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以來市場最大的變化是逐步從存量市場轉爲增量市場,不過A股當中機構易於接受的板塊短期內漲幅較大,進入到高位震盪階段。相對而言處於低位的是受價格因素主導的製造板塊,當下的反內卷是類比於“一帶一路”的長期敘事,在增量資金流入環境下有助於撬動這些低位板塊。此外,港股當前的估值窪地特徵又顯現出來,在巨大的配置壓力下,保險資金投資範圍擴圈是大勢所趨,南下資金有望再次回暖。我們判斷當下是增配港股的時機,A股的有色、AI硬件、創新藥、遊戲和軍工板塊則將繼續輪動,低位製造板塊有望在增量流動性和政策預期推動下持續修復。

6月以來市場最大的變化是逐步從存量市場轉爲增量市場

1)近期市場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如果剔除2024年2月的特殊情況(當月因市場大跌存量主動型權益產品贖回很少),今年6月是2023年初以來主動型公募產品首次出現單月新發規模(296億元)超過存量淨贖回規模(273億元,估算),實現單月淨流入,這扭轉了2024年10月市場反彈以來持續“失血”的情況(我們估算2024年10月單月淨流出1106億元)。這標誌着連過去幾年最弱勢的主動型公募都轉爲了資金淨流入狀態。隨着主動型公募整體持續跑贏業績比較基準(今年以來收益中位數達到6.8%),即便後續資金流入有所反覆,但“失血”緩解的趨勢已然確立。市場價格信號也驗證了這一點。我們對比了公募機構偏好品種(有色、通信、遊戲、PCB、港股創新藥)、保險偏好品種(銀行)和量化資金偏好品種(微盤股),6月以來共振上行,不再出現相互虹吸的情形,公募机构偏好品种和銀行板块的滚动收益率相关系数在4月7日後持續上升並保持在0.4以上,這表明不同的資金主體都有增量資金。

2)後續市場生態和策略思路會發生什麼變化?考慮到增量資金體量上的差異,我們認爲主動公募目前仍難以取得市場定價權,如果出現類似2014年底降息點燃市場的催化,行情可能不是典型的景氣度、賽道或是基本面驅動,而是流動性和敘事驅動爲主,景氣度驅動爲輔。過去3年,基本面弱勢加機構資金弱勢,市場不斷“懲罰”持股型策略而“獎勵”交易型策略,投資者持股週期不斷縮短。隨着場內流動性逐步轉爲增量,市場估值中樞開始普遍和趨勢性抬升。在這種市場環境下,“持股”反而可能是更爲有效的策略,投資者要再次從交易型策略思維,轉變爲持股型策略思維。

不過A股當中機構易於接受的板塊 短期內漲幅較大,進入到高位震盪階段

過去一段時期,A股有色金屬、通信、遊戲、創新藥、軍工板塊投資邏輯較爲清晰,是機構投資者接受度較高的方向。然而,上述板塊目前均進入到了高位震盪的階段,各自都存在一些邏輯“瑕疵”。對於有色板塊,黃金和銅的預期較爲充分,現在反而開始出現分歧,作爲權重板塊多少會對有色整體產生影響,不過,小金屬、稀土、能源金屬(例如鈷)的上漲邏輯依然沒有變化。對於通信板塊,隨着市場對北美AI推理需求重估的邏輯充分傳播並認知,板塊與美股科技股關聯度越來越高,行情也進入大規模擴散階段,一旦未來1~2個月關稅衝擊再次出現,波動會明顯加大,可能需要新的催化才能帶動板塊估值繼續上行。对于遊戲板块,隨着近期ST華通總市值突破1000億(這是2020年以來首次有A股遊戲公司市值再次突破1000億),投资者对于遊戲出海的逻辑也已充分认知,後續需要一個休整和持續數據驗證的過程以繼續推動板塊上行。对于創新藥板块,內部分化在持續加大,港股明顯是機構主導的大票表現更好,非通的18A公司普遍表現疲軟,A股則是遊資和量化主導的小票表現更好。對於軍工板塊,我們預計二季度業績情況一般,作爲主題性質比較強的板塊,中報季的波動可能會有所加大。

