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XBNB獲悉,7月29日,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發佈的2025年上半年物流運行分析顯示,上半年全國社會物流總額171.3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6%,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1個百分點。分季度看,一、二季度分別增長5.7%、5.5%,基本延續了的較快增長態勢,彰顯出我國物流需求支撐經濟穩健發展的基礎作用。
上半年,在產業提質升級的強勁驅動下,物流行業供給端積極變革,多數細分領域運行態勢良好,物流供給規模與結構同步升級。從市場規模看,上半年物流業總收入6.9萬億元,同比增長5.0%,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1個百分點。從物流供給規模看,社會總需求擴張釋放物流市場潛力,物流供給升級支撐經濟增長。從行業景氣看,上半年中國物流業景氣指數(LPI)平均值爲50.5%,比一季度回升0.3個百分點。
鐵路貨運供給質效多維升級。上半年國家鐵路累計發送貨物19.8億噸,日均裝車18.24萬車,同比分別增長3.0%、4.0%,貨運量實現穩步提升。跨境物流通道效能突破,鐵路物流口岸交接保持增長。上半年,中歐班列穩定開行9310列;中亞班列開行7349列,同比增長24.7%,中老鐵路發送跨境貨物302.9萬噸,同比增長9%,加快推動暢通國際國內雙循環。
航空物流實現規模擴張與結構優化的雙重突破。從規模表現看,上半年貨郵運輸量478.4萬噸,同比增長14.6%,其中國際貨郵運輸量203.7萬噸,同比增幅達23.4%,國際業務增速顯著高於整體水平,充分體現航空物流國際需求的主導作用。
原文如下:
物流運行穩中有進質效雙升態勢延續
——2025年上半年物流運行分析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
中國物流信息中心
2025年上半年,我國物流行業呈現“穩中有進、質效雙升”的發展態勢。社會物流總額保持穩定增長,內需潛力加速釋放,需求結構持續優化。物流供給端同步升級,細分領域協同提質,行業景氣水平整體向好。在產業結構優化、政策精準發力與技術創新賦能的多重作用下,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比率穩步回落,降本增效成效顯著。微觀主體承壓保持韌性經營,爲物流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
一、社會物流總額增勢穩定,內需潛力加速釋放
上半年,全國社會物流總額171.3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6%,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1個百分點。分季度看,一、二季度分別增長5.7%、5.5%,基本延續了的較快增長態勢,彰顯出我國物流需求支撐經濟穩健發展的基礎作用。
社會物流總額與GDP的對比看,上半年社會物流總額與GDP增勢呈現較高同步相關性,顯示物流需求與經濟運行保持協調發展態勢。上半年社會物流總額增速仍高於GDP增速0.3個百分點,反映出物流需求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依然較強。在經濟結構升級的關鍵階段,上半年社會物流總額呈現四個特點:
一是工業品物流需求基本盤穩定。宏觀政策組合持續發力,工業領域物流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上半年工業品物流總額同比增長5.8%,其中一、二季度分別增長5.9%、5.8%。上半年工業品物流總額對社會物流總額增長的貢獻率爲85%,物流需求的核心支柱地位持續鞏固,爲工業經濟穩定和產業鏈供應鏈暢通提供了堅實保障,凸顯基本盤“壓艙石”作用。
