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XBNB獲悉,9月1日,國家標準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工業母機高質量標準體系建設方案》,其中提到,到2026年,工業母機高質量標準體系基本建立,以高質量標準體系建設促進工業母機產品質量提升和設備升級換代,以高水平標準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制修訂標準不少於300項,牽頭制修訂不少於5項相关国际标准,國際標準轉化率達90%,標準供給結構更加優化。

到2030年,適應工業母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標準體系全面形成,標準的技術水平和國際化程度持續躍升,以標準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效能全面顯現,減材、等材製造標準整體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部分增材製造標準水平達到世界領先。

原文如下:

國家標準委 工業和信息化部關於印發《工業母機高質量標準體系建設方案》的通知

國標委聯〔2025〕35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市場監管局(廳、委)、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有關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現將國家標準委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編制的《工業母機高質量標準體系建設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國家標準委  工業和信息化部

2025年7月1日

(此件公開發布)

工業母機高質量標準體系建設方案

爲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工業母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決策部署,加強工業母機標準化工作頂層設計,強化鏈式思維構建工業母機高質量標準體系,加快以標準提升引領工業母機產業優化升級,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十四五”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國家標準體系建設規劃》等部署要求,以工業母機高質量標準體系建設爲抓手,增強高水平標準供給,強化產業鏈供應鏈標準協同,加快推進標準體系國內國際兼容,最大程度釋放標準化效能,以標準提升牽引設備更新,持續增強工業母機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到2026年,工業母機高質量標準體系基本建立,以高質量標準體系建設促進工業母機產品質量提升和設備升級換代,以高水平標準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制修訂標準不少於300項,牽頭制修訂不少於5項相关国际标准,國際標準轉化率達90%,標準供給結構更加優化。加快高端工業母機、高檔數控系統、高性能功能部件、先進製造工藝、關鍵核心零部件等標準研製,部分關鍵標準適度領先於產業發展平均水平,標準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作用更加有力。加快創新成果轉化爲先進適用標準,形成共性关键技术和应用类科技计划項目标准成果的常态化衔接机制,標準與產業科技創新聯動更加緊密高效。

到2030年,適應工業母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標準體系全面形成,標準的技術水平和國際化程度持續躍升,以標準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效能全面顯現,減材、等材製造標準整體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部分增材製造標準水平達到世界領先。

二、建設思路

注重標準體系與產業高質量發展聯動。要與減材製造高端躍升、等材製造優勢加強、增材製造國際領先等工業母機發展方向緊密結合,以標準助力解決產業鏈短板和瓶頸,推動前瞻及原創性標準突破和推廣應用,以標準助力實現工業母機產業鍛長板、補短板、固底板齊頭並進。

注重統籌產業鏈上中下游標準一體化建設。要準確把握產業發展實際、研判趨勢,充分考慮產業鏈上中下游標準協調配套關係,強化“鏈”式思維,通過科學的標準體系建設牽引工業母機產業質量整體躍升。

注重國內國際標準體系兼容。要注重中國標準與國際標準協同和兼容對接,加快採用先進適用國際標準,及時推動中國標準向國際標準轉化,積極開展優勢領域國內國際標準同步制定,以標準國際化加快促進工業母機產業國際合作。

三、標準體系結構及內容

(一)體系結構

工業母機高質量標準體系基於產業鏈與標準的映射關係形成。工業母機產業鏈指以減材製造裝備、等材製造裝備、增材製造裝備爲核心,從原材料到終端產品製造及應用的各環節完整鏈條,產業鏈上游涵蓋配套材料、零部件、功能部件等其他配套產品,下游涵蓋航空航天、軌道交通等應用領域。工業母機產業鏈如圖1所示。

兩部門:到2026年 工業母機高質量標準體系基本建立 - 圖片1

圖1 工業母機產業鏈

工業母機高質量標準體系是支撐工業母機高質量發展的技術標準羣,通過標準與產業鏈上中下游各環節的映射,實現相關標準與技術、產品、服務的“軟聯通”。其中,基礎通用標準貫穿工業母機產業鏈,是標準體系的底座;設計配套標準構成了工業母機生產的配套保障;製造裝備標準是標準體系核心,體現工業母機的整體技術水平;制造工艺标准是產品成型的关键,影响着產品质量和成本管控;检验检测标准是评估產品质量的依据;行業應用標準爲工業母機賦能其他產業提供技術保障。標準體系結構關係如圖2所示。

兩部門:到2026年 工業母機高質量標準體系基本建立 - 圖片2

圖2 工業母機高質量標準體系結構關係

(二)體系框架

工業母機高質量標準體系主要由基礎通用、設計配套、製造裝備、製造工藝、檢驗檢測、行業應用6個層次,34個大類、17個小類內容組成,並根據工業母機產業發展進行動態調整。標準體系框架如圖3所示。

