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科技股的估值泡沫所迷惑,真正的由人工智能引領的投資熱潮可能正在能源行業迅速積聚。一些尚未產生任何收入的能源公司,其市值已經飆升至超過450億美元,這完全是基於投資者的預期,即科技巨頭們將來會爲這些公司尚未建成的發電設施支付費用。

在這場熱潮中,最引人注目的案例是Oklo,這是一家由OpenAI首席執行官薩姆·奧特曼支持的核能初創公司。根據標普全球市場財智的數據,該公司今年的股價已經飆升了大約八倍,市值達到了驚人的260億美元,使其成爲過去12個月內沒有任何營收的美國上市公司中市值最大的一家。

零營收但估值超260億美元?最嚴重的AI泡沫其實在能源股! - 圖片1

另一家沒有營收的公司Fermi同樣備受追捧。該公司在本月早些時候上市首日的估值就高達約190億美元,目前市值仍然超過170億美元。根據佛羅里達大學金融學教授Jay Ritter的數據,經過通脹調整後,歷史上只有兩家零營收公司在上市首日的市值超過了Fermi。

零營收但估值超260億美元?最嚴重的AI泡沫其實在能源股! - 圖片2

這股投資熱潮反映了市場對AI未來能源需求的極度樂觀預期。然而,與那些擁有鉅額利潤、能夠抵禦行業波動的科技巨頭不同,這些能源初創公司幾乎沒有犯錯的空間。一旦AI熱潮降溫,缺乏實際收入支撐的它們,將面臨最嚴重的下跌風險。

在AI算力需求激增的背景下,投資者正在關注能夠提供穩定、大規模電力的核能,尤其是小型模塊化反應堆(SMRs)。

Oklo正是這一領域的明星公司,但其高昂的估值建立在一系列未來的可能性之上。該公司正在開發使用液態金屬鈉作爲冷卻劑的SMRs,但至今尚未獲得美國核能管理委員會的運營許可,也未與任何電力採購方簽訂有約束力的合同。華爾街分析師預計,Oklo直到2028年纔可能產生可觀收入。

這股熱潮並非個例。其他開發更小型的“微型模塊化”核反應堆的公司同樣獲得了高額市值。去年上市的Nano Nuclear Energy,今年以來股價已上漲超過一倍,估值超過20億美元。而上週通過SPAC合併上市的Terra Innovatum,市值也超過了10億美元。這些公司共同的特點是:尚未實現營收,但已提前獲得了資本市場的狂熱追捧。

這股由AI引發的能源投資熱潮並未侷限於核能領域。由美國前能源部長裏克·佩裏支持、Toby Neugebauer執掌的Fermi公司,計劃爲數據中心建設高達11吉瓦(GW)的發電能力,這一規模相當於整個新墨西哥州的發電裝機容量。

儘管該公司的能源組合計劃包括天然氣、核能、太陽能和電池儲能,但迄今爲止,其僅獲得了能滿足總目標5%的天然氣設備,且同樣沒有任何具約束力的客戶合同。值得注意的是,其超過170億美元的市值已接近Talen Energy的水平,而後者已經擁有約11吉瓦的在運發電資產。

此外,一些已產生部分收入但遠未實現盈利的公司也捲入了這場狂歡。核能SMR公司NuScale Power今年的股價飆升了155%,該公司目前僅從羅馬尼亞的一個SMR項目中獲得一些工程和許可費用。同樣,多年來股價低迷的氫燃料電池公司Plug Power,因AI概念的加持,今年股價飆升90%,市值達到48億美元。根據FactSet調查的華爾街分析師預測,這兩家公司在2030年前都難以實現盈利。

投資者之所以湧入這些投機性更強的能源公司,一個可能的原因是那些已經實現盈利的公司估值也已非常高昂。燃料電池公司Bloom Energy今年迄今股價上漲超過400%,其遠期市盈率高達133倍。核燃料公司Centrus Energy的遠期市盈率也達到了99倍。對於尋求高回報的投資者而言,這些高昂的估值或許讓他們轉向了更具想象空間的初創公司。

商業利益的湧入可能有助於推動昂貴或未經證實的技術走向成熟。但回顧2020年上市的零營收或微薄營收的電動汽車初創公司(如Nikola、Fisker和Lordstown)的歷史,結局往往是泡沫破裂而非一飛沖天。那段歷史表明,許多類似的公司最終可能會銷聲匿跡。

對於投資者而言,風險顯而易見。如果AI的繁榮最終被證明是一個泡沫,或者其能源需求的增長不及預期,那麼這些嚴重依賴未來預期的能源公司將面臨最大的下行壓力。在沒有收入作爲安全墊的情況下,它們將是摔得最狠的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