二是國際物流需求多元化格局持續推進。隨着高水平對外開放、外貿多元化持續推進,疊加內需政策持續發力,二季度進口物流降幅有所收窄。上半年進口貨物物流總額同比下降3.0%,二季度同比下降1.0%,降幅均比一季度有所收窄(分別收窄2.1和4.1個百分點)。特別是6月以來,進口貨物物流總額增速由負轉正,同比增長2.1%。從國別看,上半年我國自東盟和日韓進口額同比增速均實現回正,分別增長2.3%,1.1%和1.4%,自歐盟進口降幅較1-5月收窄2.4個百分點。從品類看,多數貨類有所改善,結構升級態勢延續,進口產品由大宗商品向高附加值品類延伸。大宗商品原油和鐵礦砂及其精礦進口物流實物量有所恢復,上半年原油增速比1-5月份小幅回升1.1個百分點,礦砂及其精礦降幅收窄2.2個百分點。集成電路進口回升明顯,同比增長8.9%,增速比1-5月份提高0.5個百分點。多元化國際物流需求格局進一步鞏固,爲穩規模優結構提供了有力支撐。
三是單位與居民物流需求紮實有力。上半年,消費市場在一系列擴內需、促消費政策帶動下趨於活躍,單位與居民相關物流發展態勢向好。上半年單位與居民物品物流總額同比增長6.1%,二季度同比增長6.4%,增速比一季度分別提高0.3和0.6個百分點。從細分領域看,消費相關物流規模質量同步提升。各領域企業積極拓展線上渠道,推動網上實物商品物流需求快速增長。上半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6.0%,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3個百分點。6月份中國電商物流指數爲111.8點,比上月回升0.2點,實現連續4個月回升的同時,刷新年內新高。城鄉物流雙向更趨暢通,縣鄉市場消費活力持續增強,電商物流農村業務量回升明顯。6月份電商物流農村業務量指數升至130.4高點,比上月回升0.8點。
四是新質創新物流需求增勢向好。隨着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新興產業物流需求展現出強勁增長動能。新興產業物流需求來看,上半年裝備製造業物流需求同比增長10.9%,高技術製造業物流需求增長9.7%,成爲拉動物流需求的重要增長點。數字經濟聯動產業物流需求來看,3D打印設備、工業機器人產品生產相關的物流實物量同比增長均超過20%。綠色產業物流需求來看,再生資源物流與綠色產業物流協同發展,以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爲代表的“新三樣”相關產業繼續保持較高增長速度。上半年再生資源物流總額同比增長17%,增速比一季度加快1.2個百分點。同時在汽車、家用電器等領域逐步形成聯動態勢,在汽車報廢置換更新補貼政策等帶動下,汽車相關物流需求量增長10.8%;在消費品以舊換新及購新補貼政策支持下,平板電腦、5G智能手機、家用洗衣機等產品物流實物量實現較快增長,增速均超過10%。
二、物流供給規模平穩增長,領域協同提質增效支撐經濟升級
上半年,在產業提質升級的強勁驅動下,物流行業供給端積極變革,多數細分領域運行態勢良好,物流供給規模與結構同步升級。從市場規模看,上半年物流業總收入6.9萬億元,同比增長5.0%,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1個百分點。從物流供給規模看,社會總需求擴張釋放物流市場潛力,物流供給升級支撐經濟增長。從行業景氣看,上半年中國物流業景氣指數(LPI)平均值爲50.5%,比一季度回升0.3個百分點。業務總量指數、新訂單指數、庫存週轉次數指數、資金週轉率指數、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指數、從業人員指數和業務活動預期指數等關鍵指標均處在擴張區間。物流行業景氣水平整體良好,在產業升級的背景下各領域相互協同,不斷優化供給。
鐵路貨運供給質效多維升級。上半年國家鐵路累計發送貨物19.8億噸,日均裝車18.24萬車,同比分別增長3.0%、4.0%,貨運量實現穩步提升。重點產品保障能力強化,通過“綠色通道”優先保障西煤東運、北煤南運、疆煤外運等關鍵項目,實現高效直達,大秦、浩吉、唐包、瓦日四條主要煤運通道的總運量均保持增長。跨境物流通道效能突破,鐵路物流口岸交接保持增長。上半年,中歐班列穩定開行9310列;中亞班列開行7349列,同比增長24.7%,中老鐵路發送跨境貨物302.9萬噸,同比增長9%,加快推動暢通國際國內雙循環。
