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最高法院將審理特朗普政府關稅合法性,市場面臨重大不確定性

美國市場正迎來一個關鍵節點,11月5日,美國最高法院將開庭審理特朗普政府系列關稅的合法性。這一判決可能導向兩個極端:如果最終裁定關稅非法,白宮或將面臨退還數十億美元稅款的窘境,並引發貿易與財政的雙重混亂;而一旦裁定合法,總統將獲得一項近乎“君主”般的權力,得以在未經國會批准的情況下單方面施加重大經濟措施。

這不僅是一場法律訴訟,更是一場將深刻重塑美國總統權力邊界與經濟政策走向的對決。

司法對決的核心

此次司法對決的核心,是特朗普政府援引1977年《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作爲加徵關稅的法律基石。該法案授權總統在應對“國家緊急狀態”時擁有廣泛權力,而本屆政府正是通過將貿易逆差定義爲“國家緊急狀態”,爲一系列關稅措施打開了通道。

其影響是顯著的:4月2日生效的關稅,已將美國的有效消費品關稅稅率推高至17.9%,這是自1934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白宮對此舉的合法性表現出十足的信心。總統貿易顧問彼得·納瓦羅給出了三點辯護理由:貿易逆差構成“不尋常且特殊的”外部威脅;IEEPA的文本並未明確將關稅排除在可動用的“緊急”工具之外;且這些關稅將受到國會的週期性審查。

然而,法律界的主流觀點卻站在了對立面。包括保守派在內的大多數法律學者認爲,政府的法律依據相當薄弱,敗訴的可能性很大。其核心邏輯在於“重大問題原則”(major-questions doctrine),即任何具有“巨大經濟和政治意義”的行政行爲,都必須得到國會或憲法的明確授權。

市場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對於華爾街而言,這場官司是懸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其判決結果將導向兩種截然不同的未來。

目前,市場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將關稅影響計入定價。例如,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曾預測,未來幾年年度關稅收入將超過5000億美元,這筆收入被視爲有助於削減財政赤字,也成爲支撐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維持在4%附近的部分原因。

但弔詭之處在於,白宮顧問堅稱關稅是隨“緊急狀態”結束的臨時措施,財政部卻已將其作爲長期收入來源進行規劃,其間的邏輯矛盾暴露了政策的不確定性。

如果最高法院最終裁定關稅非法,其後果將是連鎖性的。首先,白宮可能需要向企業退還已徵收的數十億美元關稅,直接衝擊財政。其次,特朗普政府以單邊行動爲核心的地緣經濟策略將受到根本性動搖。屆時,政府或將轉向《1962年貿易擴展法》第232條款等其他法律工具來維持關稅。但232條款僅針對特定行業,且實施前有延遲要求,其覆蓋面和靈活性遠不及IEEPA。這種切換在最好的情況下會造成“後勤動盪”,最壞則可能導致“政策混亂”。

反之,如果特朗普政府勝訴,其影響將更爲深遠。這意味着總統的權力將得到極大擴張,未來可以更自由地繞過國會,單方面實施徵稅、資本管制等重大經濟決策,獲得一種“準王權”式的權力。

市場最終會如何反應?或許它會像消化年內其他衝擊一樣,最終歸於平淡。但風險在於,一旦敗訴裁決與通脹上行、就業惡化、赤字高企等負面經濟數據同時出現,其疊加效應可能會觸發市場的劇烈動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