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XBNB獲悉,5月8日,中上協發佈的報告顯示,截至2025年4月底,全市場上市公司總數爲5420家,其中主板3189家,創業板1380家、科創板586家、北交所265家。去年以來,新增上市公司137家,募集資金920.98億元,其中創業板、科創板、北交所新上市100家,佔比72.99%,募集資金562.55億元,佔比61.08%;退市公司64家,市場出清機制進一步完善。
原文如下:
中國上市公司2024年經營業績報告
2024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要求紮實推動高質量發展。上市公司是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肩負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時代使命。
截至5月7日,除公告延遲披露公司外,滬、深、北三家證券交易所共5412家上市公司公佈2024年年度報告。數據顯示,上市公司羣體以創新驅動爲核心,紮實推進產業優化升級,以穩健經營應對風險挑戰,以深化改革激發內生動力,發展質量和投資價值持續提升。
一、四分之三公司盈利,彰顯企業發展韌性
2024年,全市場上市公司實現營業收入71.98萬億元,第四季度營收同比增長1.46%,環比增長8.11%,上市公司業績邊際向好,近六成公司實現營收正增長。實現淨利潤5.22萬億元,4036家公司盈利,其中2194家公司盈利正增長,553家公司盈利增幅超100%。
剔除金融行業,實體上市公司全年實現營收62.89萬億元,淨利潤2.55萬億元。滬深300指數成分公司合計營收、淨利潤42.80、4.52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0.20%、4.04%。分板塊看,創業板、科創板公司總體營收增速領先,滬深主板公司淨利潤指标继续保持韧性。
全市場民營控股上市公司全年實現營收17.71萬億元,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全年實現淨利潤3.76萬億元,中央國有控股公司表現突出,淨利潤增長4.63%。
競爭力和盈利質量方面,2024年實體上市公司整體銷售淨利率4.53%,淨資產收益率(ROE)6.73%,中位數4.35%,現金流狀況延續改善趨勢,經營性現金流淨額6.19萬億元,爲淨利潤的2.17倍,淨現比較2023年進一步提高,收現比(營業收現率)1.01。
全市場上市公司2024年實現增加值19.82萬億元,佔GDP的14.69%。實體上市公司增加值14.34萬億元,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同比提升超10%。上市公司全員勞動生產率64.50萬元/人,同比提升0.02%,是全社會數值的3.71倍。
二、重點行業亮點頻現,展現市場競爭態勢
19個門類行業中,7個行業營收正增長,16個行業實現盈利,5個行業淨利潤正增長。製造業次類行業全部實現盈利,其中6個行業營收正增長,1個行業淨利潤正增長。
2024年,新質生產力與中國製造體系化相互促進、優勢凸顯,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持續蓬勃發展,高技術製造業上市公司全年營收增長6.66%。受“兩重兩新”政策催化,多細分行業業績增幅明顯。
人工智能重塑商業生態。AI大模型重構生產生活方式,“智能製造”、“智輔診療”、“智慧交通”等應用不斷深化,雲計算行業增長態勢明顯,營收同比增幅16.19%。“人工智能+”激發算力需求,硬件升級成爲企業的首要投資目標,定製化、國產化進程加速,芯片設計、集成電路產業重回景氣週期,兩產業營收、淨利潤增長均超19%。
先進製造賦能多極增長。綠色電力需求顯著提升,水電、風電、核電行業上市公司營收均實現正增長,水電行业表现突出,營收、淨利潤分別增長8.99%、17.55%。人形機器人、3D打印、航空航天等先進製造領域不斷取得新進展,高性能金屬材料運用場景日益豐富,工業金屬行業迎來快速發展,營收、淨利潤增長6.92%、29.22%。
醫藥創新步伐加速升級。受益於創新藥審批加速等多項制度政策,醫藥領域迎來發展新機遇。醫藥研發創新活力顯著提升,新藥上市步伐加快,國際化佈局取得積極進展,醫療器械領域補短板取得新突破,全球競爭力顯著提升。創新藥與醫療器械領域上市公司營收均取得正增長,其中創新藥板塊淨利潤增長13.31%。
消費復甦提振市場信心。各地以舊換新、國家補貼等政策陸續落地,有效激發終端消費活力。新能源乘用車滲透率首次突破50%,汽車零部件產業需求保持強勁,營收增長6.48%,淨利潤增長16.83%。家用電器營收、淨利潤分別增長5.62%、7.11%,消費電子行業營收、淨利潤分別增長20.89%、12.78%,消費需求品質化趨勢凸顯。出行旅遊需求提振,旅游行业上市公司營收增長15.84%,交通運輸、仓储和邮政业營收增長11.11%,淨利潤增長21.45%,航空運輸業復甦超預期,行業整體扭虧爲盈,三大航空虧損大幅收窄,水上運輸業營收淨利均實現兩位數增長。線上線下消費熱情回升,食品飲料、個護、化妝品等行業營收實現正增長,其中零食行業營收增56.06%、淨利潤增24.53%。金价上涨驱动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營收增長5.66%。物流行業延續“多快好省”屬性,五大快递公司營收增長11.69%、淨利潤增長22.69%。
金融服務實體能力提升。2024年是金融業做好“五篇大文章”的首個完整年度,金融機構持續提升服務科技創新和綠色金融等重點領域的能力和水平。金融業上市公司全年營收9.09萬億元,淨利潤2.67萬億元,分別同比增長0.37%、10.34%。銀行業資產質量保持穩健向好,六大行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製造業中長期貸款、普惠貸款投放額均有大幅提升,不良貸款率整體較上年有所下降。上市險企、券商業績明顯增長,其中五大上市險企全年淨利潤增长110%。