兩部門:到2026年 工業母機高質量標準體系基本建立 - 圖片3

圖3 工業母機高質量標準體系框架

(三)體系內容

1. 基礎通用標準

基礎通用標準主要包括術語定義、標誌、標識、包裝和貯運、安全、綠色低碳、智能製造等相關標準。

—術語定義標準:主要包括工業母機專用術語、定義、分類、符號代號等相關標準;

—標誌、標識、包裝和貯運標準:主要包括工业母机的標誌、標識、包裝、貯存、運輸等相關標準;

—安全標準:主要包括機械安全、電氣安全、激光安全、非激光安全、電磁兼容等相關標準;

—綠色低碳標準:主要包括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環保、綠色製造評價、綠色設計、綠色服務、碳達峯碳中和等相關標準;

—智能製造標準:主要包括工業母機與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數字孿生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的相關標準。

2. 設計配套標準

設計配套標準主要包括設計、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功能部件、數控系統、刀具、磨料磨具、量具量儀、模具、附件輔具和其他相關標準。

—設計標準:主要包括工業母機及配套產品的設計規範等相關標準;

—材料標準:主要包括鋼、鑄鐵、銅、鋁、鈦等材料的性能、應用等相關標準;

—零部件標準:主要包括緊固件、軸承、齒輪、液壓件、彈性元件、密封件、聯軸器等相關標準;

—元器件標準:主要包括電氣元器件、電子元器件、傳感器和激光器等相關標準;

—功能部件標準:主要包括主軸部件、絲槓、導軌、轉檯、擺頭、刀庫、刀架、光柵尺等相關標準;

—數控系統標準:主要包括機牀數控系統、智能數控系統、數控裝備大數據採集、高檔與普及型機牀數控系統等相關標準;

—刀具標準:主要包括通用刀具、精密複雜刀具、超硬刀具、微刃刀具、木工刀具、智能刀具、接口、工具系統等相關標準;

—磨料磨具標準:主要包括普通磨料、超硬磨料、固結磨具、超硬磨料製品、塗附磨具、碳化硅特種製品等相關標準;

—量具量儀標準:主要包括長度測量、角度測量、幾何公差等測量用量具量儀等相關標準;

—模具標準:主要包括沖模、塑料模、壓鑄模、鍛模、粉末成型模、擠拉模、輥壓模、玻璃模、橡膠模等相關標準;

—附件輔具標準:主要包括夾具、夾頭、分度頭、吸盤等相關標準;

—其他標準:主要包括工業軟件、液壓系統、電氣系統、監測系統、自動化系統、物流搬運裝置、專用機器人等相關標準。

3. 製造裝備標準

製造裝備標準主要包括減材製造裝備、等材製造裝備、增材製造裝備等相關標準。

—減材製造裝備標準:主要包括金屬切削機牀、特種加工機牀、木工機牀等相關標準;

—等材製造裝備標準:主要包括鑄造裝備、鍛壓裝備、焊接裝備、熱處理裝備、表面處理裝備、複合材料成型裝備等相關標準;

—增材製造裝備標準:主要包括粘結劑噴射裝備、定向能量沉積裝備、材料擠出裝備、材料噴射裝備、粉末牀熔融裝備、立體光固化裝備、薄材疊層裝備、複合增材製造裝備等相關標準。

4. 製造工藝標準

製造工藝標準主要包括切削、鑄造、鍛壓、焊接、熱處理、表面處理、複合加工、增材製造等相關標準。

—切削工藝標準:主要包括車削、銑削、鑽削、鉸削、鏜削、磨削、研磨、珩磨、拋光、滾削、插削、拉削、刨削、鋸削、電化學加工、超精加工、高速/超高速切削、低溫切削、電火花加工、電解加工、超聲加工、激光加工、電弧加工、等離子弧加工、電子束加工、離子束加工工藝等相關標準;

—鑄造工藝標準:主要包括砂型鑄造、熔模鑄造、消失模鑄造、離心鑄造、高壓鑄造、低壓鑄造、擠壓鑄造工藝等相關標準;

—鍛壓工藝標準:主要包括自由鍛、模鍛、迴轉成形、特種成形、合金鍛造,以及分離、彎曲、拉深、成形、特種衝壓工藝等相關標準;

—焊接工藝標準:主要包括電弧焊、氣焊、電子束焊接、激光焊、激光-電弧複合焊、攪拌摩擦焊、電阻焊、電磁脈衝焊、旋轉摩擦焊、線性摩擦焊工藝等相關標準;

—熱處理工藝標準:主要包括預備熱處理、淬火回火熱處理、滲碳與滲氮熱處理、表面強化熱處理工藝等相關標準;

