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央行记者认为,尽管最近的美债收益率波动并不意味着市场恐慌或危机前兆,但它反映出金融市场已经发生了某种根本性转变。

近日,《华尔街日报》记者格雷格·伊普(Greg Ip)发布了一篇关于全球债券市场变化的深度报道——《债券市场对华盛顿说:我们要让你付出代价》。作为长期关注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的专业记者,伊普在央行报道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见解。

文章的核心观点是,疫情前那个储蓄过剩、资金追逐债券的时代已经结束。现在,各国政府必须为借贷付出更高的代价,而巨额预算赤字也变得更加危险。伊普特别强调,虽然这是一个全球性趋势,但美国的情况尤其值得关注,因为其年度赤字可能突破2万亿美元,并有望达到3万亿美元,同时美元储备货币地位也面临潜在冲击。

债券收益率上升背后的真相——不是通胀恐慌,而是供给冲击

伊普指出,要理解当前的债券市场动荡,不能仅仅看单一债券的表现,而需要观察不同期限债券之间的相互作用。

自4月2日以来,2年期美债收益率仅上升了10个基点,而10年期收益率上升了35个基点,30年期收益率更是上升了5个基点。

这种差异化的表现说明了什么?伊普写道:

所以,投资者并不担心通胀或美联储;他们只是希望持有债券能获得更多回报。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各国政府发行的债券数量大幅增加。

期限溢价回归正常:免费资金时代落幕

伊普认为,期限溢价是理解当前债券市场变化的关键概念。通常情况下,投资者会要求10年期债券比连续持有10年国库券提供更高的回报,因为长期锁定资金存在风险。

然而,从2016年到2024年,这种期限溢价竟然变成了负数。用简单的话说,就像投资者宁愿少赚钱也要持有政府债券,这反映了当时市场对安全资产的极度渴求。但自去年10月以来,期限溢价稳步上升,本周三已达到9个基点,“与金融危机前的常态水平一致”。

这种变化的意义深远。它表明投资者对政府债券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过去的“避险港湾”回归到正常的风险-收益权衡。

这轮债券市场调整并非仅仅是美国现象,而是全球性的趋势。各国都面临着特定的挑战和压力。

在日本,20年期政府债券拍卖需求疲软,成为本周全球债券动荡的导火索之一。德国为了资助国防和基础设施建设而增加借贷。英国仍在应对顽固的通胀问题。这些国别因素汇聚在一起,形成了全球性的债券市场压力。

更重要的是结构性变化。伊普指出,疫情前,通胀水平较低,央行将利率维持在零水平附近,同时大量购买债券(量化宽松政策)。企业由于销售疲软或采用“轻资产”商业模式而削减资本支出。凯雷集团的杰森·托马斯估计,在这一时期,美国企业从净借款方转变为净储蓄方。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政府借贷变得相对容易。

美国:全球债务问题的最大变量

伊普认为,尽管许多国家都存在赤字问题,美国的情况仍然异常突出。

赤字问题无处不在,但美国仍是个例外。去年联邦赤字超过了GDP的6%,根据众议院共和党人本周早些时候通过的预算计划,预计未来十年赤字将超过GDP的7%。

这个数字有多惊人?伊普指出,这将“高于美国历史上任何其他持续时期,也超过几乎所有其他发达经济体”。由于美国经济体量庞大,这种情况对全球产生了巨大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显示,2023年之前,美国占发达经济体赤字的一半,而从2023年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三分之二。

更令人担忧的是,美国作为全球储备货币发行国的“超级特权”可能正在受到侵蚀。自4月初以来,美元在收益率上升的同时出现下跌,这与正常模式相反。

美元特权地位动摇,外国投资者开始撤离

文章还提到,纽约大学的维拉尔·阿查里亚和托马斯·拉里茨的研究揭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

历史上,投资者愿意为持有美国国债而放弃约2.5个基点的收益率,这反映了美债的便利性和安全性。然而,现在的情况大为不同,伊普写道:

自贸易战以来,他们估计长期美债已经失去了这种收益率优势,这是美国特殊地位正在衰落的另一个迹象。

他认为,这种变化如果持续下去,可能会根本性地改变全球资本流动格局。如果美债不再是投资者眼中的“黄金标准”,那么美国政府的借贷成本将大幅上升,这对一个债务占GDP比例已经很高的国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值得注意的是,Moody's上周五剥夺美国最后一个AAA债务评级,虽然早在意料之中,但近期事件似乎已改变市场对赤字的态度。正如伊普所说,美国“财政状况堪忧”,这在2023年惠誉评级下调美国评级、10年期债券收益率触及5%时就已经很明显了。

据伊普文章,巴克莱全球研究主席Ajay Rajadhyaksha透露,马斯克曾承诺的政府效率部门将削减数万亿美元支出,“我有客户真的认为DOGE削减会产生影响,但现在没人再谈论DOGE了。”

更值得关注的是,外国客户开始询问美国是否会对其美债持有征税或选择性违约。虽然Rajadhyaksha认为这不会发生,但他坦言:

在20年持续流入美元资产后,不止一位外国投资者在问,“我们是否应该减持一些筹码?”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