反內卷是類比於“一帶一路”的長期敘事,有助於撬動低位製造板塊

6月20日至7月11日,鋰電池ETF、光伏ETF、鋼鐵ETF和建材ETF的累計漲跌幅分別爲9.0%、13.6%、12.2%和8.8%;在此區間內固態電池指數、多晶硅指数和光伏逆变器指数的累計漲跌幅分別爲8.2%、12.3%和12.6%。低位製造業品種在反內卷催化下補漲明顯。在短期內,反內卷政策本身到底有什麼可能並不重要,提供一個長期敘事激活市場增量流動性可能更爲重要。其實類比2014年的“一帶一路”,也是一個超長期的敘事邏輯,真正結束工業品價格普跌的政策是棚改貨幣化安置、“三去一降一補”,都是2015年才提出來,而PPI同比出現拐點是2016年初。但這些都不妨礙2014~2015年上半年A股市場出現一輪波瀾壯闊的流動性驅動的牛市行情。A股整體走牛的基石還是大量低位製造業公司開始上漲,許多板塊目前持倉結構已出清的比較徹底,反內卷提供了一個不斷激發預期的催化,而至於現實如何,短期來看可能並不重要。

港股此時的估值窪地特徵顯現出來

內地機構偏好品種6月以來積累的漲幅可觀,而恒生科技相對偏弱。截至7月11日,恒生指數、恒生科技的TTM市盈率分別爲10.7x、19.8x,分別位於近五年的71.3%、8.0%分位數水平。相比之下,萬得全A目前TTM市盈率爲20.2x,位於近五年的79.5%分位數水平,高於港股寬基指數。此外,6月以來A股估值水平顯著上升,萬得全A的近五年滾動PE歷史分位數抬升了14.6pcts,而恒生指數估值分位数上升了8.6pcts,恒生科技估值分位數下降了0.4pcts。制約恒生科技的原因可能主要是小米定價充分,而幾個互聯網公司陷入即時零售補貼大戰影響了利潤預期,同時AI溢價隨着中美在AI應用端差距又有所拉大而基本消失。不過,市場已經基本定價了這些悲觀預期,互聯網大票的估值也回到合理位置。中信證券研究部互聯網組預計,三家互聯網公司的即時零售競爭高峯或出現在三季度或“雙十一”前後,此輪補貼競爭雖對單季利潤造成擾動,但僅爲暫時性衝擊,並不會改變遠期行業格局。

巨大配置壓力下,保險資金投資範圍擴圈是大勢所趨,南下資金有望再次回暖

險資長期投資試點規模增至2220億元,其中二級私募當前累計規模已超1900億元。這些資金的典型特徵就是規模大、持倉週期長,但投研人員數量較少。此前,險資可以持續加碼紅利板塊當中的大市值公司來應對配置壓力,但以銀行爲代表的紅利板塊在近兩個月跑出進攻性甚至投機性特徵,吸引力在迅速下滑,截至2025年7月11日,銀行板塊平均值、中位數口徑下的預測股息率分別爲4.0%、4.1%,較年內高點的5.3%分別下滑了1.3、1.2個百分點。對趨勢性資金而言,銀行或仍存在一定交易價值,但對保險資金而言,吸引力正在迅速下滑。保險資金迫切需要在非紅利板塊找到適合大資金配置的標的,未來勢必會和傳統機構重倉股有越來越多的重合。港股依然是保險資金的一個選擇。近期南向資金淨流入重新開始加速,7月前兩週平均淨流入比6月增長了7.2%,並且再次出現了港股下跌時買入量明顯放大的情形。

當下是增配港股的時機,低位製造板塊有望在增量流動性和政策預期推動下持續修復

我們在《A股策略聚焦20250706—有一點2014年底的味道》中提出當前與2014年存在一定相似之處,但最超出我們預期的是投資者的“肌肉記憶”迅速演繹成情緒的全方位擴散。由於基本面預期尚未徹底扭轉,因此實際上還缺乏能夠說服更廣泛投資者持續入場的堅實理由,牛市不會一蹴而就。所以,在A股一些有基本面支撐和想象空間的行業短期快速演繹後,前期滯漲的港股便再一次凸顯出估值窪地的特徵。考慮到以險資爲代表的長期資金當前存在較大配置壓力,即便香港地區HIBOR利率有所回升,港幣兌美元還在弱方保證附近,港股也不會缺乏增量資金。因此,我們認爲當前反而是增配港股的時機。對於A股,我們還是建議圍繞三條行業配置思路:1)具備超強產業趨勢特徵的行業,關注AI 和創新藥;2)業績和估值匹配驅動的行業,關注通信和电子中的北美算力链、有色和遊戲;3)帶有一定主題和持倉博弈性質的行業,關注军工和反内卷相关的新能源。此外,低位製造板塊有望在增量流動性和政策預期推動下持續修復,持倉出清相對徹底的鋼鐵、光伏、水泥等更值得關注。

本文來源於:中信證券研究,作者:裘翔 高玉森 楊家驥 劉春彤,原文標題:《策略聚焦|當下迎來平衡港A配比的時機》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