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市场上,中国是否已经取代沙特成为新的油价“稳定器”?
尽管全球需求增长仍在放缓,但今年4月OPEC+意外宣布迅速增加产量,令市场感到意外,预计该组织可能在本周末的会议上考虑进一步增产。
然而,在经历了初步的波动后,原油市场显示出一定的弹性。根据媒体报道,关键在于中国这一关键角色的参与。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正在大规模购买原油以充实其战略储备,而这些被吸收的过剩原油通常不会计入全球可追踪的商业库存中,因此不会体现在国际油价上。
这意味着,尽管中国作为消费大国更倾向于更低的油价,但其当前的储备行为却比沙特更能支撑市场。
多年来,石油交易员中流传着“沙特看跌期权”的说法。这与股票投资者眼中的“美联储看跌期权”相似,即市场相信,一旦油价下跌过猛,沙特及其OPEC伙伴会通过减产来支撑市场。
这一信念在过去几年多次得到证实,最明显的例子是在2020年疫情最严重时,沙特牵头达成了每日减产1000万桶的历史性协议。
然而,据媒体分析,今年这一所谓的“救市机制”已经基本失效。沙特在4月推动增产的决定,完全忽视了全球需求放缓、可能的贸易威胁,以及美洲地区大量新增的供应。
在沙特放弃其传统角色的同时,中国承担起了稳定市场的责任——通过持续吸纳廉价原油,充实其战略石油储备(SPR)。
由于用于战略储备的原油通常不会进入西方消费国的储罐等“可见库存”,因此国际油价基准无法完全反映这部分被转移的供应,这些过剩的原油供应虽然客观存在,但在定价层面似乎已从市场上消失。
结果是,作为全球最大的原油买家,中国目前的行为客观上比产油国沙特更能支撑油价。
目前,华尔街普遍预测,从今年第四季度到2026年,全球原油市场将出现严重的供应过剩。然而,交易员们认为,只要这些过剩的桶数持续流入中国的战略储备库,那么供应过剩对价格而言可能并不重要,因为市场的关键风险点已经转移。
分析指出,未来的核心问题是,如果中国囤积原油的意愿减弱,全球石油市场可能会面临一场“痛苦的清算”。届时,被暂时隐藏的供应过剩问题将暴露无遗,给油价带来巨大下行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