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泡沫接近終局,投資者面臨風險

絕對策略研究公司(Absolute Strategy Research)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投資策略師Ian Harnett警告稱,當前AI股票飆升和行業內交易頻密等現象已顯現出典型泡沫特徵,科技巨頭們急劇膨脹的資本支出(Capex)可能是這場泡沫走向頂峯的最後一塊關鍵拼圖。

Harnett指出,當前的AI熱潮與上世紀90年代末的互聯網科技、媒體和電信(TMT)泡沫驚人地相似,歷史表明這類泡沫的破裂並非因爲技術夢想的虛幻,而是由過度投資催生的。這場破滅最終將通過“創造性破壞”的過程,爲AI技術的真正普及鋪平道路,但代價是後期投資者將面臨慘重損失。

資本開支敲響泡沫終局警鐘

Harnett認爲,AI股票已具備泡沫的所有要素:股價飆升,美股指數過度集中;AI公司之間通過相互投資和採購產品來推高彼此的估值和增長。最近,最後一個關鍵要素——實體資本的快速擴張——也已就位。全球的“超大規模玩家”(Hyperscalers)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投入AI基礎設施建設,這完美復刻了TMT泡沫破滅前夜的資本開支熱潮。

回顧歷史,無論是鐵路、電力還是互聯網,幾乎所有通用技術的普及都伴隨着泡沫。這些泡沫的終結,並非因爲人們對新技術的憧憬落空,而是因爲監管收緊、競爭加劇,或是產品購買者無力或不願再爲之買單。

AI泡沫的脆弱性

Harnett認爲,AI正面臨同樣的脆弱性:歐洲的《人工智能法案》代表着監管的到來;來自全球各國的更低功耗模型正在加劇競爭;更重要的是,科技公司的現金流正開始承壓。技術主題或許是結構性的,但其終端用戶卻是週期性的。一旦AI的最終買家遭遇外部現金流衝擊,這場資本的旋轉木馬將迅速停轉。屆時,銷售額的崩潰速度將遠超資本開支的削減速度,導致企業盈利驟降和現金儲備加速消耗。這對於投資者而言是致命的警示。

TMT泡沫的教訓歷歷在目:在2000年後的崩盤中,即便是最終的贏家也未能倖免,微軟(Microsoft)股價下跌65%,蘋果(Apple)下跌80%,甲骨文(Oracle)下跌88%,亞馬遜(Amazon)更是暴跌94%。這些公司分別花費了16年、5年、14年和7年才重返當初的高點。

創造性破壞:誰在爲AI的未來“無私”買單?

Harnett也認爲,泡沫並非全然是破壞性的。正如學者威廉·詹韋(William Janeway)在其著作中指出的,泡沫,尤其是其催生的過度資本開支,是新技術得以普及的核心環節。圍繞新技術的狂熱炒作極大地降低了資本成本,從而爲基礎設施的快速建設提供了海量資金。

當泡沫破滅時,這些由天價投資建成的過剩產能並不會消失。它們可以被新的參與者以極低的價格收購,這正是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所描述的“創造性破壞”——它以一種浪費的方式,讓新技術以遠低於繁榮時期的成本爲社會所用,最終將技術深度嵌入經濟體系。

對於投資者而言,這意味着殘酷的現實:那些在泡沫後期爲過度資本開支提供資金的股權投資者,極有可能損失大部分投資。若要在一場70%至80%的崩盤中倖存下來,投資者需要早在2019-2020年就早早入場。

Harnett還提到,好消息是,本輪AI資本開支主要由股權而非債務資助,這意味着其破滅對整體經濟的衝擊可能更類似於TMT危機,而非2008年由债务引发的系统性金融危機。政策應對也應借鑑1987年或1998年的經驗,而非大金融危機后的零利率和量化宽松。

總結而言,激進的AI資本開支幾乎保證了AI技術未來將無處不在。但壞消息是,這一天的到來,大概率要以一場劇烈的“創造性破壞”爲前提。因此,Harnett警告稱,對於那些正以30倍市盈率或8倍市銷率等高昂估值買入AI股票的投資者而言,或許應該捫心自問:除非你願意扮演一位利他主義者,爲資助這場社會長期收益的變革而犧牲個人資本,否則,“務必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