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全面牛市还需要积极因素的进一步累积:

我们认为,历来都没有脱离基本面的牛市,全面牛市需要基本面基础更坚实。2026 年中基本面改善预期,历史级别的供给出清是基础。2026 年中拐点到来前,供给逻辑能够为拐点预期提供足够安全垫。但拐点到来后,基本面改善的持续性和弹性,仍依赖于需求亮点的多寡。

全面牛市的结构主线,完全可能更丰富。中国战略机遇期叙事下,医药出海和海外算力链的高景气,也是中国竞争力提升的证明。但全面牛市的结构主线,不可能仅限于我们在海外主导的产业体系中取得的进步。中国体系出海下,中国制造已获得的竞争优势,将逐步转化出与之相匹配的产业话语权和盈利能力,这可能是牛市结构更重要的来源。只不过,眼前海外主导的产业体系当期业绩更高,是先创历史新高(申万电子行业指数已创历史新高,通信行业也已迫近历史新高),先走出“十倍股”的方向。而中国话语权提升的方向,仍需通过国内科技进步来强化认知,通过反内卷优化行业格局,来实现盈利能力的提升。这可能为牛市带来更多创新高行业和更多“十倍股”。所以,似乎不必把所有对牛市的期待,都映射在眼前的景气线索上。把握节奏,我们可能等到更多选项。

股市在经济循环中的重要性提升,绝非“想涨”或者“不想涨”这么简单。居民资产向权益市场迁移,如果走基于赚钱效应正循环的老路,那只能是少数人的狂欢。公司治理、股东回报改善,托举 A 股走出熊市,这个改革红利就停留在牛熊之界了吗?其实由改革红利支撑的居民增配权益,才能行稳致远。如何利用股市实现资源优化配置?A 股的做多力量对于中国经济转型来说,也是一种稀缺资源。“为了孕育个别成功企业,便奖励所有企业”的粗放资源配置方式,在其他领域已不提倡,A 股也有必要从这种模式中走出来。这可能是“反内卷”思想在 A 股的一种映射。所以,慢下来,会更远、更高、更好。

正文

一、全面牛市还需要积极因素的进一步累积:2026 年基本面改善预期,供给出清提供安全垫,但也要需求改善提供向上弹性。全面牛市的结构主线,不可能仅限于中国企业更深度融入海外主导的产业链。中国体系出海,中国制造基于竞争优势,获得与之相匹配的产业话语权和盈利能力,可能是更贴近牛市叙事的结构主线。所以,似乎不必把所有对牛市的期待,都映射在眼前的景气线索上。

股市在经济循环中的重要性提升,绝非“想涨”或者“不想涨”这么简单。居民资产向权益市场迁移,如果走基于赚钱效应正循环的老路,那只能是少数人的狂欢。公司治理、股东回报改善,托举 A 股走出熊市,这个改革红利就停留在牛熊之界了吗?其实由改革红利支撑的居民增配权益,才能行稳致远。如何利用股市实现资源优化配置?A 股的做多力量对于中国经济转型来说,也是一种稀缺资源。“为了孕育个别成功企业,便奖励所有企业”的粗放资源配置方式,在其他领域已不提倡,A 股也有必要从这种模式中走出来。这可能是“反内卷”思想在 A 股的一种映射。所以,慢下来,会更远、更高、更好。

短期 A 股上涨加速,部分投资者在享受牛市氛围的同时,也在讨论阶段性调整如何择时。我们提示,9 月初前后市场势必会出现视角转换,之前市场更多关注短期动量,而之后中期视角、性价比关注回归。这可能放大市场波动。但 9-10 月之间即便有调整,也不是大波段,且具体调整节点很难预判,择时调整是低胜率低赔率的。

牛市正在成为市场共识,但牛市逻辑推演尚无法做到严丝合缝,全面牛市还需要积极因素的进一步累积。把握好节奏,等待牛市的基本面基础更坚实,主线板块线索更清晰,可能更有利于行稳致远。

我们认为,历来都没有脱离基本面的牛市,全面牛市需要基本面基础更坚实。2026年中基本面改善预期,历史级别的供给出清是基础。2026 年中拐点到来前,供给逻辑能够为拐点预期提供足够安全垫。但拐点到来后,基本面改善的持续性和弹性,仍依赖于需求亮点的多寡。

全面牛市的结构主线,完全可能更丰富。中国战略机遇期叙事下,医药出海和海外算力链的高景气,也是中国竞争力提升的证明。但全面牛市的结构主线,不可能仅限于我们在海外主导的产业体系中取得的进步。中国体系出海下,中国制造已获得的竞争优势,将逐步转化出与之相匹配的产业话语权和盈利能力,这可能是牛市结构更重要的来源。只不过,眼前海外主导的产业体系当期业绩更高,是先创历史新高(申万电子行业指数已创历史新高,通信行业也已迫近历史新高),先走出“十倍股”的方向。而中国话语权提升的方向,仍需通过国内科技进步来强化认知,通过反内卷优化行业格局,来实现盈利能力的提升。这可能为牛市带来更多创新高行业和更多“十倍股”。所以,似乎不必把所有对牛市的期待,都映射在眼前的景气线索上。把握节奏,我们可能等到更多选项。

我们确实应该思考,股市在经济循环中的重要性提升,该如何实现。居民资产配置向权益市场迁移,已经是当下的主流叙事。但实现路径不同,结果可能有天壤之别。如果还是走基于赚钱效应正循环的老路,那最终可能只是少数人的狂欢。本轮熊牛转换,公司治理、股东回报改善的改革红利,使得长期资金入市得以实现,构成托举 A股走出熊市的关键因素。这个改革红利就停留在牛熊之界吗?其实,由这一改革红利支撑的居民增配权益,才能行稳致远。

如何利用股市实现资源优化配置?A 股应该奖励什么样的投资机会?我们可能需要从“粗放”到“集约”。避免 A 股市场大幅波动,对居民财产性收入产生重大影响,是 A 股预期管理的应有之意。A 股做多力量对于中国经济转型来说,也是一种稀缺资源。曾经 A 股市场“为了孕育个别成功企业,便奖励所有企业”,这种严重消耗 A 股做多力量的方式,对应的是 A 股牛短熊长的特征。粗放的资源配置方式,在其他领域

已不提倡,A 股也有必要从这种模式中走出来。这可能是“反内卷”思想在 A 股的一种映射。只有把握好节奏,等待基本面线索更丰富再演绎向上弹性;基于公司治理、股东回报提升,推动指数底部稳步抬升,才有可能推动 A 股资源配置从“粗放”到“集约”。

所以,慢下来,会更远、更高、更好。

注:本文有删减。

原文作者:傅静涛,王胜、韦春泽、程翔,来源:申万宏源证券,原文标题:《》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