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相关政策建议以稳妥为主。一种方式是参考近十年来内地与香港不断形成与完善的各类金融互联互通机制,在资金闭环前提下以汇款方式用于购房。
7月30日,中国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透露称,特区政府正与国家相关中央机构研究,能否在合适范围内放宽内地资金调来香港买楼,同时又避免出现资本外流。
此项研究中的政策目前主要针对的对象为内地赴港人才。截至今年6月,香港实施的各项人才入境计划共收到近50万宗申请,其中近33万宗获批、近22万人已到港,其余人才及家属则会陆续抵港。
陈茂波据此指出,这些人才携家带眷、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会是物业市场的购买力。此外,随着经济逐步发展,企业来港扩张业务,预计也会产生更多居住需求。
以吸纳高收入人士或顶尖大学毕业生为目标的“高才通计划”为例,自2022年底推出以来,相关内地到港人才亦在楼市展现较高消费能力,并成为当地物业租售的重要客户。
根据内地目前外汇管理规定,每人每年可兑换相等于5万美元的外币。世邦魏理仕香港估值及咨询服务部执行董事兼主管郑亥延则对《财经》解析称,“在此之前,相关内地买家会通过购买海外保险产品、设立家族信托或离岸公司等方式曲线置业。拟议中的政策将为符合条件的内地居民提供一个合规、透明、高效的渠道,以合法方式将资金移至香港用于房产购置,此举有望释放多年受限的需求。”
为满足这部分置业及居住需求而进行的政策研究并非始于近期。以部分当地团体近日向行政长官提交的《施政报告》建议材料为例,其亦提出争取设立1000亿港元“高才通”专项购房额度的倡议。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港区人大代表团曾提交了两项联名建议内容,其一为关于推动香港建设碳交易体系,此外即是建立一种双向的购房资金互通机制。后一项建议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李慧琼提出,后获30多位港区人大代表支持成为联名建议。
此建议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建立购房资金的流通渠道以便利内地人才赴港置业及港人北上置业。此设想部分参照的,其实是内地与香港的金融市场近十年来不断形成与完善的互联互通机制。其所强调的,也正在资金闭环前提下,内地人才和香港居民以汇款方式直接用于购房。
为实现这一目的,相关安排可参照港股通等资金流通股机制,其中南向资金闭环在港购房,资金专款专用,购房登记注明内地资金来源并严格监管,售房资金回流内地防外流。
李慧琼此前曾撰文指出,该机制既能在不冲击国家外汇管理相关规定情况下,满足来港人才购房自住需求,确保资金不外流,又能增加离岸人民币使用场景。“考虑到金融安全,建议参考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机制,设立‘住房购房资金池’。以金额100亿至200亿美元计算,仅占用国家外汇储备的0.5%至0.6%,对人民币影响轻微,且资金仍留在香港。”
“鉴于过去通过人才计划来港的内地人才已占很大一部分比例,因此希望这个提案可以帮助这部分人才落户香港。”李慧琼也指出,“额度可以再少点。主要是先做一个尝试,打通机制。与股票通、债券通等比起来,这个额度其实很小。”
7月30日,一直跟进此项政策的李慧琼亦表示,很高兴听到相关政策落地的可能性。建议设立严格把关机制,如果有关人才最后离港的话,资金要原路返回内地。
综合各方态度整体而言,相关政策设计及落地的相关考虑仍以稳妥为主。而陈茂波也是在一个与当地营商环境有关的新闻发布会上进行上述表示,具体讨论背景为如何通过各类方式提振当地各类房地产需求,包括住宅及非住宅物业等领域。以前者为例,当地住宅物业的楼价近日趋向平稳,但商业楼宇和办公室方面还需要时间恢复。
受益于拆息回落及港股持续上升带动,香港住宅楼价呈现连升态势。香港特区政府差饷物业估价署7月9日公布的相关消息显示,今年6月当地私宅售价指数最新报286.7点,按月升0.03%,连升三个月,创近五个月高位。但以年度同比,这一指数仍下跌了5.22%。
相关政策如落地可能给香港地产市场带来哪些利好亦正引发行业关注。香港美联地产一位相关人士表示,假如有关措施落实,预计来港人才的租住需求将转移至置业需求,对一手市场较为有利,相信内地买家占一手成交宗数比例可升至四成半;利嘉阁地产方面则认为,此举将对香港楼市带来多方面的潜在好处,包括需求增长、激活市场等。
郑亥延则进一步分析指出,内地买家通常偏好中高端物业。因此豪宅区及核心地段(如半山、启德、港岛南)可能率先受益,有望带动这些细分市场的成交量和价格回升,尤其是价值超过1亿港元的豪宅型物业。
本文来源于:财经杂志,作者:特派香港记者 焦建 编辑|苏琦;原文标题:《香港期待放宽资金南下置业》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