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信貸市場風險警示:查諾斯對比2008年次貸危機

私募信貸市場,一個規模達2萬億美元的領域,正因其不透明的多層結構和對優先債務的“股權級回報”承諾而受到華爾街傳奇空頭查諾斯(Jim Chanos)的關注。查诺斯将当前私募信貸市場的运作模式与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中的次級抵押貸款相提並論,指出兩者之間存在資金來源和最終使用之間的多層結構,這種複雜性掩蓋了真實風險。

近期,美國汽車零部件製造商First Brands Group的破產及其近120億美元的複雜債務,被視爲潛在風暴的預警。私募信貸市場迅速崛起,成爲企業尤其是無法或不願進入公開債券市場的企業的重要融資渠道,並以其驚人的回報率吸引全球機構投資者的目光。查諾斯形容其爲一個“神奇的機器”,機構投資者通過承擔優先債務的風險敞口,卻能獲得堪比股權投資的回報率。

查諾斯警告稱,這種看似安全的投資所提供的高收益,本身就是第一個危險信號。他認爲,這種高收益並非源於價值創造,而是源於精心設計的複雜結構。與2008年的次貸危機類似,風險被隱藏在資金來源和使用之間的多層結構中。资金经过层层打包與转手,最终的贷款人與实际的借款人之间被多个中介隔开,導致底層資產的真實風險變得模糊不清。

First Brands破產案揭示的風險

First Brands的破產提供了一個解剖私募信貸風險的微觀樣本。這家非上市公司在申請破產後,披露了近120億美元的鉅額債務及表外融資,令市場震驚。破產調查中浮出水面的更多令人不安的細節包括:

共同所有權 First Brands的破產文件顯示,其創始人帕特里克·詹姆斯(Patrick James)通過同一系列的有限責任公司,同時控制着該集團及其部分表外SPEs。
抵押物疑雲 破產調查正在審查該公司是否存在多次質押同一批票據的行爲,並發現債務抵押物可能已被“混合處理”(commingled)。
信息壁壘 與上市公司不同,First Brands的財務報表並不公開。數百家持有其貸款的機構(如CLO管理人)雖能獲取財報,但必須簽署保密協議。

查諾斯將這一幕與他職業生涯的巔峯之作——做空安然相比較。與First Brands類似,安然公司大量使用了表外融資手段,而該公司的轟然倒塌,也開啓了當年的美股大崩盤。如今,相似的劇本正在私募信貸領域上演,且隱蔽性更強。

查諾斯總結道:“不透明是這個過程的一部分。這是一個特性,而不是一個缺陷。”他早在2020年就曾表示金融市場處於“欺詐的黃金時代”。如今他認爲,這一現象“只有變本加厲”。在私募信貸這個巨大的、缺乏監管和透明度的市場中,下一個“安然”或“次貸危機”的種子,或許正在悄然發芽,而這,顯然值得所有投資者和監管機構高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