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投資熱潮與泡沫風險:市場焦點與德意志銀行長期投資策略建議
AI投資熱潮是否已形成泡沫成爲市場焦點,但德意志銀行最新研究顯示,關於"AI泡沫"的討論本身已經降溫,建議放棄擇時策略,堅持長期持有以獲取最佳回報。
科技巨頭正斥資數千億美元建設AI基礎設施,這一前所未有的投資規模引發市場對泡沫風險的擔憂。從OpenAI的5000億美元Stargate計劃到Meta承诺投入数千億美元建设数据中心,AI領域的資本支出已達到令人瞠目的水平。
貝恩公司預測,到2030年AI公司需要2萬億美元的年收入來支撐所需的計算能力,但實際收入可能短缺8000億美元。這一巨大缺口加劇了市場對當前AI投資熱潮可持續性的質疑。
市場對AI投資的不同觀點
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近期表態稱當前AI投資是一場"好的泡沫",即便最終破裂也將爲社會帶來長期利益。與此同時,高盛CEO所羅門則警告稱,大量湧入AI領域的資本可能無法獲得預期回報。
德意志銀行在最新研報中認爲,雖然市場存在泡沫風險,但試圖精確擇時極其困難,長期投資策略更爲可行。歷史數據顯示,錯過最佳交易日將大幅降低投資回報。
AI基礎設施投資現狀
今年以來,科技巨頭們動輒宣佈千億美元級別的AI基礎設施投資。OpenAI首席執行官Sam Altman今年1月宣佈的5000億美元AI基礎設施計劃“星際之門”(Stargate),隨後Meta的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承诺投资数千億美元建设数据中心,Altman更表示OpenAI預計將在AI基礎設施上花費"数万億美元"。
AI基礎設施建設正催生前所未有的融資安排。英偉達同意向OpenAI的數據中心建設投資多達1000億美元,這一交易引發分析師質疑芯片製造商是否在扶持客戶以維持對其產品的需求。
OpenAI還考慮債務融資,而非繼續依賴微軟和甲骨文等合作伙伴。據科技媒體The Information報道,OpenAI預計到2029年將消耗1150億美元現金。
其他科技巨頭也越來越依賴債務支持其史無前例的支出。Meta獲得260億美元融資用於在路易斯安那州建設數據中心園區,摩根大通和三菱日聯金融集團牽頭向Vantage Data Centers提供超過220億美元貸款。
AI投資的風險與挑戰
麻省理工學院研究發現,95%的組織在AI投資上未獲得任何回報。與此同時,哈佛和斯坦福研究人員指出,員工使用AI創造的"工作垃圾"可能讓大型組織每年損失數百萬美元生產力。
AI技術本身也面臨挑戰。OpenAI、Anthropic等開發商多年來依賴"擴展定律",相信更多算力、數據和更大模型將帶來AI能力飛躍。但過去一年這些努力的回報遞減。
OpenAI首席執行官Sam Altman在8月承認,"我們仍然缺少某些非常重要的東西"來實現通用人工智能。公司備受期待的GPT-5模型發佈後反響平平,未能達到此前的宣傳預期。
今年1月,DeepSeek發佈的低成本AI模型引發科技股萬億美元拋售,英偉達單日暴跌17%。儘管股價隨後反彈,但這一事件凸顯了AI投資的潛在風險。
此外,AI行業龐大的數據中心建設還面臨國家電網緊張的現實制約。大幅增加的電力消耗可能受到基礎設施限制的阻礙。
市場激辯AI泡沫
對沖基金Greenlight Capital創始人David Einhorn表示:"拋出的數字如此極端,真的很難理解。我確信它不是零,但有合理的可能性,大量資本將在這個週期中被摧毀。"
OpenAI董事長、估值100億美元AI初創公司Sierra首席執行官Bret Taylor認爲存在許多與互聯網泡沫的相似之處。"AI將改變經濟是真的,我認爲它會像互聯網一樣,在未來創造巨大的經濟價值。我認爲我們也處在泡沫中,很多人會損失很多錢。"
貝佐斯在近期活動中表示,當前AI熱潮應被視爲"工業泡沫"而非"金融泡沫"。他解釋說,工業泡沫即便破裂也能留下宝贵遗产,就像互聯網泡沫時期的光纖電纜投資爲後來發展奠定基礎。
高盛CEO所羅門則持更謹慎態度。儘管認可AI提升生產力的潛力,但他警告當前投入AI的大量資本最終將"無法實現回報"。所羅門表示不確定是否已形成泡沫,並預計未來12-24個月可能出現股市回調。
德意志銀行對AI泡沫的分析與建議
德意志銀行最新研究報告顯示,關於"AI泡沫"的網絡搜索量已從8月21日的峯值大幅下降至15%。該行分析師指出,這一"AI泡沫"討論泡沫的破裂反映了以往泡沫的典型模式。
德銀通過自然語言處理分析發現,英語媒體對AI投資擔憂從8月最後一週的7.3分(滿分10分)降至目前的5.1分。Reddit相關討論也呈現同樣趨勢。
德銀的核心建議是避免試圖擇時。該行數據顯示,如果1996年初投資1萬美元並持有至今年6月,價值將超過17萬美元。但如果錯過最佳的10個交易日,回報將減半;錯過最佳20個交易日,回報僅爲四分之一。
更關鍵的是,最佳和最差交易日往往相鄰出現。1996年至今年6月期間最佳的10個交易日中,有5個出現在最差10個交易日的一週內。這表明精確擇時極其困難。
德銀總結稱,市場可能保持"非理性"的時間比投資者保持償債能力的時間更長。該行建議投資者採用長期持有策略,以獲取補償股權投資風險所需的風險溢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