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相關政策建議以穩妥爲主。一種方式是參考近十年來內地與香港不斷形成與完善的各類金融互聯互通機制,在資金閉環前提下以匯款方式用於購房。

7月30日,中國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透露稱,特區政府正與國家相關中央機構研究,能否在合適範圍內放寬內地資金調來香港買樓,同時又避免出現資本外流。

此項研究中的政策目前主要針對的對象爲內地赴港人才。截至今年6月,香港實施的各項人才入境計劃共收到近50萬宗申請,其中近33萬宗獲批、近22萬人已到港,其餘人才及家屬則會陸續抵港。

陳茂波據此指出,這些人才攜家帶眷、收入水平相對較高,會是物業市場的購買力。此外,隨着經濟逐步發展,企業來港擴張業務,預計也會產生更多居住需求。

以吸納高收入人士或頂尖大學畢業生爲目標的“高才通計劃”爲例,自2022年底推出以來,相關內地到港人才亦在樓市展現較高消費能力,併成爲當地物業租售的重要客戶。

根據內地目前外匯管理規定,每人每年可兌換相等於5萬美元的外幣。世邦魏理仕香港估值及諮詢服務部執行董事兼主管鄭亥延則對《財經》解析稱,“在此之前,相關內地買家會通過購買海外保險產品、設立家族信託或離岸公司等方式曲線置業。擬議中的政策將爲符合條件的內地居民提供一個合規、透明、高效的渠道,以合法方式將資金移至香港用於房產購置,此舉有望釋放多年受限的需求。”

爲滿足這部分置業及居住需求而進行的政策研究並非始於近期。以部分當地團體近日向行政長官提交的《施政報告》建議材料爲例,其亦提出爭取設立1000億港元“高才通”專項購房額度的倡議。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港區人大代表團曾提交了兩項聯名建議內容,其一爲關於推動香港建設碳交易體系,此外即是建立一種雙向的購房資金互通機制。後一項建議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李慧瓊提出,後獲30多位港區人大代表支持成爲聯名建議。

此建議的核心內容,是通過建立購房資金的流通渠道以便利內地人才赴港置業及港人北上置業。此設想部分參照的,其實是內地與香港的金融市場近十年來不斷形成與完善的互聯互通機制。其所強調的,也正在資金閉環前提下,內地人才和香港居民以匯款方式直接用於購房。

爲實現這一目的,相關安排可參照港股通等資金流通股機制,其中南向資金閉環在港購房,資金專款專用,購房登記註明內地資金來源並嚴格監管,售房資金迴流內地防外流。

李慧瓊此前曾撰文指出,該機制既能在不衝擊國家外匯管理相關規定情況下,滿足來港人才購房自住需求,確保資金不外流,又能增加離岸人民幣使用場景。“考慮到金融安全,建議參考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機制,設立‘住房購房資金池’。以金額100億至200億美元計算,僅佔用國家外匯儲備的0.5%至0.6%,對人民幣影響輕微,且資金仍留在香港。”

“鑑於過去通過人才計劃來港的內地人才已佔很大一部分比例,因此希望這個提案可以幫助這部分人才落戶香港。”李慧瓊也指出,“額度可以再少點。主要是先做一個嘗試,打通機制。與股票通、債券通等比起來,這個額度其實很小。”

7月30日,一直跟進此項政策的李慧瓊亦表示,很高興聽到相關政策落地的可能性。建議設立嚴格把關機制,如果有關人才最後離港的話,資金要原路返回內地。

綜合各方態度整體而言,相關政策設計及落地的相關考慮仍以穩妥爲主。而陳茂波也是在一個與當地營商環境有關的新聞發佈會上進行上述表示,具體討論背景爲如何通過各類方式提振當地各類房地產需求,包括住宅及非住宅物業等領域。以前者爲例,當地住宅物業的樓價近日趨向平穩,但商業樓宇和辦公室方面還需要時間恢復。

受益於拆息回落及港股持續上升帶動,香港住宅樓價呈現連升態勢。香港特區政府差餉物業估價署7月9日公佈的相關消息顯示,今年6月當地私宅售價指數最新報286.7點,按月升0.03%,連升三個月,創近五個月高位。但以年度同比,這一指數仍下跌了5.22%。

相關政策如落地可能給香港地產市場帶來哪些利好亦正引發行業關注。香港美聯地產一位相關人士表示,假如有關措施落實,預計來港人才的租住需求將轉移至置業需求,對一手市場較爲有利,相信內地買家佔一手成交宗數比例可升至四成半;利嘉閣地產方面則認爲,此舉將對香港樓市帶來多方面的潛在好處,包括需求增長、激活市場等。

鄭亥延則進一步分析指出,內地買家通常偏好中高端物業。因此豪宅區及核心地段(如半山、啓德、港島南)可能率先受益,有望帶動這些細分市場的成交量和價格回升,尤其是價值超過1億港元的豪宅型物業。

本文來源於:財經雜誌,作者:特派香港記者 焦建 編輯|蘇琦;原文標題:《香港期待放寬資金南下置業》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