結報告,從根本上重新定義了黃金市場的分析框架,認爲傳統供需模型不適用於黃金市場,價格驅動力來自"堅定買家"的資金流向。
高盛在總結報告中提出了顛覆傳統供需分析的“三大主力驅動模型”( 3 Conviction Bucket Model),主要追蹤的ETF、央行和投機者三類“堅定買家”資金流動解釋了70%的月度金價波動。
高盛稱,“堅定買家”(ETF、央行、投機者)每100噸淨購買對應1.7%的金價上漲,新興市場買家則扮演"機會主義者"角色,提供價格支撐但不決定趨勢。
該行還在報告中指出,與石油等消費型商品不同,黃金幾乎不被消費而是被儲存,全球約22萬噸的現存黃金幾乎全部保留至今。高盛強調,黃金本質上是“制度公信力對沖工具”而非單純通脹對沖。
顛覆傳統供需模型,“堅定買家”主導價格方向高盛在總結報告中提出了創新的"三大主力驅動模型",將市場參與者分爲兩類:“堅定買家”和“機會型買家”。
“堅定買家”包括ETF、央行和投機者,他們基於宏觀經濟或風險對沖的判斷來買黃金,不在乎價格,只看策略對不對。他們決定了黃金價格的走勢方向。機會型買家主要是新興市場家庭,他們更在意價格是否划算,當金價跌到吸引人的時候纔出手(而且買了通常不會賣)。
該模型的核心邏輯:淨信念購買量/礦山供應量的比率越高,金價上漲壓力越大。由於礦山供應穩定,“堅定買家”的淨購買變化幾乎解釋了所有月度價格變動。
因此,高盛通過模型發現“堅定買家”的資金流動解釋了70%的月度金價變動,100噸淨購買對應1.7%的金價上漲。高盛還指出,機會型買家主要影響價格波動幅度,而非趨勢方向。
如何預測三類“堅定買家”行爲?高盛在報告中詳細闡述了預測各類“堅定買家”行爲的方法,總結來看:
ETF方面:與美國政策利率緊密相關,25個基點的降息在6個月內帶來約60噸ETF需求。ETF持倉變化緩慢且對利率敏感,在經濟衰退或危機時期會超出利率暗示的水平。
央行方面:採購呈長週期特徵,當儲備資產的貨幣中性(財政可持續性擔憂)或地緣政治中性(制裁風險)受質疑時增持黃金。2022年俄羅斯央行儲備被凍結後,新興市場央行購買量激增五倍。
投機者方面:屬於"快錢",圍繞長期均值波動並趨於均值迴歸,被視爲基本價值周圍的"噪音"。
具體來看,
1、ETF需求:利率敏感的西方長期資本
高盛數據顯示,黃金ETF持倉約3000噸,其流動具有顯著的利率敏感性和滯後性。關鍵特徵如下:
美聯儲降息25個基點在6個月內帶來約60噸ETF需求; ETF資金流動不具前瞻性,僅在實際降息後才轉向; 經濟衰退或市場壓力期間,ETF持倉會持續且顯著超過利率隱含水平。高盛稱,著名的"利率-黃金"關係主要源於ETF持倉與利率的高度負相關。2022年後這一關係的"破裂"實際上反映了央行購金激增五倍,壓倒了ETF流出的影響。
2、央行購金:長週期的地緣政治對沖工具
高盛表示,央行黃金需求呈現長週期特徵,當替代儲備資產的中性地位受質疑時,淨購買趨於活躍。歷史驅動因素包括:
貨幣中性擔憂:財政可持續性問題;
地緣政治風險:制裁威脅。
2008年金融危機後央行從淨賣轉爲淨買,2022年俄羅斯3000億美元儲備被凍結後,新興市場央行購金激增至近1000噸年購買量,較此前水平暴增五倍。
高盛通過英國海關數據構建央行購金"即時預測模型",捕捉未報告的官方購買活動。該模型包括:英國向非瑞士國家直接出口金條(代表直運央行金庫);英瑞貿易數據差異(反映通過瑞士轉運的央行需求)。
3、投機定位:圍繞基本價值的噪音
高盛將投機頭寸(COMEX淨多頭管理資金)視爲"快錢",圍繞ETF和央行等慢動資金錨定的公允價值產生波動。三大模式:
事件預期建倉:重大不確定事件前的"等待室"配置,如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2024年美國大選; 新聞敏感性:快錢屬性使其對改變不確定性預期的消息快速反應; 保證金追繳驅動平倉:股市大跌時黃金流動性使其成爲資金來源,造成初期價格和頭寸下跌。 黃金是儲值工具,本質上是“制度公信力”的對沖工具高盛在報告中強調了黃金與其他大宗商品的根本差異。歷史上開採的約22萬噸黃金幾乎全部仍然存在,年度新增產量僅佔現有存量的1%左右。
高盛認爲,與石油等消耗性商品不同,黃金不被消耗,而是被儲存。目前,黃金市場供應端約束主要包括:
黃金開採的勞動和能源密集型特點造成高固定成本;
礦場無法在牛市中簡單"增產",產能受制於多年前規劃和安全限制;
全球分散開採格局使局部中斷對整體影響有限;
礦石品位持續下降,1950年代每噸岩石可提取12克黃金,如今僅3克。
高盛稱,這種結構性供應限制正是黃金獲得價值儲存地位的根本原因,且這種結構性特徵使得傳統的供需平衡模型在黃金市場失效。
最後,高盛在報告中澄清了黃金作爲通脹對沖工具的誤解。高盛稱,黃金本質上是“制度公信力”的對沖工具,而不是單純意義上的“通脹對沖工具”。
高盛認爲,黃金在某些特定的通脹衝擊中表現優異——那些同時伴隨着體制公信力下降的情形。也就是說,當市場開始懷疑央行有無能力、或有無意願去控制通脹時,就可能出現惡性通脹,債券和股票都會大幅下跌,而黃金則上漲。
上世紀70年代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美國大搞財政擴張、美聯儲被迫配合財政政策,結果通脹失控。投資者不再信任傳統金融體系,轉而尋找“制度外”的保值工具——黃金因此大漲。
而在典型的發達市場通脹週期中,央行的公信力和長期通脹預期通常仍然存在。央行會升息來壓制物價上漲,利率上升使得持有黃金的機會成本變高,同時也減少了黃金ETF的投資需求。在這種情形下,黃金的表現通常會較差。
~~~~~~~~~~~~~~~~~~~~~~~~
以上精彩內容來自追風交易臺。
更詳細的解讀,包括實時解讀、一線研究等內容,請加入【追風交易臺▪年度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