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的貿易談判代表或許正爲與特朗普政府達成協議而彈冠相慶。然而,如果將此視爲勝利,試問怎樣的結果纔算失敗?
FOREXBNB獲悉,美國總統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上週日共同宣佈的這項協議,確實讓金融市場和歐洲商界領袖如釋重負。歐盟主要出口商現在可以按照15%的對美出口關稅來制定投資與商業計劃——這遠低於特朗普此前威脅的30%懲罰性關稅(更早時甚至揚言徵收50%)。尤爲關鍵的是,該稅率適用於歐洲汽車(與日本汽車共同免於25%的汽車進口稅)、醫藥及半導體產品(這些原本可能面臨行業性懲罰關稅)。協議還使歐盟得以暫緩實施已準備好的報復性關稅措施,至少消除了部分不確定性。
然而這一關稅水平實爲歐盟的妥協。分析人士認爲,其參照系不應是特朗普的威脅言論,而應是此前歐洲輸美商品1.47%的平均稅率。就在兩個月前,多個歐盟成員國還警告稱,如果像英國那樣接受10%的全面關稅,必將觸發反制措施。
除了新增貿易摩擦外,歐盟還承諾將加大能源進口(每年採購2500億美元的美國油氣),並可能對美投資約6000億美元——至少特朗普是如此解讀協議的。目前尚不清楚這些數字是否代表增量,也不清楚特朗普所指的時間範圍。儘管這些承諾含糊不清,但至少看起來不具太強約束力。
但這種模糊性也意味着,上週日的聲明絕非最終結果。即便按較低稅率執行,關稅仍將重創美國經濟:財政部長貝森特或可炫耀新增稅收,但進口萎縮必將隨之而來——二者不可得兼。如果歐盟企業真的大舉投資美國,由此產生的資本流動將不利於貿易平衡。這一切都意味着,歐盟對美貿易順差(去年商品順差達1980億歐元,部分被1090億歐元的服务逆差抵消)在未來幾年可能不會顯著縮減。
而當這位衝動且善變的總統再也無法否認關稅的破壞性影響時,必將再度歸咎貿易伙伴。令人費解的是,作爲全球最大貿易體的歐盟竟未領悟:對抗霸凌之道,在於堅守立場。
躲過貿易戰“颶風”,卻難逃高關稅困局
對於這份協議,歐洲企業界陷入矛盾情緒——既慶幸來之不易的協議終於達成,又爲關稅水平大幅攀升而憂心忡忡。
“期待颶風的人會爲暴風雨感恩,”德國化學工業協會VCI負責人Wolfgang Große Entrup表示,他呼籲繼續談判降低關稅,稱當前稅率對歐洲化工業“過高”。“雖然避免了局勢升級,但雙方都付出了高昂代價。歐洲出口競爭力受損,美國消費者最終承擔了關稅成本。”
儘管細節有待敲定,但汽車關稅的下調刺激Stellantis(STLA.US)、汽車零部件製造商法雷奧(VLEEY.US)股價攀升;飛機及零部件(對空客(EADSY.US)利好)、特定化學品、部分仿製藥、半導體設備、農產品及關鍵原材料獲得豁免,推動全球最大芯片設備商阿斯麥(ASML.US)股價大漲。
荷蘭啤酒巨頭喜力(HEINY.US)首席執行官Dolf van den Brink對協議帶來的確定性表示歡迎。這家全球第二大啤酒商從歐洲和墨西哥向美國出口啤酒,其重要市場巴西的消費者信心已受間接影響。不過,可能影響帝亞吉歐(DEO.US)、保樂力加和LVMH(LVMUY.US)等企業的烈酒關稅仍在談判中。
西班牙葡萄酒聯合會主任Jose Luis Benitez表示:“未來幾天或將就部分農產品展開零對零稅率談判,這符合歐美行業的共同訴求。”Benitez補充道,15%的稅率將使歐洲葡萄酒相對其他適用10%關稅的產區處於競爭劣勢。“如果有豁免產品,希望歐盟委員會將葡萄酒納入其中。”
意大利葡萄酒聯盟(UIV)總裁Lamberto Frescobaldi表示,15%關稅將在未來12個月造成3.17億歐元損失,該組織正等待最終協議文本。
另有觀點認爲,繼與日本達成類似協議後,此次美歐協議雖爲企業領導層帶來了更多確定性,但仍可能削弱歐洲企業的競爭力。
包括歐萊雅(LRLCY.US)、LVMH和嬌韻詩等成員的法國化妝品協會FEBEA祕書長Emmanuel Guichard表示:“協議雖終結了不確定性,卻對法國化妝品行業的競爭力構成重大威脅。”
背景速覽
7月27日,佔全球貿易總量近三分之一的美歐雙方達成框架協議:美國將對多數歐盟輸美商品徵收15%關稅,但避免了貿易戰升級。
特朗普在蘇格蘭高爾夫球場與馮德萊恩會談後宣稱“這是史上最大協議。”
特朗普表示,15%的關稅適用於歐洲汽車,這與美日達成的框架協議部分內容一致。他還指出,對鋼鐵和鋁徵收的50%關稅將維持不變,但馮德萊恩則稱該稅率將下調,並會引入配額制度。馮德萊恩表示,15%的關稅還適用於半導體和藥品——這些正是美國針對特定行業展開調查的領域。
馮德萊恩表示,雙方已同意取消某些產品的所有關稅,包括飛機及零部件、特定半導體設備和農產品。
協議還包含6000億歐元歐盟對美投資及“重大”能源軍事採購。馮德萊恩稱歐盟將在三年內每年進口2500億美元油氣及核燃料。此前7月12日,特朗普威脅自8月1日起對歐盟徵收30%關稅。“15%不容小覷,但已是能爭取到的最佳結果,”馮德萊恩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