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政府與瑞銀集團就資本儲備規模發生對峙
瑞士政府與國內最大銀行業巨頭瑞銀集團(UBS.US)就應對金融市場流動性危機所需的資本儲備規模發生激烈對峙。這場爭議源於2023年瑞士信貸帝國的徹底崩塌,瑞士政府撮合瑞銀收購這家銀行業競爭對手後,合併後的金融機構規模龐大且結構複雜,幾乎令瑞士難以自行應對類似危機。因此,瑞士政府正在採取措施,迫使瑞銀提高資本儲備。
根據最新披露數據,瑞銀或需爲此籌集高達250億美元,而該行高管們集體強力反對,稱此舉將令其資本要求超過任何全球同行。瑞銀甚至考慮若政府不讓步就將總部遷出瑞士。
關鍵節點與法律草案
瑞銀與瑞士政府之間激烈對峙的關鍵節點將在未來幾周到來,屆時官方將公佈一份旨在防範“下一個瑞信式崩潰”的法律草案要點。預計6月6日將正式出臺供議會議員們辯論的草案綱要;擬議的法律最晚或至2029年才能夠生效,另有技術性的規則正在制定中,並且有可能更早實施。
新的資本要求將影響瑞銀向投資者們返還現金與股票回購的能力,甚至左右其併購活動。這一難以預測的局面已拖累其股價表現。
資本改革措施
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環是要求瑞銀爲其全球境外實體潛在損失計提更多的資本儲備。這源於瑞銀及曾經的瑞士信貸的特殊公司架構:許多境外子公司仍歸屬於上市控股公司下的核心“母行”實體。
Finma與瑞士央行提出將母行需匹配子公司資本儲備的比例從目前的60%大幅上提至100%。在子公司(如投行業務)出現重大虧損時,這一做法可令母行吸收衝擊或出售業務而不至於資本出清。
擬議變更旨在確保瑞銀全球市場業務規模保持在瑞士經濟可管理控制的範圍內——即便這意味着抑制銀行業績增長。瑞銀則辯稱,改革等於假設其境外子公司毫無價值,屬於極端情景,即便持有再多資本也難免與清算徹底隔絕。
KBW分析師托馬斯·哈萊特估算顯示,該改革將迫使瑞銀額外籌資約220億美元,屆時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CET1)將從4月30日的14%升至約18%。
這些要求將疊加瑞銀因更早實施巴塞爾協議III全球規則以及併購擴大規模而已經在補充的約200億美元資本。
“純淨控股”方案
另一個由部分議員支持的方案繞開母行嚴重資本化的相關問題,通過重組銀行架構實現。瑞士中左翼社會民主黨主張的“Clean Holding”模式要求最頂層實體直接持有瑞銀旗下的全部子公司,而非現行“套娃式”的複雜結構。此舉能在業務陷入困境時更容易剝離,但或使跨司法管轄與經營層面更復雜、昂貴,也會加大在各實體間調撥現金的難度。
過渡期與投資銀行規模上限
瑞士金融監管改革通常設置長達數年的過渡期,Finma首席執行官斯特凡·沃爾特表示對瑞銀可接受此做法。目前尚未討論過渡期具體時長。
瑞銀高管建議的另一緩解方案是永久限制投行業務規模,無需大幅增資。這一提議尚未納入立法或條例草案;即便納入,也只是將瑞銀自設上限寫入瑞士法律,即只會將自我施加的限制納入瑞士法律。瑞銀已專注於較穩健的財富管理業務,目前將交易與投行業務控制在風險加權資產的25%。
政治角力
瑞士共識政治意味着無一政黨可主導全部的議程。綠黨、社民黨和中間聯盟等三黨在2023年下議院選舉中合計獲約42%選票,大體支持顯著提高資本要求;綠黨自由派和自由民主党立场尚不明确。
瑞士人民黨是議會最大規模的單一派別,約佔三分之一席位,基本上強烈反對大幅增資,這或有利於瑞銀。草案需在上下兩院均獲多數。若兩院意見相左,可能反覆回送並拖延程序。如果議會投票顯示不同意草案——這很容易發生,他們將開始來回反彈該法案,進一步延長這一過程。
未來數年,瑞銀管理層在爭取全球財富管理與投資銀行領域最核心領先地位的同時,將與各黨和政府展開監管政策拉鋸戰役。瑞士作爲全球富豪“避風港”的地位,將與其應對下一場金融危機的能力被全球金融市場重新權衡,如果瑞士監管準則過於嚴苛乃至推動瑞銀利潤邁入持續下行軌跡,不排除瑞銀將總部遷出瑞士的可能性。
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CET1) | 瑞銀 | 同行 |
---|---|---|
截至2024年底 | 14% | - |
改革後預計 | 約1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