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士丹利:中国银行业迎来自然周期性触底,四季度银行股投资机会显现
摩根士丹利(大摩)亚太分析师团队在10月20日发表的研报中指出,国内银行股在经历三季度的季节性调整后,预计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将迎来良好的投资机会。研报强调,中国金融体系首次在没有大规模刺激政策的情况下实现了“自然周期性触底”,这一变化标志着金融体系风险出清接近尾声,行业正从风险控制模式转向发展模式。
自然周期性触底的证据
以下是支持“自然周期性触底”的几个关键数据点:
信贷增速与经济增长匹配 | 截至2025年9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放缓至8.7%,贷款增速放缓至6.4%,与名义GDP增速更为匹配,有利于银行资产收益率的稳定。 |
---|---|
企业流动性与信心改善 | M1(狭义货币)和企业活期存款增速自2025年初以来持续加快,表明企业流动性和经营信心改善,风险正在缓和。 |
供给侧结构优化见效 | 制造业资本支出增长放缓,信贷流向更为理性,有效缓解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工业企业利润逐步改善,PPI同比降幅持续收窄。 |
银行业进入稳健发展新时代
报告认为,中国金融业已经进入一个相对良性的长期经营环境,银行股的估值重估将持续。核心驱动力包括:
高风险资产持续消化 | 高风险资产占总信贷的比例预计将从2024年的9.2%在未来几年内下降至3%左右的低位,显著降低中国金融股的风险溢价。 |
---|---|
温和而稳健的信贷需求 | 信贷需求将保持每年5-6%的温和稳健增长,略高于约4%的名义GDP增速预测,支撑银行获得合理的资产收益率和稳定的净息差。 |
居民财富向银行股转移 | 随着影子银行受到严格监管和房地产泡沫的消退,居民金融资产将持续为银行股提供强劲的资金流入支持。 |
四季度银行股的四大支撑因素
报告指出,以下四大关键因素将在第四季度共同支撑银行股的表现:
股息驱动资金流入 | 银行通常在12月底和1月初支付中期股息,吸引资金流入,尤其是考虑到居民金融资产的持续增长和保险产品销售的旺盛。 |
---|---|
基本面迎来拐点 | 银行的经营压力正在缓解,预计三季报将显示净息差(NIM)收窄压力温和,手续费收入持续反弹。 |
政策支持“亲银行” | 新推出的5000亿人民币结构性金融政策工具旨在补充项目资本金,支持信贷需求,降低经济下行风险和进一步降息的可能性。 |
利率环境趋于稳定 | 如果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在2025年剩余时间内保持稳定,将成为银行股的另一个关键催化剂。 |
分析指出,在当前环境下展现出更优的盈利反弹潜力和稳健的派息能力的银行股,将是捕捉本轮“新时代”机遇的优质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