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選舉失敗後,日本首相石破茂的政治前途岌岌可危。
在最近的參議院選舉中,他所領導的自民黨聯盟遭受了重大打擊,失去了對參議院的主導權。然而,根據CCTV國際時訊的報道,日本首相石破茂表達了他繼續執政的意願。他表示:“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們對國家的責任,以及作爲國會最大黨的職責,我將繼續履行我的職責。”
在物價上漲的背景下,日本民衆,特別是年輕選民的不滿情緒不斷上升,他們開始轉向民粹主義的小黨派。這次選舉的失敗,使得外界普遍預測,石破茂可能很快就會成爲日本“旋轉門”首相名單上的新成員,他的首相任期可能不會超過一年。
面對黨內日益增長的辭職壓力,石破茂將公衆的注意力轉移到了他所說的“緊迫問題”上,其中最緊迫的就是與特朗普政府的貿易談判。他將這次談判視爲避免美國對日本施加懲罰性關稅的關鍵,試圖以此爲自己爭取更多的留任時間。這一策略是否有效,可能在未來幾周內就會揭曉。
對石破茂來說,與美國的貿易談判是他目前用來“續命”的最重要理由。據報道,日本首席貿易談判代表赤澤亮將於下週一開始訪問美國,進行貿易談判,以期在關稅問題上取得進展。
談判的核心問題在於汽車及其零部件的關稅,這個問題對日本的支柱產業——汽車業的利潤造成了嚴重影響。據央視新聞報道,特朗普在16日表示,將從8月1日起對從日本進口的商品徵收25%的關稅。面對這一威脅,石破茂相對中立的回應已在自民黨內部引起了不滿。
東洋大學名譽教授、日本政治問題專家Katsuyuki Yakushiji表示,8月將是決定石破茂命運的關鍵月份。他指出:“如果到那時石破茂未能拿出任何具體成果,要求他辭職的呼聲可能會越來越大。”
歷史似乎正在重演,過去的先例對石破茂極爲不利。過去三位失去參議院多數席位的自民黨首相,都在兩個月內黯然下臺。其中就包括安倍晉三在2007年首次擔任首相時的經歷。
當時,安倍晉三在7月選舉失敗後,試圖在8月改組內閣以挽回頹勢,但最終在9月辭職。巧合的是,18年前,石破茂正是黨內最嚴厲的批評者之一,他當時曾向安倍施压,要求其若無理由留任就應主動辭職。週一,當被媒體問及此事時,石破茂承认自己清楚地记得當時的言论。
日本預見(Japan Foresight)的創始人Tobias Harris分析稱,日本政壇“看起來已經陷入了一場政治危機”,並且沒有反對黨願意與石破茂組建聯合政府。他補充說:“未來一兩天,我們就能看到黨內反對者能否聚集足夠的力量將他趕下臺,但這種局面無法持續下去。”
這次選舉的失敗,不僅暴露了石破茂個人的領導力危機,更是執政的自民黨深層次的“品牌危機”。正如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日本與亞洲貿易主管、前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談判代表David Boling所言:“自民黨是一個疲態盡顯的政黨,存在品牌問題。坦率地說,許多日本選民認爲它是一個由脫離現實的老年男性組成的政黨。”
選舉結果表明,選民正在尋求改變。儘管主要反對黨立憲民主黨承諾解決消費稅問題,但許多年輕選民選擇了國民民主黨,後者承諾爲勞動年齡人口提供更多實際收入。同時,一些保守派選民則轉向了高舉“日本第一”旗幟的參政黨。
石破茂是自民黨的選擇,卻非多數民衆的選擇。選民們希望削減消費稅以緩解通脹帶來的痛苦,而這正是現任政府未能有效解決的問題。
隨着石破茂的地位動搖,誰將成爲其繼任者已成爲焦點。Tobias Harris認爲,一位成功的接班人需要具備四個關鍵特質:贏回右翼選民、吸引年輕羣體、能在談判桌上與特朗普抗衡,以及重建一個能贏得選舉的執政聯盟。
黨內一些熟悉的面孔,如前首相岸田文雄和在去年黨內競爭中輸給石破茂的政策鷹派高市早苗,被認爲難以滿足所有條件。外界普遍認爲,他們的迴歸更像是向後看,高市早苗的上臺甚至可能被視爲“安倍經濟學II”,而非前進。
歐亞集團的David Boling建議,自民黨應將目光投向更年輕的政治人物,例如保守派的前經濟安全保障擔當大臣小林鷹之,或是通過迅速行動幫助穩定米價而被稱爲“大米大臣”的小泉進次郎。
Boling認爲,小泉進次郎不僅自身表現出色,還繼承了其父——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的改革派形象。25年前,正是小泉純一郎這位黨內特立獨行者幫助自民黨重塑了品牌。如今,自民黨再次迫切需要一場品牌革新。
“我認爲這個新品牌需要一張更年輕的面孔。是小林?還是小泉?”Boling表示,“我認爲小泉的可能性比小林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