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资本回流中国市场,科技突破与经济韧性吸引投资
随着全球股市飙升和科技领域的突破,国际资管机构正在重新评估中国市场的投资价值。高盛的报告指出,全球对冲基金在A股市场的活跃度达到近年新高,与2021年部分客户认为中国市场“不可投资”形成对比。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观察到,投资者更担心错失机会,而非风险。官方数据显示,外资全面流入中国各类资产,这种增长态势在过去10年仅出现3次。
中国市场曾因监管整顿和房地产危机而遭全球投资者冷落,但今年以来A股2.7万亿美元的反弹行情显示了其吸引力。全球基金对中国资产仍处于低配状态,表明未来增配空间广阔。富达国际投资组合经理Joseph Zhang表示,全球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兴趣明显升温,今年的重估是由基本面改善推动,投资者信心有望进一步增强。
在人工智能(AI)领域的卓越成就和顶住美国制裁压力的经济韧性双重支撑下,市场叙事转向信心重建。外资流入规模扩大有助于提振人民币汇率,并提升人民币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
时机因素对中国也极为有利。特朗普政府的对抗性贸易政策、美联储降息周期以及美国财政赤字膨胀,促使投资者寻求美元资产的替代选择,重新审视中国市场。
外资流入态势
景顺投资解决方案团队多资产投资组合经理Chang Hwan Sung表示,随着风险偏好改善及美元走弱,估值具备吸引力且全球基金配置比例较低的市场如中国将从中受益。他透露,其管理的基金已增加中国股票配置。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6月,外资净流入规模已超2024年全年总量的60%。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李斌表示,8月外资总体净买入境内股票和债券。
科技突破重塑投资逻辑
市场认知转变的核心支撑在于科技行业的崛起。阿里巴巴等行业巨头推出自研AI模型,寒武纪等芯片企业取得技术突破。东方汇理英国新兴市场主管Yerlan Syzdykov指出,未来数年全球投资者将增加中国资产配置,中国市场的强劲表现引发的“错失恐惧”(FOMO),以及清洁技术、AI等领域的估值机会,将成为主要推动因素。
数据显示,9月19日当周,在聚焦新兴市场的美国上市ETF中,跟踪港股及中资股债的产品吸引的资金流入规模居首。摩根士丹利称,截至8月末,外国长期基金流入中国市场的资金达10亿美元,与去年170亿美元的流出规模形成逆转。
策略师Laura Wang表示,她在赴美路演期间接触的客户中,超90%明确表示有意增加中国资产敞口,这一关注度创下2021年初以来的新高。
沪深300指数本季度累计上涨16%,创下逾三年新高;以科技股为主的创业板指同期涨幅近50%,表现跻身全球前列。
债市利好
外资对中国各类资产兴趣上升传递出一个核心信号:中国政府致力于稳经济,中美贸易战只会倒逼中国产业实力进一步提升。
今年中国科技企业在香港发行的人民币债券规模创下历史纪录。汇丰银行大中华区债务资本市场主管Eugene Ng表示,点心债市场的“大幅增长”得益于全球投资者群体的持续扩容。
尽管风险偏好回升对国债构成压力,但市场对中国人民银行宽松政策的预期以及低通胀环境正重新吸引买家。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董事总经理、亚洲投资组合经理Stephen Chang表示,与客户的沟通重心已从“如何避险”转向“中国市场有哪些机会”。
官方数据显示,8月外资减持中国国债,但抛售规模仅为7月的五分之一。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邹澜表示:“人民币债券实际收益率仍处于相对较高水平,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了优质投资渠道。”
这些因素共同支撑人民币走强,本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度升至7.1附近,创去年11月以来新高。
瑞银中国环球市场主管Thomas Fang表示:“中国绝非不可投资之地。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分量与全球投资者个位数的配置比例之间存在巨大差距,这本身就是重大的长期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