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銀理財積極參與線下打新,多數銀行理財子公司持謹慎態度
今年7月和8月,寧銀理財的多次線下打新行爲引起了市場的高度關注。這一現象可以追溯到今年1月,當時中央金融辦、中國證監會等六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明確允許包括銀行理財在內的多種資金作爲戰略投資者參與上市公司定增,並給予銀行理財與公募基金同等的政策待遇。3月28日,中國證監會發布《關於修改〈證券發行與承銷管理辦法〉的決定》,首次將銀行理財產品納入IPO優先配售對象範圍,滬深交易所也同步修訂了相關業務實施細則,新增理財子公司作爲IPO網下投資者主體資格。
儘管市場對此反應積極,認爲這將爲資本市場帶來大量資金,但實際情況是,自3月份政策放開以來,僅有光大理財和寧銀理財兩家理財子公司進行了嘗試。據財聯社記者調研,多數理財子公司對參與線下打新持謹慎態度,表示“近期沒有相關計劃”。
理財子公司 | 嘗試線下打新情況 |
---|---|
光大理財 | 有嘗試 |
寧銀理財 | 多次嘗試,7月25日前入圍數量居首 |
其他理財子公司 | 多數未嘗試或持觀望態度 |
寧銀理財的積極參與
寧銀理財的積極參與被解釋爲“爲更好踐行服務實體經濟、助力共同富裕的使命”。寧銀理財利用現有的投研平臺與團隊,將網下打新收益轉化爲理財產品穩健增厚收益的來源,讓普通投資者也能分享到優質企業成長紅利,實現財富保值增值與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雙贏。
寧銀理財相關人士表示,打新業務對公司含權理財產品預計有一定的收益增強效果。
其他理財子公司的顧慮
儘管新政爲理財子公司提供了參與線下打新的機會,但多數理財子公司仍然持觀望態度。主要顧慮包括風險管理和產品久期問題、投研團隊的構建以及含權類產品數量不足。
銀行理財的客戶多數習慣於一年以內的產品週期,而理財子公司需要對打新股票的底倉下跌做好風險管理,同時對新股的估值定價偏穩健,這與以相對收益爲目標的公募基金參與打新的思路有較大差異。
此外,理財子公司需要構建強有力的投研團隊、加強自身的投研能力,以及擴大能達到打新股票底倉規模的含權類產品數量。
儘管如此,有理財子公司表示了未來參與線下打新的信心,如平安理財相關人士指出,公司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相關業務經驗,並在內部投研能力提升、外部資源支持下,快速形成對新股的定價能力。
綜合來看,目前銀行理財子公司大規模入場線下打新的時機仍不成熟,但未來有望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