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印發《電子信息製造業2025-2026年穩增長行動方案》。方案指出,在破除“內卷式”競爭中實現光伏等領域高質量發展,依法治理光伏等產品低價競爭。引導地方有序佈局光伏、鋰電池產業,指導地方梳理產能情況。實施光伏組件、鋰電池產品質量管理,深入落實《光伏製造行業規範條件》等文件,強化與投資、金融、安全等政策聯動,推動行業技術進步。加快研究以強制性國家標準爲基礎的儲能電池產品安全推薦目錄。支持協會商會建立行業自律機制,加強重點行業監測預警和風險提示,有序調整產業規模。
方案提出,2025-2026年,主要預期目標是:規模以上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加值平均增速在7%左右,加上鋰電池、光伏及元器件製造等相關領域後電子信息製造業年均營收增速達到5%以上。到2026年,預期實現營收規模和出口比例在41個工業大類中保持首位,5個省份的電子信息製造業營收過萬億,服務器產業規模超過4000億元,75英寸及以上彩色電視機國內市場滲透率超過40%,個人計算機、手機向智能化、高端化邁進。
原文如下:
電子信息製造業2025-2026年穩增長行動方案
電子信息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產業,是穩定工業經濟增長、維護國家政治經濟安全的關鍵領域。爲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把穩增長擺在首要位置,推動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努力實現工業經濟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制定電子信息製造業 2025-2026 年穩增長行動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強化改革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優供給、擴需求、強創新,進一步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深化產業內生動力,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沉穩應對外部環境急劇變化的不確定性,提振產業發展信心。持續提升關鍵核心技術、強化產業鏈供應鏈樞紐等“硬實力”,加強標準、品牌、生態等“軟建設”,保持電子信息製造業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爲工業經濟穩增長提供有力支撐。
堅持有爲政府與有效市場相結合,提高行業治理能力,尊重市場規律,形成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機統一、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格局。堅持做大總量與提升質量相結合,鞏固已有產業規模,培育壯大新興增長點,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堅持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安全相結合,提升高端供給能力,優化重點領域產業佈局,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堅持自立自強與開放合作相結合,強化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深度嵌入全球電子信息製造業分工體系。
二、主要目標
2025-2026 年,主要預期目標是:規模以上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加值平均增速在 7%左右,加上鋰電池、光伏及元器件製造等相關領域後電子信息製造業年均營收增速達到 5%以上。到 2026 年,預期實現營收規模和出口比例在 41 個工業大類中保持首位,5 個省份的電子信息製造業營收過萬億,服務器產業規模超過 4000 億元,75 英寸及以上彩色電視機國內市場滲透率超過 40%,個人計算機、手機向智能化、高端化邁進。
三、工作舉措
(一)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深化構建高質量供給體系
1. 推動電子整機高端化,提升產品供給水平
聚焦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面向行業應用和消費場景,統籌專項資源,持續強化電子產品供給水平。促進人工智能終端邁向更高水平智能創新,推動智能體與終端產品深度融合,制定人工智能終端智能化分級方法和標準,鼓勵各地推動人工智能終端創新應用。推動手機、個人計算機、家庭網關設備、視聽設備、服務器等整機和零部件迭代升級,持續提升打印機、複印機、掃描儀等計算機外設可靠性,打造新型顯示、智能安防、車載計算、智能可穿戴、智慧健康養老、智慧家庭等新興產品,研發高性能輕量級擴展現實(XR)等新型終端設備,鼓勵創新產品形態、提高質量水平、培育高端品牌。加快提升新一代整機裝備供給能力,推動 5G/6G 關鍵器件、芯片、模塊等技術攻關,加強 6G 技術成果儲備。
2. 優化產業佈局,改善產業結構
