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伯克希爾·哈撒韋年度股東大會定於5月3日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市的CHI健康中心舉行。這一盛事對全球的投資者而言意義重大,除了嚮往年以往將爲與會者提供洞察伯克希爾公司戰略與未來發展方向的重要機會,也有可能會將見證一個歷史性時刻——95歲的沃倫·巴菲特極有可能以伯克希爾哈撒韋CEO的身份最後一次完整出席年度股東大會。
自1965年接管這家瀕臨破產的紡織廠至今,巴菲特用60年時間創造了投資史上最偉大的傳奇:將伯克希爾的每股賬面價值從19美元提升至約65萬美元,年化複合收益率高達19.9%,相當於標普500指數同期表現的3.6倍。
這次股東大會的特殊意義遠不止於數字的堆砌。在特朗普政府發起貿易戰、AI等科技革命重塑產業格局的複雜環境下,伯克希爾正面臨其60年曆史中最具挑戰性的投資環境:一方面,公司坐擁創紀錄的3342億美元現金儲備;另一方面,美股估值高企、地緣政治風險加劇,使得符合傳統價值標準的投資標的愈發稀缺。這既是對巴菲特投資哲學的終極考驗,也是巴菲特欽定的繼任者格雷格·阿貝爾能否延續傳奇的關鍵時點。
那麼,馬上要舉行的本次股東大會,市場和投資界大家都在關注什麼呢,小睿帶大家一起來梳理一下,也爲深入瞭解本次大會做一個小小的預習。
創紀錄的現金儲備代表什麼?
截至2024年底,伯克希爾現金儲備已達到創紀錄的3342億美元。但是,在2025年致股東的一封信中,巴菲特強調,伯克希爾股東的大部分資金仍然在股權中,這種偏好不會改變。伯克希爾更傾向於投資於優質資產,而不是持有現金等價資產。
所以,這一看似矛盾的策略背後,是否是因爲找不到符合標準的投資標的呢?想必這會是本次大會上投資者們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如果是的話,那麼持有現金本身或許也不是一個最壞的選擇。
畢竟,當前美股市場的估值水平可能很大程度上已經使得價值投資者舉步維艱,在這樣的環境下,即便是伯克希爾這樣的投資巨頭也難以找到足夠便宜的"好公司"。據媒體統計,在過去兩年裏,伯克希爾一直在淨賣出股票,包括2024年度第二和第三季度都大比例賣出了蘋果的股票,而新購股票總額僅約爲15億美元,這相比其龐大的現金儲備來說,甚至連零頭也沒到。
但在2024年,伯克希爾持有的美債數量卻大幅增長,同時得益於美國國債收益率的上漲,巴菲特龐大的資金一直獲得可觀的回報。2024年半年報顯示,其持有的短期美債從2023年底的1296億美元,增加到2346億美元,半年增持金額高達1050億美元。如果以5%左右的利率投資3個月期美國國債,2000億美元現金每年將產生約100億美元的收益,或每季度產生25億美元的收益。當市場不給機會時,耐心等待本身就是一種投資智慧。
亞洲除了日本,還會有?
伯克希爾自2019年開始對日本五大商社的投資已經被市場廣爲稱道——發行年利率0.5%的日元債券融資,投資股息率5%的商社股票,形成“借日元賺全球利差”的無風險收益閉環。截至2025年3月,這項精妙的操作已帶來97億美元的賬面盈利,年股息收入大約爲8.12億美元。五大商社“穩健現金流+高股息分紅”的特徵(平均股息率5%)與伯克希爾的長期投資理念高度契合。
這種跨市場套利的成功絕非偶然,而是對價值投資核心理念的完美詮釋。巴菲特用實際案例證明,在全球範圍內尋找"用40美分買1美元"的機會,仍然是可能實現的投資聖盃。日本商社具備的獨特優勢——遍佈全球的供應鏈網絡、穿越週期的經營韌性、以及保守穩健的財務政策——恰好符合巴菲特對"經濟護城河"的所有要求。
從估值的角度看,日本商社板塊平均市盈率也要低於MSCI日本指數。與此同時,當前MSCI中國指數的市盈率橫向對比全球來看也極具吸引力。那麼,伯克希爾是否會在比亞迪之後,再次投資中國資產,這也會是本次股東大會中國投資人所十分關注的議題。
關稅貿易戰對伯克希爾的影響?
