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

全面牛市還需要積極因素的進一步累積:

我們認爲,歷來都沒有脫離基本面的牛市,全面牛市需要基本面基礎更堅實。2026 年中基本面改善預期,歷史級別的供給出清是基礎。2026 年中拐點到來前,供給邏輯能夠爲拐點預期提供足夠安全墊。但拐點到來後,基本面改善的持續性和彈性,仍依賴於需求亮點的多寡。

全面牛市的結構主線,完全可能更豐富。中國戰略機遇期敘事下,醫藥出海和海外算力鏈的高景氣,也是中國競爭力提升的證明。但全面牛市的結構主線,不可能僅限於我們在海外主導的產業體系中取得的進步。中國體系出海下,中國製造已獲得的競爭優勢,將逐步轉化出與之相匹配的產業話語權和盈利能力,這可能是牛市結構更重要的來源。只不過,眼前海外主導的產業體系當期業績更高,是先創歷史新高(申萬電子行業指數已創歷史新高,通信行業也已迫近歷史新高),先走出“十倍股”的方向。而中國話語權提升的方向,仍需通過國內科技進步來強化認知,通過反內卷優化行業格局,來實現盈利能力的提升。這可能爲牛市帶來更多創新高行業和更多“十倍股”。所以,似乎不必把所有對牛市的期待,都映射在眼前的景氣線索上。把握節奏,我們可能等到更多選項。

股市在經濟循環中的重要性提升,絕非“想漲”或者“不想漲”這麼簡單。居民資產向權益市場遷移,如果走基於賺錢效應正循環的老路,那隻能是少數人的狂歡。公司治理、股東回報改善,託舉 A 股走出熊市,這個改革紅利就停留在牛熊之界了嗎?其實由改革紅利支撐的居民增配權益,才能行穩致遠。如何利用股市實現資源優化配置?A 股的做多力量對於中國經濟轉型來說,也是一種稀缺資源。“爲了孕育個別成功企業,便獎勵所有企業”的粗放資源配置方式,在其他領域已不提倡,A 股也有必要從這種模式中走出來。這可能是“反內卷”思想在 A 股的一種映射。所以,慢下來,會更遠、更高、更好。

正文

一、全面牛市還需要積極因素的進一步累積:2026 年基本面改善預期,供給出清提供安全墊,但也要需求改善提供向上彈性。全面牛市的結構主線,不可能僅限於中國企業更深度融入海外主導的產業鏈。中國體系出海,中國製造基於競爭優勢,獲得與之相匹配的產業話語權和盈利能力,可能是更貼近牛市敘事的結構主線。所以,似乎不必把所有對牛市的期待,都映射在眼前的景氣線索上。

股市在經濟循環中的重要性提升,絕非“想漲”或者“不想漲”這麼簡單。居民資產向權益市場遷移,如果走基於賺錢效應正循環的老路,那隻能是少數人的狂歡。公司治理、股東回報改善,託舉 A 股走出熊市,這個改革紅利就停留在牛熊之界了嗎?其實由改革紅利支撐的居民增配權益,才能行穩致遠。如何利用股市實現資源優化配置?A 股的做多力量對於中國經濟轉型來說,也是一種稀缺資源。“爲了孕育個別成功企業,便獎勵所有企業”的粗放資源配置方式,在其他領域已不提倡,A 股也有必要從這種模式中走出來。這可能是“反內卷”思想在 A 股的一種映射。所以,慢下來,會更遠、更高、更好。

短期 A 股上漲加速,部分投資者在享受牛市氛圍的同時,也在討論階段性調整如何擇時。我們提示,9 月初前後市場勢必會出現視角轉換,之前市場更多關注短期動量,而之後中期視角、性價比關注迴歸。這可能放大市場波動。但 9-10 月之間即便有調整,也不是大波段,且具體調整節點很難預判,擇時調整是低勝率低賠率的。

牛市正在成爲市場共識,但牛市邏輯推演尚無法做到嚴絲合縫,全面牛市還需要積極因素的進一步累積。把握好節奏,等待牛市的基本面基礎更堅實,主線板塊線索更清晰,可能更有利於行穩致遠。

我們認爲,歷來都沒有脫離基本面的牛市,全面牛市需要基本面基礎更堅實。2026年中基本面改善預期,歷史級別的供給出清是基礎。2026 年中拐點到來前,供給邏輯能夠爲拐點預期提供足夠安全墊。但拐點到來後,基本面改善的持續性和彈性,仍依賴於需求亮點的多寡。

全面牛市的結構主線,完全可能更豐富。中國戰略機遇期敘事下,醫藥出海和海外算力鏈的高景氣,也是中國競爭力提升的證明。但全面牛市的結構主線,不可能僅限於我們在海外主導的產業體系中取得的進步。中國體系出海下,中國製造已獲得的競爭優勢,將逐步轉化出與之相匹配的產業話語權和盈利能力,這可能是牛市結構更重要的來源。只不過,眼前海外主導的產業體系當期業績更高,是先創歷史新高(申萬電子行業指數已創歷史新高,通信行業也已迫近歷史新高),先走出“十倍股”的方向。而中國話語權提升的方向,仍需通過國內科技進步來強化認知,通過反內卷優化行業格局,來實現盈利能力的提升。這可能爲牛市帶來更多創新高行業和更多“十倍股”。所以,似乎不必把所有對牛市的期待,都映射在眼前的景氣線索上。把握節奏,我們可能等到更多選項。

我們確實應該思考,股市在經濟循環中的重要性提升,該如何實現。居民資產配置向權益市場遷移,已經是當下的主流敘事。但實現路徑不同,結果可能有天壤之別。如果還是走基於賺錢效應正循環的老路,那最終可能只是少數人的狂歡。本輪熊牛轉換,公司治理、股東回報改善的改革紅利,使得長期資金入市得以實現,構成託舉 A股走出熊市的關鍵因素。這個改革紅利就停留在牛熊之界嗎?其實,由這一改革紅利支撐的居民增配權益,才能行穩致遠。

如何利用股市實現資源優化配置?A 股應該獎勵什麼樣的投資機會?我們可能需要從“粗放”到“集約”。避免 A 股市場大幅波動,對居民財產性收入產生重大影響,是 A 股預期管理的應有之意。A 股做多力量對於中國經濟轉型來說,也是一種稀缺資源。曾經 A 股市場“爲了孕育個別成功企業,便獎勵所有企業”,這種嚴重消耗 A 股做多力量的方式,對應的是 A 股牛短熊長的特徵。粗放的資源配置方式,在其他領域

已不提倡,A 股也有必要從這種模式中走出來。這可能是“反內卷”思想在 A 股的一種映射。只有把握好節奏,等待基本面線索更豐富再演繹向上彈性;基於公司治理、股東回報提升,推動指數底部穩步抬升,纔有可能推動 A 股資源配置從“粗放”到“集約”。

所以,慢下來,會更遠、更高、更好。

注:本文有刪減。

原文作者:傅靜濤,王勝、韋春澤、程翔,來源:申萬宏源證券,原文標題:《》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