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將對專利及品牌藥品加徵100%關稅,除非製藥公司在美國建廠
美國總統特朗普於9月25日宣佈,自10月1日起,美國將對專利及品牌藥品加徵100%關稅,除非製藥公司在美國建立製造工廠。特朗普表示,如果建設已經開始,这些药品将不会被征收關稅。
特朗普此前已多次威脅要對進口藥品徵收關稅。8月初,他提出美國將首先對進口藥品徵收“小額關稅”,並在一年左右的時間內提高稅率,最終可能升至250%,以鼓勵藥品在美國國內生產。
特朗普聲稱,對進口藥品加徵關稅旨在降低美國藥價。然而,這一措施可能產生相反效果,擾亂複雜的供應鏈,把廉價的外國仿製藥驅逐出美國市場並造成藥品短缺。荷蘭國際集團(ING)醫療經濟學家Diederik Stadig指出,關稅將主要傷害消費者,他們會在藥房買藥時直接感受到通脹壓力,同時還會間接受到更高保險費的衝擊,低收入家庭和老年人將首當其衝。
製藥企業在美國的投資情況
製藥企業已經在美國加大投資。瑞士製藥巨頭羅氏今年4月表示將投資500億美元擴張美國業務。強生(JNJ.US)則計劃未來四年在美國投入550億美元,公司CEO杜亞託最近表示,公司目標是完全依靠美國本土工廠供應美國市場的藥品。
然而,在美國從零開始建設一家製藥廠成本高昂,而且可能需要數年時間。而且,即便在美國建廠,也未必能讓製藥商規避特朗普的關稅,因爲藥物中所用的進口原料也可能被徵收關稅。
對歐洲製藥巨頭的影響
高度依賴美國市場的歐洲製藥巨頭——如諾華製藥(NVS.US)、羅氏、賽諾菲(SNY.US)、阿斯利康(AZN.US)、拜耳——將面臨沉重打擊。它們被迫痛苦抉擇,要麼承受鉅額關稅成本,要麼在短期內投入數百億美元將關鍵生產線轉移至美國境內或其自由貿易伙伴(如可能的墨西哥、加拿大,甚至波多黎各)。這可能導致歐洲本土製藥業萎縮和失業。然而,供應鏈轉移過程漫長、複雜且成本極高,絕非一年半載能輕易完成,期間必然伴隨混亂和供應中斷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