地產行業回暖轉型提速。受益於供需兩端穩樓市政策,房地產行業景氣度邊際改善。房地產行業上市公司第四季度營收環比提升123.74%,佔全年營收的41.44%。行業分化格局下,低效產能加速出清,發展模式向“輕重平衡”戰略轉型,房產租賃行業淨利增速6.78%,房地產中介服務大幅減虧,輕資產板塊展現出更強的抗週期韌性。
三、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顯成效
(一)科技創新融合產業發展
上市公司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產業創新的構建者,“雙新融合”的實踐者。2024年,上市公司全年研發投入合計1.88萬億元,比上年增加近600億元,繼續保持連年持續增長;上市公司研發投入佔全國研發經費的51.96%;公告研發人員共341.91萬人,佔員工人數的11.08%。
整體研發強度2.61%,同比提高0.1個百分點。科創板11.84%。926家公司研發強度超10%,主要分佈在計算機、醫藥生物、電子等科技領域。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爲創新研發主力軍,研發投入佔比近半。民營上市公司創新活力強勁,整體研發強度4.19%,顯著高於市場平均水平。
研發轉化效率顯著,上市公司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湧現,新能源汽車超充技術取得新突破,多款創新藥上市打破治療空白,“AI+”多場景接續落地。研發創新有效驅動上市公司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製造業上市公司研發強度遠超市場平均水平,相關產業公司整體業績取得高增長。
大規模設備更新等政策支持下,傳統產業改造與升級步伐加快,帶動通用設備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營收增長超2%,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超10%。
(二)可持續理念成公司共識
2024年滬深北交易所發佈《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上市公司可持續信息披露進入規範發展新階段。截至目前,2462家公司單獨編制併發布2024年可持續發展報告,發佈比例較上年進一步提高。金融業以92.68%的發佈率領先,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採礦業發佈率超70%,A+H股公司發佈率100%、滬深300指數成分公司發佈率97%。
2024年,上市公司深入踐行“雙碳”戰略,減排擴綠成效卓著。重點領域碳效持續優化,電力、鋼鐵等高能耗企業實現工藝革新,碳足跡評估體系日臻完善。節能降耗向縱深發展,循環經濟模式廣泛落地,金融工具創新推動產業向綠融合發展,彰顯高質量發展底色。
(三)海外佈局開拓發展空間
2024年上市公司出口業務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實現境外收入9.44萬億元,增長7.97%,佔營收比重較上年提高1.06個百分點。出口結構持續優化,產品“含新量”進一步提升,電氣、電子及通訊,專用、通用及交通運輸設備行業貢獻境外收入4.42萬億元,增速10.13%,所佔份額達46.87%。
外部環境急劇變化背景下,上市公司夯實業務根基,從容應對、前瞻佈局,以“中國速度”鍛造供應鏈優勢,充分挖掘區域貿易機遇,積極構建歐亞非多元化市場。受益於“併購六條”政策,上市公司產能全球化進程加速,海外併購優質案例不斷湧現,本地化生產與技術合作成爲“出海”主旋律。
(四)共享發展成果惠及各方
2024年上市公司累計貢獻稅收4.54萬億元,佔全國稅收總額的25.96%;新增員工28.32萬人,佔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口的2.25%;支付職工薪酬7.05萬億元,同比增加4.29%。
政策引導下,上市公司回報投資者意識進一步提升,分紅與回購規模屢創新高,有效提振市場信心。全市場已有3751家上市公司公佈或實施2024年經營年度現金分紅方案,分紅總額近2.4萬億元,創歷史新高。平均股利支付率37.78%,1277家公司股利支付率超50%。盈利公司擬分派現金股利的比例提升至89.20%(剔除當年經營虧損仍堅持分紅的情況),其中2093家公司連續5年現金分紅。全市場265家公司現金分紅金額超十億,33家公司超百億。年內實施季度或半年度分紅的公司1013家,較上年實現大幅增長。
2024年,上市公司新增發佈集中競價交易回購計劃1564單,新增擬回購金額2274億元,14家公司擬回購金額超十億。目前實際完成回購金額1408億元。
四、公司結構持續優化,邊際向好態勢穩固
截至2025年4月底,全市場上市公司總數爲5420家,其中主板3189家,創業板1380家、科創板586家、北交所265家。去年以來,新增上市公司137家,募集資金920.98億元,其中創業板、科創板、北交所新上市100家,佔比72.99%,募集資金562.55億元,佔比61.08%;退市公司64家,市場出清機制進一步完善。全市場上市公司總股本8.53萬億股,較2023年末新增358.65億股。境內股份總市值84.86万億元,增長9.17%,千億以上市值公司增至119家,集中於金融、科技、消費等領域,百億以上市值公司突破1516家。高端裝備製造業、高技术制造业上市公司数量佔比近三成,市值份額達24.45%。2024年,全市場披露併購重組交易2100餘單,交易金額1.16万億元。全市場上市公司結構持續優化。
2025年一季報數據顯示,消費市場持續升溫,發展動能逐步釋放。全市場上市公司實現淨利潤1.49萬億元,同比增長3.55%,環比89.71%。4084家公司一季度實現盈利,回升向好態勢進一步鞏固。
本文編選自“中國上市公司協會”公衆號,FOREXBNB編輯:陳筱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