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士丹利:中國銀行業迎來自然週期性觸底,四季度銀行股投資機會顯現
摩根士丹利(大摩)亞太分析師團隊在10月20日發表的研報中指出,國內銀行股在經歷三季度的季節性調整後,預計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將迎來良好的投資機會。研報強調,中國金融體系首次在沒有大規模刺激政策的情況下實現了“自然週期性觸底”,這一變化標誌着金融體系風險出清接近尾聲,行業正從風險控制模式轉向發展模式。
自然週期性觸底的證據
以下是支持“自然週期性觸底”的幾個關鍵數據點:
信貸增速與經濟增長匹配 | 截至2025年9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速放緩至8.7%,貸款增速放緩至6.4%,與名義GDP增速更爲匹配,有利於銀行資產收益率的穩定。 |
---|---|
企業流動性與信心改善 | M1(狹義貨幣)和企業活期存款增速自2025年初以來持續加快,表明企業流動性和經營信心改善,風險正在緩和。 |
供給側結構優化見效 | 製造業資本支出增長放緩,信貸流向更爲理性,有效緩解部分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工業企業利潤逐步改善,PPI同比降幅持續收窄。 |
銀行業進入穩健發展新時代
報告認爲,中國金融業已經進入一個相對良性的長期經營環境,銀行股的估值重估將持續。核心驅動力包括:
高風險資產持續消化 | 高風險資產佔總信貸的比例預計將從2024年的9.2%在未來幾年內下降至3%左右的低位,顯著降低中國金融股的風險溢價。 |
---|---|
溫和而穩健的信貸需求 | 信貸需求將保持每年5-6%的溫和穩健增長,略高於約4%的名義GDP增速預測,支撐銀行獲得合理的資產收益率和穩定的淨息差。 |
居民財富向銀行股轉移 | 隨着影子銀行受到嚴格監管和房地產泡沫的消退,居民金融資產將持續爲銀行股提供強勁的資金流入支持。 |
四季度銀行股的四大支撐因素
報告指出,以下四大關鍵因素將在第四季度共同支撐銀行股的表現:
股息驅動資金流入 | 銀行通常在12月底和1月初支付中期股息,吸引資金流入,尤其是考慮到居民金融資產的持續增長和保險產品銷售的旺盛。 |
---|---|
基本面迎來拐點 | 銀行的經營壓力正在緩解,預計三季報將顯示淨息差(NIM)收窄壓力溫和,手續費收入持續反彈。 |
政策支持“親銀行” | 新推出的5000億人民幣結構性金融政策工具旨在補充項目資本金,支持信貸需求,降低經濟下行風險和進一步降息的可能性。 |
利率環境趨於穩定 | 如果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在2025年剩餘時間內保持穩定,將成爲銀行股的另一個關鍵催化劑。 |
分析指出,在當前環境下展現出更優的盈利反彈潛力和穩健的派息能力的銀行股,將是捕捉本輪“新時代”機遇的優質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