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XBNB瞭解到,承諾大幅提高軍費的歐洲領導人通常並不是出於經濟增長動機,且歷史數據表明國防軍工類支出往往不能夠與經濟增長畫上等號,但是整個歐洲從2025年開始每年千億歐元級別的歷史級國防軍工支出有望支撐住歐洲經濟,不至於讓經濟長期疲軟的歐洲陷入深度經濟衰退境地。
MEGA(Make Europe Great Again / 讓歐洲再次偉大)——該縮寫詞彙最早出現在去年,針對歐洲競爭力議題,今年春天隨着投資者們對歐洲金融市場興趣和歐股資金流的激增重新冒頭。仿照MAGA的MEGA帽子可在網上輕鬆購得。在特朗普“解放日”釋放關稅重磅消息後,在軍工投資熱潮推動之下,歐洲股市跑贏美國股市的幅度甚至創下20年之最,使這一縮寫再度被投資者和交易員提及。相比於估值高企的美股,歐洲現在提供了從歷史低谷提升盈利並實現估值大幅擴張的更佳設置。
在歐洲各國財政與軍事國防類支出共同推動下,經濟增長與企業利潤前景也正轉向有利於歐洲而不是美國市場。在美國政府計劃不再以大規模支出護航北約之後,未來五年,北約歐洲成員國的國防軍工開支預計每年將增加2000多億歐元。
來自Swissquote Bank的高級分析師伊派克·奧茲卡德斯卡婭 表示:“我認爲數千億歐元的軍事國防支出獲批是今年歐洲股市大幅跑贏美國的主要驅動因素;軍事與防務類股票獲得了重要的大規模資金流入。”“特朗普關稅政策帶來的不確定性最近對市場情緒造成了影響,但加強軍事和基礎設施建設可能會大幅推動當地經濟增長,而且在歐洲基本上不會出現以同樣的速度助長通貨膨脹率,從而給歐洲央行提供支持的餘地。”
此外,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曠日持久的衝突凸顯出多數歐洲國家在保護其關鍵國防系統方面的不足,而以無人機爲主導的作戰方式興起,意味着能夠在敵方領土深處造成破壞的能力愈發重要,使得歐盟各成員國對於以無人機系統、衛星通信、防監聽與干擾網絡以及自動駕駛體系爲核心新時代“無人化戰爭體系”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
鉅額國防開支能夠避免經濟崩潰
幸而如此,表面標題數字的確耀眼:根據北約聲明,預計到2035年,整體軍費開支佔歐洲經濟產出(即GDP)的比重將從目前的2%升至5%。雖然國防軍工類支出對經濟產出的拉動常常很有限,但是歐洲各國政府仍可通過改變投資方式來提升產出與收益。
首先,軍事開支並非強勁的經濟增長引擎。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從歷史證據來看,所謂財政乘數往往低於1。該指標衡量的是一個國家預算平衡的變化對經濟增長的具體影響。換言之,若國防軍工類開支增加1個GDP百分點的增量,短期內GDP的增幅往往不足1%。
高盛分析師團隊預計,歐洲的乘數甚至更低,僅0.5,意味着國防每花費100歐元,區域GDP僅增加50歐元。軍費增長對經濟影響有限的原因之一是它往往擠出私人投資,家庭和企業因而不斷增加儲蓄。
德國總理弗里德里希·梅爾茨、英國首相基爾·斯塔默、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及其同僚已承諾逐步加碼軍費,這也意味着可能進一步削弱了經濟提振力度。6月25日在海牙達成的新北約目標——軍費佔GDP的5%,可能要到2035年方能全面實現。
額外3%的GDP對北約歐洲成員國而言相當於6,600億歐元(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預測計算,不包含德國政府5000億歐元的基建与国防预算)。但若分十年落實,按慷慨的乘數1測算,對GDP的年均增量至多僅0.3個百分點。對于那些经济停滞的9歐洲國家來說這並非無足輕重,卻不足以讓歐洲踏上更強勁的堪比美國的經濟增長軌跡。
在剔除一些慷慨的會計處理後,真實數字更顯平淡。以常規的北約國防支出定義,新目標實際僅爲GDP的3.5%;餘下1.5% 則被稱作“相關”支出,如網絡安全或基礎設施,只爲將數字湊到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要求的5%軍工開支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而其中很大一部分鬆散聯繫原已列入當前預算計劃。
並非每一歐元都價值相同
不過,歐洲各國政府仍可讓這場軍費潮物盡其用。在國防領域,並非每一歐元的價值完全相同。基爾報告作者、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伊桑·伊爾澤茨基指出,融資方式至關重要。若政府通過舉債而非加稅來爲軍費買單,增長提振將更大;加稅則會抑制經濟增長。
歐洲還需細究資金流向。擴大兵力主要通過士兵不斷增長的薪資以及獎金體系在經濟中產生狹窄的連鎖反應——儘管目前這一支出類別佔歐洲國防支出的最大份額,約40%。而用於裝備的支出(當前佔比 20%)對歐洲私營部門的影響更大。
政府最具生產力的舉措是提高研發投入。歐盟此項僅佔軍費預算的 4.5%,而美國則爲 16%,正如前央行行長馬里奧·德拉吉在其競爭力報告中所指。加大對人工智能類型武器等新技術的投資,可在中期大幅提升不同行業生產率,並對民用核心產業產生溢出效應。比如,現代戰爭形態正在不斷改變,太空與網絡體系正變得日益重要,戰場通信與自動化駕駛的無人車輛、無人機系統也同樣如此。
最後,歐洲需傾向本土工業。當前歐洲採購系統中超過80%依賴進口,其中四分之三來自美國。要在本土製造更多武器,各國需就共同戰略需求達成一致、整合資源並繼續重組國防軍工行業。
基爾報告的彙編數據顯示,目前,歐洲花在美製裝備上的錢實則在刺激美國經濟增長。
這些制約因素表明,按現狀,一些歐洲經濟體將比其他歐洲國家更能從軍費激增中受益。德國已放棄財政束縛,並宣佈在 2029 年前將核心國防開支大舉提升至整體預算的 3.5%,比北約期限早六年完成。若以債務融資、且梅爾茨政府不把太多資金花在擴軍上,這一舉措將助德國徹底擺脫三年經濟衰退。
另一方面,公共債務超過GDP 100%的法國和英國在軍事擴張上面臨財政掣肘,將難以獲得顯著的經濟增長回報,其擴軍步伐更慢且需靠緊縮政策融資。
可能出現的經濟結果差異懸殊,說明一味且過分地盯着GDP目標是適得其反的。伊爾澤茨基指出,這可能會扭曲激勵舉措,把國防政策變成“花錢衝動”,無視裝備需求和成本以及民營經濟提振預期。畢竟,沒有什麼比從亟需現金的美國軍工巨頭那裏盲目採購無用且高價的武器更能讓北約迅速接近其軍費開支目標。
隨着軍工投資狂潮席捲整個歐洲,今年歐洲股票市場一些大市值國防股股價的大幅飆升勢頭,使得國防軍工巨頭們成爲歐股乃至全球股市今年以來顯而易見的最大贏家,歐洲各國政府更應把精力放在明確國防政策的相關預期成果上,尤其是如何反哺居民薪資與民營經濟並通過技術變革刺激消費者支出,其中包括理想軍隊規模、所需裝備性質以及研發投入金額等。龐大、易理解的GDP指標可以作爲歐洲的政治宣言,卻少有改變本質經濟現實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