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太陽能產業預計保持高速增長,高盛預測2030年裝機容量達914吉瓦
儘管部分主要經濟體政策轉向,全球太陽能產業仍有望保持高速增長。高盛研究部最新預測顯示,到2030年全球太陽能裝機容量將達914吉瓦,較2024年水平增長57%。這一樂觀預期與當前部分國家政策調整形成對比——中國已取消新建大型商業和工業太陽能項目的電網接入保障,美國聯邦政府也在審查實施規則,可能從2028年起對太陽能裝置產生下行壓力。
高盛全球大宗商品研究聯席主管丹·斯特魯文指出,太陽能發電正以"電力史上最快速度"擴張。該能源形式自興起以來,11年間累計發電量已達2129太瓦時,截至2025年7月的12個月內貢獻了全球8%的電力供應。儘管中美近期政策調整可能帶來短期波動,但長期來看,太陽能仍有望成爲全球能源結構的重要支柱。
當前行業面臨多重挑戰:澳大利亞和加州出現的負電價現象,暴露了太陽能與風能高比例接入電網時可能引發的供需失衡;西班牙和葡萄牙今年四月因電源頻率波動導致的停電事故,則凸顯了可再生能源大規模併網的技術難題。
斯特魯文特別提到,中國政策調整雖取消了新建項目的最低購電價格和電網容量保障,但美國市場因"安全港條款"保護,2026年中期前獲批的項目仍可享受稅收抵免,政策影響或延遲至2030年後顯現。
支撐太陽能長期發展的三大結構性因素依然穩固:首先是成本下降的正反饋循環:成本降低導致需求增加、供應增加,最終成本再次降低。累計產量每翻一番,太陽能板成本下降20%,這種下降速度超越計算機和通信設備等現代投資品。其次是零邊際燃料成本優勢,除初始安裝和維護費用外,每單位電力生產無需額外投入;第三是模塊化特性,小型化、標準化的太陽能板更易構建分佈式電網,相較傳統大型火電或核電站更具靈活性。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太陽能板供應不存在瓶頸。僅中國一國的產能就足以滿足2024年全球需求的兩倍。斯特魯文強調,行業增長瓶頸更可能來自政策波動和電網消納能力,而非設備供應限制。這種供需特徵使得太陽能產業在應對政策調整時具備較強韌性,即便部分國家縮減補貼,技術進步和成本優勢仍將持續推動行業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