圍繞國家區域戰略佈局和重點產業集聚區,因地制宜推動差異化、特色化有序發展,科學優化產業空間佈局,打造一批國際領先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羣,推動電子信息領域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羣加快向世界級邁進。落實《關於促進製造業有序轉移的指導意見》,發揮產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引導作用,完善產業在國內梯度有序轉移的協作機制。在破除“內卷式”競爭中實現光伏等領域高質量發展,依法治理光伏等產品低價競爭。引導地方有序佈局光伏、鋰電池產業,指導地方梳理產能情況。實施光伏組件、鋰電池產品質量管理,深入落實《光伏製造行業規範條件》等文件,強化與投資、金融、安全等政策聯動,推動行業技術進步。加快研究以強制性國家標準爲基礎的儲能電池產品安全推薦目錄。支持協會商會建立行業自律機制,加強重點行業監測預警和風險提示,有序調整產業規模。
3. 加強上下游對接,提升產業鏈協同水平
充分發揮產業鏈“鏈主”企業和龍頭企業“以大帶小”、示範帶頭輻射作用。鼓勵中小企業專注細分領域差異化發展,提升產品和服務可靠性。完善電子信息製造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和創新性中小企業、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等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建立以產業鏈“鏈主”企業和龍頭企業为中心、中小企業分工配合的多層次企業協作體系。支持符合條件的電子信息製造業企業認定爲高新技術企業,落實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加快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的消費電子、時空信息等專精特新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鼓勵地方定期開展產業鏈供需對接,用好全國中小企業服務“一張網”,支持深化供應鏈金融體系,形成大中小微企業常態化、長效化的溝通機制。
4. 健全標準化工作機制,引領質量建設
進一步提高行業標準的“時、質、效”,加快行業標準立項,壓縮標準制定週期,更好發揮標準對產業發展的引領作用。制定重點領域標準化路線圖,一體化推進重點領域標準制修訂、標準宣貫、檢驗檢測、認證評估等標準能力建設,开展質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務。加快將創新成果轉化爲標準,加強重點領域標準關鍵技術指標試驗驗證。推進《制造业企业質量管理能力评估规范》行业標準宣貫实施,指导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提升質量管理能力。深度參與重點領域國際標準化活動,推動中國標準“走出去”。加快制定《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唯一產品識別碼》強制性國家標準,加強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監督檢查。印發實施《智慧家庭綜合標準化體系建設指南》,推進家庭生活空间绿色化、智能化。
5. 強化知識產權保護,促進可持續創新
圍繞電子元器件、新型電子材料、電子專用設備等基礎產業的技術保護需求,制定知識產權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開展知識產權質量評價,夯實知識產權佈局質量根基。加快推動專利池產業鏈整體佈局,鼓勵探索開展專利開源,暢通許可信息公開和對接通道。加強知識產權海外佈局風險評估,支持專業機構和行業組織跟蹤研判電子信息製造業重點領域知識產權發展態勢,幫助企業開展核心產品、核心技術知識產權海外佈局。
(二)促進國內外市場暢通經濟循環,深挖需求潛力
1. 擴大新場景,挖掘大衆消費潛力 圍繞人民羣衆美好生活需求,推動內需消費提質擴容。深入落實提振消費專項行動,鼓勵金融機構圍繞電子信息產品發展消費金融業務。強化技術和產品形態創新,提振手機、電腦、電視等傳統電子產品消費。指導相關企業充分挖掘市場需求,利用社交媒體、線上廣告、產品發佈會、行業展會和體驗店等多渠道宣傳新技術新產品,積極參與電商平臺、實體商超推出的消費電子產品促銷活動,加強供需精準對接,唱響“國貨潮牌”,激發消費者消費潛力。支持可穿戴設備在醫療、交通、教育、應急、健康等典型場景終端研發,培育壯大新增長點。
2. 培育新業態,強化行業應用賦能
圍繞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的重點任務,全面發揮電子信息製造業承載和賦能作用,強化千行百業應用牽引,積極培育產業新業態。推進電子信息基礎設施和新型城市基礎設施融合建設,面向工業、文旅、教育、健康、智慧城市等領域需求,遴選推廣一批北斗規模應用、先進計算應用、智能體育等典型解決方案。提升智能產品適老化設計水平,增加智慧健康養老優質終端產品供給。推進人工智能服務器、高效存儲等先進計算系統建設,提升智算雲服務水平,賦能科學研究、自動駕駛、生物醫藥等高算力場景。支持汽車電子、海洋電子、航空電子、醫療電子等產業發展,助推產業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構建基於北斗的精準時空信息服務體系,促進北斗與人工智能、智能網聯汽車、低空經濟等領域深度融合。
3. 引導企業穩步走出去,深度嵌入國際體系
