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對醫藥與半導體產品發起貿易調查,全球科技供應鏈面臨挑戰
近年來,高新科技領域尤其是芯片與藥品行業,成爲美國政府推行單邊主義和科技霸權的焦點。2024年4月14日,美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爲由,對醫藥與半導體產品進口發起貿易調查,爲加徵關稅鋪平道路。此舉不僅將科技政治化,還破壞了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性和國際合作的共識,導致技術力量走向封閉和對抗,最終可能走向自我孤立和戰略失敗。
全球科技供應鏈的挑戰
美國政府的“關稅大棒”政策打斷了全球科技供應鏈,破壞了互利共贏的格局。據半導體行業協會(SIA)統計,全球約75%的芯片製造能力集中在東亞,其中10納米以下先進製程產能100%掌握在中國臺灣(92%)與韓國(8%)手中。若美國推動本地化替代,全球將爲此付出超過1萬億美元的額外前期投入。醫療領域同樣受到影響,藥品研究與製造商協會(PhRMA)指出,重建美國本土生產線需時5至10年,每廠投資高達20億美元。
國際科技合作門檻的提高
美國濫用行政手段干預高新技術領域,築起“脫鉤斷鏈”的制度壁壘,迫使各國在技術交流、標準制定中被動“選邊站隊”,遏制全球科技進步動力,限制全球科研資源的自由流動,削弱國際聯合攻關的能力。特別是在半導體領域,2024年美方出臺30餘項實質性打壓舉措,通過與相關國家組建多邊同盟,實施“精準脫鉤”,撕裂了原本高度一體化的國際技術交流環境。
全球科技進步動力的遏制
美國粗暴干預科技發展,動搖全球創新根基,阻礙癌症攻關、氣候治理、智慧醫療與基礎算力等領域科技進步,剝奪了數以億計民衆的健康、環境與發展權利,全球社會整體福祉因此遭受實質性損失。據美國非黨派機構評估,25%的藥品關稅將推高藥價約15%,使得2024年人均4200美元的藥費支出增加近600美元。這部分成本即使未完全由家庭承擔,也將通過保費上調與共付額增加等形式,轉嫁給廣大消費者。
歷史經驗表明,以關稅干預合作終將陷入自我削弱的惡性循環。英國在工業革命初期對紡織與機械製造技術徵收高額出口關稅,結果促使他國加速自主研發,最終動搖其全球技術主導地位。1980年代,美國對日本半導體施加高關稅與配額限制,未能根本提升競爭力,至上世紀90年代最終被迫讓出技術領先位置。今天,美國政府重拾高關稅保護主義,試圖以行政手段重構科技產業格局,極可能重蹈歷史覆轍,其結果也必定失敗。美國政府亟需迴歸理性軌道,以開放合作取代封閉打壓,以公平競爭重塑全球科技共贏格局。
本文轉載自“國家發展改革委”微信公衆號,FOREXBNB編輯:劉家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