—表面處理工藝標準:主要包括物理氣相沉積、化學氣相沉積、鍍硬鉻、鍍鎳、鍍銅、複合鍍層、電弧噴塗、等離子噴塗、超音速火焰噴塗、熱浸鍍、熱滲鋅及各種鋅基塗層工藝等相關標準;

—複合加工工藝標準:主要包括車銑複合加工、車磨複合加工、車銑磨複合加工、鏜銑磨複合加工、車滾複合加工、滾磨複合加工、滾銑複合加工、滾導複合加工、磨拋複合加工、铣磨拋複合加工、激光熔覆車銑複合加工、高速複合加工、電火花超聲複合加工、電解電火花複合加工、電解磨削複合加工、電解線切割複合加工、激光電解複合加工、電火花激光復合加工、超聲輔助切削加工工藝等相關標準;

—增材製造工藝標準:主要包括粘結劑噴射、定向能量沉積、材料擠出、材料噴射、粉末牀熔融、立體光固化、薄材疊層和複合增材製造等增材製造基礎工藝,以及多材料、陣列式、功能梯度增材製造等新工藝相關標準。

5. 檢驗檢測標準

檢驗檢測標準主要包括性能檢驗檢測、可靠性檢驗檢測、精度檢驗檢測、環境檢驗檢測等相關標準。

—性能檢驗檢測標準:主要包括機械性能、電磁學性能、硬度、成分、金相、腐蝕、表面質量、工藝評價、失效分析、有毒有害物質試驗等相關標準;

—可靠性檢驗檢測標準:主要包括疲勞壽命、老化測試、可靠性評定等相關標準;

—精度檢驗檢測標準:主要包括尺寸、安裝、配合等相關標準;

—環境檢驗檢測標準:主要包括防爆、相容性、噪音、安全等相關標準。

6. 行業應用標準

行業應用標準主要包括綜合應用和典型場景等相關標準。

—綜合應用標準:主要包括服務、通信、安裝、運維、平臺、物流等工業母機相關標準;

—典型場景標準:主要包括面向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汽車、船舶、工程機械、農業機械、能源裝備、特種設備等重點領域典型場景應用需求的工業母機相關標準。

四、重點任務

(一)加快關鍵急需標準研製

圍繞高端複合數控機牀、一體化壓鑄、精密鍛造、複合增材製造、高端注塑成型、高檔數控系統、高性能功能部件等重點方向,聚焦強鏈補鏈、產業升級等需求,加快推動一批重大科研成果轉化爲標準,加緊研製一批產業鏈急需標準,採信一批優秀團體標準,推廣先進技術方案在產業應用,填補產業鏈上中下游關鍵環節標準空白。

(二)推動成系列標準制修訂

聚焦減材製造、等材製造、增材製造等工業母機的加工穩定性提升、運行可靠性提高和精度保持性提級需求,成系列推進標準制修訂工作,提升主機產品質量水平。體系化修訂一批工業母機相關基礎通用、設計配套、製造裝備、製造工藝、檢驗檢測、行業應用標準,基於科技創新成果,科學適度提升標準總體水平,及時淘汰一批老舊落後標準,引領產業優化升級。

(三)強化交叉融合領域標準研製

圍繞新興技術與工業母機產業融合,積極開展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數字孿生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工業母機中應用相關標準的研製,加快制定相關數據採集、數字建模、智能化設計、數字化工藝、數據交互、數字化樣機等一批新興技術標準。加快綠色設計、綠色供應鏈管理、碳減排技術、產品碳足跡覈查、能效評估等方面標準研製,以融合標準加速帶動工業母機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引領工業母機產業鏈高端化躍升。

(四)加快提升我國標準國際化水平

積極跟蹤工業母機國際、國外標準化前沿動態,開展國內外工業母機產業鏈現代化水平與技術標準水平比對分析,指導我國工業母機標準化工作超前佈局。加快先進適用的國際標準轉化爲國家標準,加快編制一批中國標準外文版,鼓勵標準中外文版同步制定、產業鏈上中下游標準中外文版成體系制定。結合我國在工業母機裝備、工藝、安全、檢驗檢測等方面標準研究優勢,制定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國際標準。深化實施對標達標提升行動,瞄準國外先進標準,提升我國標準水平,增強我國產業競爭力。

五、組織實施

(一)加強工作統籌

在國家標準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的領導下,發揮好工業母機標準化聯合工作組牽總作用,強化相關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溝通和聯絡,形成高效協同的工作機制,確保標準體系建設有力推進。

(二)強化節點把控

加強對本方案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結合《2025—2026年度工業母機標準立項指南》(見附件)做好任務分解,確保重要標準及時立項、按期推進制定和發佈。適時開展工作進展評估,定期對規劃中的重點任務推進情況進行督促檢查。