舉辦 2025 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夥伴關係論壇,利用“一帶一路”等多雙邊國際交流合作機制,落實與相關國家地區的工業合作備忘錄,深化跨區域跨境合作,爲電子信息製造業企業拓展國際市場搭建交流合作平臺,鞏固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樞紐作用。落實自由貿易區優惠政策,引導企業優化出口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品牌國際競爭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電子信息展會,指导舉辦第五代精简指令集(RISC-V)產業大會等活動,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舉辦智能消费电子展会。深度參與電子信息領域數字貿易的國際規則和標準制定,鞏固貿易優勢,提升產業國際話語權。優化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佈局,加強海外政策的跟蹤分析,指導出海企業健康安全有序開展對外投資,開拓國際市場,加強對企業的法律服務和合規指導,妥善應對貿易投資糾紛。
4. 促進國際資源引進來,深化產業國際合作
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擴充產業國際合作和貿易範圍。加強對外資企業的政策宣貫力度,進一步增強電子信息外資企業在華長期發展信心,在中國大陸設立產線和研發中心,深化在華產業鏈供應鏈合作。持續推進半導體、光伏、鋰電池、超高清視頻、時空信息、新型顯示等領域與有關國家地區間常態化交流合作機制。進一步優化外資營商環境,做好外資項目服務,切實保障外資企業在要素獲取、資質許可、標準制定、政府採購方面的國民待遇,拓寬電子信息製造業外資企業融資渠道,在出入境、停居留等方面爲外資企業人員往來提供更多便利。
5. 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穩妥應對國際貿易壁壘
充分利用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強化國內全產業鏈優勢,增強自主可控的供應鏈韌性,幫扶企業有效應對國際貿易壁壘,穩定手機、電腦、電視等重點產品貿易水平。支持電子信息製造業企業發揮靈活性,提高供應鏈彈性,擴寬多元化貿易渠道。積極開展“外貿優品中華行”活動,推動優質電子信息外貿產品拓內銷,促進企業內外貿一體化發展。鼓勵金融機構擴大出口信用保險承保規模和覆蓋面,加大對電子信息外貿企業的融資支持力度,優化跨境貿易結算。鼓勵優化通關等服務,進一步完善國際物流。探索建立電子信息領域國際合作專項工作機制,研究編制國別投資指南,指導有條件的地區、企業有序出海,優化電子信息領域國際產能佈局。
(三)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1. 加快重大項目建設,強化撬動作用
加力推進電子信息製造業大規模設備更新、重大工程和重大項目開工建設,充分發揮重大項目撬動牽引作用,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編制完善產業鏈圖譜,有序推動先進計算、新型顯示、服務器、通信設備、智能硬件等重點領域重大項目佈局。聚焦行業垂直領域場景,切實推動算力轉換爲生產力,打造以跨平臺計算框架爲核心的計算生態,加快對多體系芯片、多類型軟件、多元化系統的兼容適用,提升產業生態主導地位。加強 CPU、高性能人工智能服務器、軟硬件協同等攻關力度,開展人工智能芯片與大模型適應性測試。適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各地已建基礎設施運營管理水平,强化服務器、芯片和關鍵模塊的兼容適配。
2. 強化集成攻關,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
堅定不移推動“國貨國用”,持續推動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加大對產業鏈關鍵企業的政策支持,提高企業根植性,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升重點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通過集成應用牽引,提高系統整體能力,提升元器件、零部件等產品可靠性、安全性。強化計算等領域芯片、零部件、整機系統等研發應用和配套適配。推進高精度、低功耗、低成本、高集成度北斗產品研發和產業化。推動研製智能工控計算機、工業智能相機、中大型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等關鍵工控設備系統及操作系統。建立健全重點產品產能預警機制,及時發現潛在供應鏈斷鏈風險。研究供應鏈成熟度評估體系,推動完善供應鏈成熟度評估標準制定、評估管理機制,全面開展服務器、打印機、存儲、網絡等供應鏈成熟度評估。部署實施一批產業鏈質量強鏈項目,開展質量共性技術攻關,強化對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質量支撐。
3. 加強基礎技術研究,搶佔前沿領域高地
加強電子信息領域製造業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建設,強化行業關鍵共性技術供給。通過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相關領域重點專項,持續支持集成電路、先進計算、未來顯示、新型工業控制系統等領域科技創新。提升協同攻關效率,支持人工智能、先進存儲、三維異構集成芯片、全固態電池等前沿技術方向基礎研究。面向光子領域重點環節開展技術攻關,加大對高速光芯片、光電共封等領域的研發投入力度,推動光架構與現有電架構體系生態融合。謀篇佈局時空信息產業,一體推進衛星定位、導航、授時、遙感、地理信息系統(GIS)、通信、網絡等協同發展,突破多源融合定位、室內外無縫定位、低轨導航增强、自適應抗干擾防欺騙等北斗關鍵技術。加快網絡化、開放化、智能化、協同化的新型工業控制系統和操作系統架構體系研究。加快推動 RISC-V 產業發展,促進產品技術研發、標準體系建設、應用落地和國際化合作。
