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市場上,中國是否已經取代沙特成爲新的油價“穩定器”?
儘管全球需求增長仍在放緩,但今年4月OPEC+意外宣佈迅速增加產量,令市場感到意外,預計該組織可能在本週末的會議上考慮進一步增產。
然而,在經歷了初步的波動後,原油市場顯示出一定的彈性。根據媒體報道,關鍵在於中國這一關鍵角色的參與。
分析人士認爲,中國正在大規模購買原油以充實其戰略儲備,而這些被吸收的過剩原油通常不會計入全球可追蹤的商業庫存中,因此不會體現在國際油價上。
這意味着,儘管中國作爲消費大國更傾向於更低的油價,但其當前的儲備行爲卻比沙特更能支撐市場。
多年來,石油交易員中流傳着“沙特看跌期權”的說法。這與股票投資者眼中的“美聯儲看跌期權”相似,即市場相信,一旦油價下跌過猛,沙特及其OPEC夥伴會通過減產來支撐市場。
這一信念在過去幾年多次得到證實,最明顯的例子是在2020年疫情最嚴重時,沙特牽頭達成了每日減產1000萬桶的歷史性協議。
然而,據媒體分析,今年這一所謂的“救市機制”已經基本失效。沙特在4月推動增產的決定,完全忽視了全球需求放緩、可能的貿易威脅,以及美洲地區大量新增的供應。
在沙特放棄其傳統角色的同時,中國承擔起了穩定市場的責任——通過持續吸納廉價原油,充實其戰略石油儲備(SPR)。
由於用於戰略儲備的原油通常不會進入西方消費國的儲罐等“可見庫存”,因此國際油價基準無法完全反映這部分被轉移的供應,這些過剩的原油供應雖然客觀存在,但在定價層面似乎已從市場上消失。
結果是,作爲全球最大的原油買家,中國目前的行爲客觀上比產油國沙特更能支撐油價。
目前,華爾街普遍預測,從今年第四季度到2026年,全球原油市場將出現嚴重的供應過剩。然而,交易員們認爲,只要這些過剩的桶數持續流入中國的戰略儲備庫,那麼供應過剩對價格而言可能並不重要,因爲市場的關鍵風險點已經轉移。
分析指出,未來的核心問題是,如果中國囤積原油的意願減弱,全球石油市場可能會面臨一場“痛苦的清算”。屆時,被暫時隱藏的供應過剩問題將暴露無遺,給油價帶來巨大下行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