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磯港6月吞吐量創歷史新高,受貿易政策影響顯著
根據FOREXBNB的報道,洛杉磯港在6月迎來了其117年歷史上最繁忙的一個月,處理了892,340個標準箱(TEU)集裝箱,同比增長約8%。這一增長並非單純由經濟增長驅動,而是由於企業在新關稅生效前搶運商品入境,尤其是節日商品和消費品補貨貨物,這一現象被港口高層稱爲“關稅甩鞭效應”。
此次運量激增正值美國總統特朗普宣佈將對中國產品的關稅稅率從145%下調至45%之後,該調整目前暫定將於8月12日重新談判執行。這一“政策喘息期”促使美國製造商增加了對中國的訂單,進一步推動中國6月實現1147億美元的貿易順差。
洛杉磯港執行董事Gene Seroka表示,儘管數據創下歷史紀錄,但這不應被稱爲爆發式增長,而是時點變化所致。實際上,5月和6月上旬進口量仍處於顯著低迷狀態。他指出,政策時間表的頻繁變化導致貨運量也跟着波動,使得港口面臨極大的不確定性。如果8月後關稅如期上調,預計進口量將再次下滑。美國全國零售聯合會也預測,從8月到11月,美國港口的貨物吞吐量將出現兩位數的同比下降。
儘管短期內關稅有所放鬆,但對企業而言,成本已經上漲。Yedi Houseware總裁Bobby Djavaheri在洛杉磯港主辦的月度會議上表示,中國商品和不鏽鋼雙重關稅使得其公司進口的空氣炸鍋等廚房電器成本大幅增加。Djavaheri稱:“以前一個集裝箱只要1500到2000美元,現在則高達4萬到5萬美元。”這對企業利潤造成沉重壓力。
C.H. Robinson全球貨運代理部門總裁Mike Short表示,雖然6月貨運量很大,不少進口商只選擇運輸開學季等必要商品,其餘則按兵不動。“一些客戶加快從東南亞發貨節奏以趕上關稅窗口期,另一些客戶仍按傳統高峯季發貨節奏進行,採取觀望策略。”Short指出,即便特朗普最近給予的延長期限爲進口商贏得了近一個月時間,但這對海運而言遠遠不夠。通常,海運需時20至30天,若從亞洲運往美國東海岸則更久。對於未能提前安排海運的企業而言,昂貴的空運成爲唯一替代選項。
ITS Logistics首席運營官Josh Allen則表示,製造基地轉移正在重塑全球供應鏈,企業物流團隊正被迫重建運輸路線,適應從新產地到終端市場的時效變化。“儘管洛杉磯港6月表現強勁,全球貿易總體低迷反而爲供應鏈適應變化提供了緩衝。”Allen認爲,需求走軟使行業具備了“消化轉型”的能力。
時尚配件品牌Bogg創始人兼CEO Kim Vaccarella表示,儘管公司部分產能轉移至越南,所有模具、原材料仍需從中國進口。隨着關稅壓力上升,公司已將包袋產品從4款縮減至2款,並暫時回調了部分訂單量。她坦言:“我們4月曾臨時提價應對不確定性,後因關稅暫停又恢復原價。但目前仍無法做出是否再次提價的決定,一切都懸而未決。”
月份 | 處理集裝箱數量(TEU) | 同比增長 |
---|---|---|
6月 | 892,340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