根據媒體報道,今年3月2日,巴菲特罕見地抨擊特朗普關稅。他表示,懲罰性關稅可能引發通脹,並損害消費者利益。“實際上,我們在關稅方面有過很多經驗,某種程度上關稅就是一種戰爭行爲。”他稱,“從長遠來看,關稅實際上是商品稅。”巴菲特還運用“牙仙子”的比喻來強調,關稅不會由神祕的好心人支付,而是最終由美國消費者買單。
巴菲特對貿易壁壘的思考可追溯至更早時期。2003年,巴菲特就曾在《財富》雜誌發表過一篇文章,標題爲《我爲何不看好美元?》。在這篇文章中,他就對美國貿易逆差發出警告,並通過“勤儉島”和“揮霍島”的故事,闡述了他眼中美國與其他國家的經濟關係與正在埋下的隱患。他還提出了關於“進口許可證”的想法,將進口與出口掛鉤,以試圖改變困局,並將其形容爲一種名目不同的關稅。
對於伯克希爾來說,在2025年這個全球貿易規則重塑的關鍵節點,他們又將如何把關稅的影響投射到投資標的之中,如何沿襲價值投資的理念,比如聚焦商業模式本質,在評估受關稅影響企業時,更關注其定價權而非短期利潤率;比如重視管理團隊應變力,是否能夠將危機應對能力納入管理層評估體系;如何踐行長期主義,等等。
如何參與科技與AI投資?
2011年對IBM的投資成爲巴菲特罕見的失誤案例,這場持續六年的投資最終以約20億美元虧損告終。事後分析顯示,這家老牌科技巨頭雖然擁有穩定的現金流,卻深陷雲計算轉型的泥潭,其面向企業的服務模式也缺乏消費端特有的定價權。這次教訓讓巴菲特深刻認識到:在科技領域,商業模式的抗顛覆性比財務數據的表面穩健更爲重要。
這一認知在2016年投資蘋果時得到完美驗證。儘管當時市場將蘋果視爲消費電子公司,巴菲特卻洞察到其本質是"具有科技屬性的奢侈品牌"。iPhone用戶15%的換機率、App Store構建的封閉生態系統,完全符合"經濟特許權"的所有特徵。截至2024年,這筆投資已爲伯克希爾帶來超過1200億美元的回報,成爲價值投資教科書中的經典案例。
去年以來,人工智能在全球的火熱。而在2024年的股東大會上,有投資人就問巴菲特關於AI看法,巴菲特表示AI讓他感到緊張,但是他並沒有完全否認AI技術的重要性,他稱AI在未來不管是好事還是壞事,其潛力是不能被否認的,只能讓它自然發展。
未來伯克希爾將如何在堅守價值投資安全邊際原則的同時,又確保在技術變革中不會掉隊,這也會是人們關注的焦點,畢竟伯克希爾在該領域的投資操作,也將會對相關公司或產業帶來直接影響,比如去年伯克希爾在第二季度賣掉了持有的全部Snowflake股票,這消除了投資者堅持持有Snowflake的最有力理由之一,造成公司股價短期大跌。
後巴菲特時代,伯克希爾如何傳承?
根據巴菲特近年的表態,格雷格·阿貝爾(Greg Abel)很有可能會接任伯克希爾CEO,標誌着伯克希爾很可能很快便會進入"後巴菲特時代"。
今年1月,《Fortune》雜誌在一篇圍繞巴菲特接班人格雷格·阿貝爾(Greg Abel)的深度報道中寫道,伯克希爾哈撒韋能源公司婉拒了對阿貝爾的採訪請求,不過巴菲特回覆郵件表示:
“我對格雷格充滿信心。但94歲的我已不再接受採訪——就像橋牌之外的其他活動一樣逐漸淡出。我仍享受生活,還能做好幾件事,但其他事務已大幅精簡。在我94歲的時候,格雷格·阿貝爾很快就會接替我成爲首席執行官,並開始撰寫年度致股東信。”
格雷格·阿貝爾已在伯克希爾·哈撒韋任職逾二十載,現任伯克希爾哈撒韋能源公司(BHE)首席執行官,負責集團能源業務板塊。1999年伯克希爾收購中美能源控股權時,時任公司總裁的阿貝爾隨之加入集團。2008年他升任中美能源CEO,該公司後更名爲伯克希爾哈撒韋能源。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阿貝爾因主導CalEnergy收購英國公用事業公司的表現,就引起了巴菲特的注意。如今作爲BHE董事長兼CEO,阿貝爾統管着涵蓋煤炭、天然氣、水電、風電、光伏、地熱及核能等領域的能源帝國。BHE擁有23,800餘名員工,2020年營收超209億美元。
格雷格·阿貝爾能否延續沃倫·巴菲特的傳奇,也將會是本次股東大會中投資者重點關心的議題之一,甚至可能會對未來的投資界產生深遠的影響,那麼在這次大會中巴菲特將會怎樣介紹他,想必同樣值得認真聆聽。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衆號“睿遠Fund”;FOREXBNB編輯: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