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IPO市场复苏,中资投行影响力增强

今年以来,港股IPO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打新赚钱效应增强,市场正在不断提升。

今年前八个月,共有58家企业登陆港股市场,同比增长34.88%,合计募资总额为1341.25亿港元,为去年同期的5.7倍,已超去年全年水平。

在本轮港股IPO热潮中,赚钱效应在2025年年内的新股中有所体现。据LiveReport大数据统计,年内上市的新股中超2/3新股首日收涨,其中医药保健板块表现最佳。

此外,计划赴港上市的队伍持续仍在扩容。截至8月29日,还有250家企业(包括主板及GEM)正在排队上市中,目前已正式递表港交所的A股公司已达51家。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资投行在国际业务的版图上不断深耕拓进。今年前八个月,在参与港股IPO保荐的31家券商中,中资券商的身影占据了超64%的份额,俨然成为市场的中流砥柱。尤其亮眼的是中金国际,单家保荐的项目数量,几乎抵得上所有外资券商的总和。

中资投行主导港股IPO

随着中资券商在港股IPO保荐市场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以及国际业务收入的显著增长,行业竞争格局正逐步发生变化。头部中资券商凭借丰富的经验、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广泛的国际网络,在项目承揽、承销等方面占据优势,与外资券商的竞争中逐渐掌握主动权。

Wind数据显示,上半年共有31家券商参与香港IPO市场的新股发行。其中,中金公司上半年参与的保荐项目达21单,位列榜首。中信证券(香港)和华泰金融控股(香港)分别以14家和11家位居行业第二、第三。

券商名称 保荐项目数量
中金公司 21
中信证券(香港) 14
华泰金融控股(香港) 11
摩根士丹利亚洲 8
招银国际融资 8
高盛(亚洲) 6
建银国际金融 4
瑞银证券香港 4
中信建投(国际)融资 3
海通国际资本 3
富瑞金融集团香港 2
花旗环球金融亚洲 2
美林(亚太) 2

中信证券指出,国际业务正在构筑证券行业第二发展曲线。今年上半年,上市券商国际子公司(已披露)合计收入达301.77亿元,部分头部机构国际业务收入利润占比逐步达到20%左右。

业务层面,中资券商凭借对中国优质资产的深刻理解和本土资源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2024年以来港股IPO市场中资券商担任保荐人的数量持续领先,长线来看,围绕居民资产全球配置与中资机构出海服务,国际业务仍有望保持高速发展。

募资总额超1300亿港元,基石投资者参与比例提升

回顾年内港股IPO发行情况,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31日,港股市场今年已经迎来58家企业上市(按上市日期统计),合计募资1341.25亿港元。

其中,6月、7月、8月的IPO募资规模分别为300.35亿港元、198.59亿港元、53.86亿港元。从数据可以看出,尽管近期港股发行节奏有所放缓,但上半年的强劲表现仍推动整体规模大幅增长。

今年以来,已有11家A股公司成功实现A+H两地上市,合计募资超900亿港元,占港股整体IPO募资额的近七成。其中仅有宁德时代、恒瑞医药、三花智控、海天味业这4家在来自A+H的企业年内实现了超过百亿港元的实际募资总额。

认购倍数方面,据LiveReport数据,今年前八个月公开认购超千倍的新股有11只,百倍以上认购的总共有33只,年内国配认购十倍以上的有17只。其中,基石投资者参与的新股达49只,占87.5%。参与认购的基石总数达252家(未去重),平均每只新股有4.5家基石。

从资金来源结构来看,当前港股基石投资者中的外资主要来自英国、美国和新加坡的国际资产管理机构,也包括中东主权基金和东南亚家族办公室等。

打新效应显现,医疗保健业挂牌首日表现佳

Livereport数据显示,从上市表现看,年内上市的新股整体表现强劲,超2/3新股首日收涨。

若以首日开盘价卖出,年内港股打新中签一手的累计账面收益(不计手续费)可达8.2万港元,平均每只新股获利1458港元。

另根据恒生指数网志披露的口径,截至2025年8月22日的数据显示,2025年挂牌首日表现最佳的5家IPO皆来自医疗保健业,升幅介乎78.7%至206.5%。相比之下,整体IPO市场的首日挂牌平均表现为上升18.4%,而医疗保健相关IPO的首日挂牌平均升幅跑赢整体IPO市场,升幅达49.3%。其中,药品及生物科技的升幅更高,平均上扬58.3%。

250家企业等待上市中

据港交所公告,截至8月29日,共有250家企业正在排队上市中,其中已获批待上市企业还有9家,处理中的有241家。

据LiveReport数据,目前赴港上市A股名单超百家,已正式递表港交所的A股公司已达51家,包括立讯精密、牧原股份、胜宏科技、赛力斯等知名企业或行业巨头。此外,公告赴港和传闻赴港的企业超5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