4. 強化企業主體地位,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
推動創新型企業成爲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加強企業服務,落實增值稅加計抵減等政策。推動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建設更多新型研發創新載體,聯合高校、科研院所面向產業需求,共同參與國家科技創新項目等科研攻關。引導技術轉移中心專業化市場化發展,探索科技成果先使用後付費方式。培育一批高水平科技型企業孵化器,加快建設國家統一技術交易服務平臺。聚焦新興增量市場,推動一批應用前景明朗的技術成果轉化和應用示範。加快重點領域中試驗證平臺建設,加強標準、知識產權等行業管理平臺和測試驗證平臺等行業服務平臺佈局。強化企業能力建設,提高企業競爭力。指導開展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深度行”活動,促進供需精準對接,持續提升產業化發展水平。
5. 深入推動數字化轉型,增強企業競爭力
深入落實《電子信息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加快推動電子信息製造業先轉、快轉、好轉,強化電子信息服務化水平,賦能千行百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重構組織運營模式,提升核心競爭力。強化軟硬協同,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製造業全行業全鏈條普及應用,編制重點產業鏈數字化轉型場景圖譜及要素清單,凝練重點行業應用需求,培育一批面向典型場景的數字化轉型通用工具產品、解決方案和服務商。鼓勵企業開展數據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DCMM)評估,加強人工智能高質量數據集建設,探索數據流通激勵機制,加快數據要素價值釋放。
6. 強化人才資本支撐,夯實要素基礎
以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爲主體,以人才、資本爲支撐,打造電子信息製造業一體兩翼工作機制。推動產業教育融合,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在電子信息領域,實施好“製造業人才支持計劃”“萬人計劃科技創業領軍人才”等國家級重大人才項目。面向產業實際需求,支持重點高校持續強化集成電路等電子信息重點學科建設。指導電子信息產教融合行業組織,梳理電子信息製造業崗位圖譜,研究編制專業人才培養標準和專業人才評價規範,加強人才趨勢預判,強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建立服務平臺推動校企人才、科研成果對接。縱深推進產融合作,構建與產業創新相適應的金融服務體系。發揮好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製造業轉型升級基金、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等產業基金引導作用,國家產融合作平臺助企融資紐帶作用,實施“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專項,指導耐心智慧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鼓勵企業合理兼併重組、轉型升級等,促進“募投管退” 良性循環。探索建立電子信息產融結合行業組織,根據重點產業鏈和重點領域發展需求,舉辦專場活動加強融資對接,鼓勵金融機構爲重點企業量身定製金融產品,提供綜合金融服務方案。
四、保障措施
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政策宣貫,擴大政策指導效果。壓實各地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落實責任,強化協調配合。指導各地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結合實際完善政策配套措施,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尤其要推動電子信息製造業營收前 13 名的重點大省(市、區)奮勇爭先。實行臺賬式管理,定期評估各項舉措落實情況,不斷完善穩增長政策工具箱,及時調整穩增長工作重點。持續完善電子信息製造業運行調度機制,加强对重点地區、重要領域、主要企業運行情況的監測。每季度開展穩增長專題調研,組織召開行業發展形勢分析座談會,動態掌握行業發展趨勢,對苗頭性、傾向性、潛在性問題進行預警分析,做好政策儲備。聚焦重點領域、重點問題成立專項工作組,搭建行業管理部門、地方政府部門、協會商會、企業和科研事業單位溝通協作平臺,充分利用現有資金渠道、平臺資源,爲企業發展紓困解難。大力挖掘地方、協會商會、企業穩增長典型案例,總結提煉和推廣可借鑑的好經驗好做法,發揮好示範引領作用。強化政策規劃銜接落實機制,加大重點領域政策規劃引領,做好與“十四五”規劃收官、“十五五”規劃開局發展目標有效銜接。加強電子信息製造業與能源、交通、文旅、信息通信、廣播電視等行業在政策規劃、標準法規等統籌。
本文編選自:工信部官網;FOREXBNB編輯:陳筱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