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穩定幣新規框架生效,爲投資者提供清晰產業圖景

8月1日,香港生效的穩定幣新規框架爲關注虛擬資產發展的投資者描繪了一幅清晰的產業圖景。據摩根大通和國信證券的研報,全球穩定幣市場規模已超2300億美元,香港的合規化入場將使穩定幣發行方、持牌虛擬資產交易所及相關金融與技術服務商成爲直接受益者。

市場規模與盈利模式

儘管市場熱情高漲,摩根大通強調香港入場券並非人人可得,短期內盈利也非易事。香港當前的加密貨幣市場交易體量與美國及全球相比仍然很小,投資者應理性看待其短期增長潛力。盈利模式分化如下:

角色 盈利模式
發行方 直接分享儲備資產收益
持牌交易所 提供交易和清算服務賺取手續費
儲備銀行 提供託管服務
技術/金融券商 提供交易系統、技術支持和合規服務

監管決定贏家,誰能獲得香港金管局(HKMA)的穩定幣發行牌照,以及已經持有VATP牌照的交易所,將成爲主要受益者。對於個股,擁有龐大零售客戶基礎和VATP牌照佈局的互聯網券商比傳統券商更具優勢。

穩定幣市場現狀與巨頭

穩定幣市場已不再是小衆概念,而是一個千億級別的龐大市場。國信證券引用的數據顯示,市場由少數巨頭主導。Tether發行的USDT規模超過1500億美元,Circle發行的USDC規模超過600億美元,兩者均爲與美元1:1錨定的鏈下型穩定幣,合計佔據了近87%的市場份額。

摩根大通將穩定幣分爲四類:

類型 描述
鏈下型(法幣本位) 以真實世界資產爲信用擔保,1:1發行,如USDT、USDC
鏈上型 基於區塊鏈智能合約抵押加密資產發行,如Dai
商品支持的穩定幣 與黃金掛鉤的穩定幣,如Tether Gold
算法型 依靠算法和市場套利機制穩定幣值,如UST

對於投資者而言,未來香港市場的競爭也將主要圍繞最穩健、最受監管青睞的“鏈下型”穩定幣展開。

穩定幣發行方的核心盈利模式

穩定幣發行方的商業模式極其清晰且具有吸引力。以全球第二大穩定幣USDC的發行方Circle爲例,其收入主要來自兩大塊,但極不均衡。其核心是儲備資產收益,當用戶用1美元購買1個USDC時,Circle會將這1美元儲備起來。報告指出,Circle將80%以上的儲備金投資於由貝萊德(BlackRock)管理的短期美國國債基金,剩餘10-20%的現金則存放在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這些投資產生的無風險利息收益,構成了Circle的利潤核心。數據顯示,在2024年,這部分儲備資產收益佔到了Circle總收入的99%。

另一部分收入來源是支付與清算手續費,即用戶在兌換穩定幣時產生的手續費,但這部分收入佔比較小。這種模式的本質是發行方利用龐大的用戶儲備金進行低風險投資,賺取利差。其盈利能力完全取決於儲備金的規模和短期利率水平。

香港牌照爭奪戰:生態系統中的受益者

隨着香港《穩定幣條例》於2025年8月1日正式生效,一場圍繞牌照的爭奪戰已經打響。國信證券和摩根大通的報告共同指出了生態系統中的幾類關鍵參與者和潛在受益方。

首先是生態系統的起點——發行方。香港金管局於2024年推出了“穩定幣發行人沙盒”,首批已有三組發行主體、共5家機構入圍,它們是獲得首批牌照的熱門候選。其次是流量變現的渠道——虛擬資產交易平臺。持牌交易所是穩定幣流通和交易的核心場所,國信證券報告顯示,截至6月25日,香港證監會已發放11张虛擬資產交易平臺牌照。

然後是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券商與金融機構。摩根大通的報告認爲,與直接分享儲備收益的發行方和收取交易費的交易所相比,傳統券商的盈利模式較爲間接,需要與交易所分潤。但像富途這類擁有龐大零售客戶基礎和先進技術平臺的券商,在競爭中處於更有利的位置。報告提到,富途已向客戶提供加密資產交易服務,並正積極申請自己的VATP牌照。

最後則是不可或缺的“賣水人”——基礎設施提供商。整個生態的運轉離不開底層支持。國信證券報告中提及的儲備銀行、資產管理公司、以及提供KYC/AML、支付、區塊鏈安全等服務的技術提供商,都將從行業的合規化和規模化中受益。

綜上所述,香港穩定幣市場的合規化進程爲投資者提供了一幅清晰的產業圖景。抓住那些在牌照、技術和客戶基礎方面具備先發優勢的公司,將是分享這場數字金融盛宴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