(三)注重國內國際協同

加強相關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與國內技術對口單位聯動,積極主動與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等對接與溝通,及時推動我國工業母機優勢技術、產品和服務研製爲國際標準。

(四)強化標準實施

充分發揮各級主管部門、行業協會、相關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和工業母機標準化聯合工作組作用,加強標準體系和重要標準的宣貫和培訓,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積極實施應用標準並及時反饋標準實施情況。

附件:2025—2026年度工業母機標準立項指南

附件

2025—2026年度工業母機標準立項指南

爲指導2025—2026年度工業母機領域標準立項工作,制定本指南。

一、立項原則

堅持服務產業,強化系統引領。結合工業母機產業鏈實際,系統性構建工業母機高質量標準體系,強化產業鏈上中下游標準協同,推動關鍵標準適度領先於產業發展平均水平,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牽引產業發展水平有序提升。

堅持突出重點,強化急需先行。統籌推進工業母機科技創新、標準化和產業發展,重點加強強鏈補鏈、產業升級、技術融合等方面標準研製,綜合考慮政府頒佈標準和市場自主制定標準建設,加快補齊一批急需標準短板空白。

堅持內外聯動,強化開放協同。緊密跟蹤工業母機國際技術和產業發展動態,積極推進中國標準與國際標準體系兼容、標準聯通,加快採用先進適用國際標準,推動我國先進標準轉化爲國際標準,提升我國工業母機貿易便利化水平。

二、立項重點

(一)減材製造裝備領域:重點支持複合數控機牀、重型數控機牀、精密機牀、組合機牀、五軸機牀、高精度加工中心等金屬切削機牀,電火花、電解、激光加工裝備等特種加工機牀相關標準制修訂。

(二)等材製造裝備領域:重點支持一體化壓鑄機、熔煉爐、精密鑄造、離心鑄造、砂型3D打印等鑄造裝備,鑄鍛一體成型機、高速衝壓、精密鍛造、熱成型、數控成型等鍛壓裝備,電子束焊機、激光焊機、數字化焊機等焊接裝備,氣體發生爐、真空爐、淬火爐等熱處理裝備,超大型注塑成型、精密注塑成型、多組分注塑成型等注塑裝備和大型擠出(擠壓)成型裝備相關標準制修訂。

(三)增材製造裝備領域:重點支持多激光器粉末牀熔融、高速材料擠出、粘結劑噴射、塑料成型、電弧增材及航空航天用金屬激光粉末牀等增材製造相關標準制修訂。

(四)數控系統領域:重點支持高檔與普及型機牀數控系統、智能數控系統、自動化系統與集成、數控裝備大數據採集及處理、系統安全等相關標準制修訂。

(五)先進製造工藝領域:重點支持鋁合金一體化壓鑄、大型及高強鑄件等鑄造工藝,精密鍛造、大型自由鍛件等鍛壓工藝,線性摩擦焊、釺焊、激光焊工藝等焊接工藝,真空熱處理、離子滲氮、機牀導軌感應淬火處理等熱處理工藝,氣相沉積、真空離子噴塗、激光處理工藝等表面處理工藝相關標準制修訂。

(六)共性技術領域:重點支持工業母機正向設計、可靠性與精度保持性、輕量化設計、模塊化設計、數字化設計、動態性能測試、形性精準調控、误差测量与补偿等共性技術領域相关标准制修订。

(七)關鍵功能部件領域:重點支持主軸部件、絲槓、導軌、轉檯、擺頭、刀庫、刀架、光柵尺等關鍵功能部件相關標準制修訂。

(八)配套產品領域:重點支持工業母機用先進金屬、非金屬及複合材料,高速精密軸承、高端液壓件、大型模鍛件等核心基礎零部件,機牀附件、刀具、量具量儀、磨料磨具、模具、自動物料裝置、工裝夾具等機牀輔具相關標準制修訂。

(九)融合技術領域:重點支持工業母機特種專用材料、數據交換、安全評估等跨領域跨專業融合技術標準研製。重點支持工業母機相關綠色設計、綠色評價、碳排放管理、碳減排技術、能效限額、再製造、循環利用等相關標準研製。

三、申報要求

(一)申報原則:申報項目應滿足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要求,符合本指南支持的領域,並與現行標準無交叉、無重複。

(二)申報要求:申報單位要經過充分技術論證,做好標準預研工作,保證標準的技術可行性及標準研製週期可控性。申報項目屬於交叉融合專業技術領域的,需與相關單位協商達成一致後進行申報。

(三)申報程序:申報項目應通過“國家標準制修訂工作管理信息系統”或“工業和信息化標準信息服務平臺”提交標準立項申報材料,有關程序和材料請按照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印發的各年度國家標準立項指南或《工業通信業行業標準制定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令 第55號)的要求執行。

本文編選自國家標準委,FOREXBNB編輯:陳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