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鈾市場正經歷一個關鍵轉折點,供應削減、需求飆升和地緣政治緊張共同作用,可能使其成爲核能發展的瓶頸和地緣政治壓力點。
據消息,摩根大通9月23日的最新報告揭示了一個日益緊張的市場現實:一邊是核能復興和AI革命帶來的爆炸性需求,另一邊卻是主要生產商的減產和地緣政治引發的供應瓶頸。
今年以來,鈾的現貨和期貨價格已上漲約5%。價格上漲的背後,是全球主要生產商如Kazatomprom和Cameco紛紛削減產量,而中國迅猛的核電建設與AI數據中心帶來的巨大電力需求,正推動需求強勁增長。
深層次的風險潛藏在覈燃料供應鏈和地緣政治的風險中。報告強調,西方國家在鈾濃縮服務方面嚴重依賴俄羅斯,而美國旨在擺脫這種依賴的法案可能在2028年後造成嚴重的供應短缺。
供應缺口擴大,價格獲強力支撐
根據報告,鈾市場供應端正面臨嚴峻挑戰,這爲價格提供了堅實底部。
供應緊張的核心原因來自主要生產商的戰略性減產。哈薩克斯坦國家原子能公司Kazatomprom計劃將其2026年產量削減10%至7700萬磅。與此同時,加拿大礦業能源公司Cameco也將其MacArthur River礦區的產量從1800萬磅下调至1300萬磅。
更關鍵的是,過去用於填補缺口的次級供應正在迅速枯竭。來自政府庫存和再濃縮的次級供應量佔總供應的比例,已從2021年的50%大幅下降至2025年的約15%,並預計到2030年將進一步萎縮。
報告分析認爲,市場平衡預計將在2028-2029年左右實現,行業需要更高的價格來激勵新的綠地項目投產。不過,由於美國和歐盟的公用事業公司目前仍持有約三年的庫存,短期內尚無恐慌性採購的必要。
中國與AI引領需求強勁增長
與供應端的收縮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全球鈾需求正以前所未有的勢頭增長。報告預測,全球需求將從2025年的1.88億磅增長到2030年的2.30億磅。
中國正引領全球核電建設熱潮。據新華社報道,據國際能源署報告今年年初介紹,全球正在建設的核電新裝機容量超過70吉瓦,爲過去30年來的最高水平之一,全球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計劃擴大核能在其能源系統中的作用。全球在建核電項目中,中國佔大多數。
此外,一個全新的需求驅動因素正在出現:人工智能和數據中心。這些高耗能產業正推動科技巨頭轉向核能。報告提到,Meta已與星座能源公司(Constellation)簽訂了一份爲期20年的虛擬電力購買協議(PPA),而亞馬遜則從Talon Energy鎖定了近2吉瓦的核電供應,爲其AWS數據中心供電。
“去俄化”與地緣政治風險
報告強調,比鈾礦本身更緊迫的可能是濃縮環節的瓶頸,尤其是對俄羅斯的依賴。
下一代小型模塊化反應堆(SMRs)需要高丰度低濃縮鈾(HALEU),其濃縮度高達20%,遠超傳統反應堆的3-5%。報告預測,全球濃縮鈾需求將從目前的每年5000萬SWU增長到2040年的7500萬至1億SWU。
然而,數據顯示,2023年俄羅斯提供了超過25%的外國來源濃縮鈾(SWU)。隨着各類法案開始限制貿易流動,如果2028年後俄羅斯供應完全中斷,市場將面臨1500-2000萬SWU的巨大缺口。
對此,美國國會已撥款27億美元,並輔以《通脹削減法案》(IRA)中的7億美元,旨在提升本土濃縮能力。美國公司Centris Energy的目標是在未來幾年內在其俄亥俄州工廠生產350萬SWU。
另一方面,全球鈾礦供應高度集中。摩根大通報告稱,截至2025年,哈薩克斯坦約佔40%,加拿大約佔20%,非洲(主要爲納米比亞)約佔12%。未來格局將發生變化:哈薩克斯坦國家原子能公司的儲量預計在2030年後枯竭,而加拿大的地位將隨着新項目的投產而上升。尼日爾等地的地緣政治動盪則爲非洲供應增添了不確定性。
對於投資者而言,報告列出了一系列需要密切關注的關鍵催化劑,包括:美國戰略鈾儲備的採購公告、Sprott和Yellowcake等金融機構的購買活動、生產商的進一步減產、美國能源部(DOE)的資金決策,以及任何與俄羅斯供應中斷相關的消息。這些因素將共同決定鈾市場未來的走向。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