航空物流實現規模擴張與結構優化的雙重突破。從規模表現看,上半年貨郵運輸量478.4萬噸,同比增長14.6%,其中國際貨郵運輸量203.7萬噸,同比增幅達23.4%,國際業務增速顯著高於整體水平,充分體現航空物流國際需求的主導作用。運力供給同步跟進支撐規模增長,上半年新增117條國際貨運航線,同比增長58.1%,周均增開233班貨運航班,爲運輸規模擴張提供有力保障。從產業結構看,跨境電商、電子產品、汽車配件、機械設備等高附加值貨物及生鮮農產品構成核心運輸品類,凸顯航空物流在服務高價值貿易領域的獨特優勢,反映出運輸結構的持續優化升級。國際通道、產業升級對航空物流的升級拉動效應日趨顯著。
電商快遞物流供給精準對接消費變革需求。上半年,快遞業務量累計超過950億件,同比增長19.3%。郵政快遞物流業收入超過7200億元,增長9.9%。面對消費者對品質和時效的高要求,企業通過增設集運中心、佈設前置倉、開通高鐵專線等提升網絡能力,實現“小時達”“當日達”服務。針對直播電商等帶來的小批量、多批次訂單特點,企業廣泛應用無人車、AI分揀系統等智能設備,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成功適應碎片化需求,推動行業從粗放式向精細化、智能化服務模式转型。
三、提質增效多維發力,物流效能穩步提升
上半年,社會物流總費用9.2萬億,同比增長5.0%,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3個百分點。上半年,社會物流總費用与GDP的比率爲14.0%,比今年一季度、上年同期回落0.1個和0.2個百分點。
從構成看,運輸費用5.2萬億,同比增長5.3%,與GDP比率同比下降0.1個百分點;保管費用2.9萬億,同比增長5.0%,與GDP比率同比下降0.1個百分點;管理費用1.1萬億,同比增長2.5%,與GDP比率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比率的下降是經濟結構調整升級、物流服務運營效率提升、政策與基礎設施環境優化等多種內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具體來看,
政策與基礎設施建設聯動:物流“筋絡”堵點進一步打通。
上半年,政策環境持續優化,重視現代物流的作用、加快物流高質量發展已成爲全社會共識,各部門、各地政府出臺系列降低物流成本的政策措施和行動方案。物流基礎設施硬件環境持續完善,上半年共發放物流領域基礎設施貸款120億元,同比增長67%。重點着力國家物流樞紐、國家骨幹冷鏈物流基地、中歐班列、集疏運體系、多式聯運示範工程等關鍵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數據顯示,上半年國家物流樞紐網絡進一步完善,新增30個國家物流樞紐納入建設名單,“兩重”項目開工建設紮實推進,更多實物物流加快形成。從運輸方式看,鐵路、水运完成投资分别同比增長5.5%、增長6.6%。在政策與基礎設施共同作用下,運輸基礎設施銜接有所提升,(如港口鐵路专线、標準化集裝箱),多式联运模式业务保持快速增長。如鐵路95306平臺上線102條多式聯運“一單制”產品線路,上半年国家鐵路累计发送铁水联运集装箱货物825.4萬標箱,同比增長18.1%。
物流與產業協同:從成本中心轉向價值引擎。上半年,隨着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雙輪驅動,物流與實體經濟融合持續深化,供應鏈協同水平穩步提升。高技術製造、裝備製造等領域物流需求快速增長,智能化、定製化、小批量多批次特徵更加突出;消費升級帶動電商、冷鏈、跨境等物流業務高位運行,個性化、多元化需求加速釋放。重點調查顯示,1-6月份,規模以上物流企業供應鏈合同訂單量同比增長26.0%,一體化物流業務收入增長16.0%,佔物流企業營業收入比重同比提高0.1個百分點,物流服務在產業鏈中的作用逐步向價值創造轉變,顯著壓縮中間環節與無效搬運,保管環節中的倉儲及裝卸搬運佔比比同期回落0.4個百分點,協同效應成爲提質增效的關鍵抓手。
技術應用與效率提升、數智化驅動物流質效改善。物流領域依託數字技術對全鏈路改造持續推進,供應鏈運行效率有所提升。從運輸環節看,通過貨物位置和運輸狀態跟蹤,優化運輸路線。貨運平均運距有所回落,同比下降1.2%,其中鐵路全路貨車平均週轉時間同比壓縮0.13天,運輸效率提高3.2%,物流技術創新助力運輸效率優化提升。從保管環節看,自動化倉儲設備的使用,提高了貨物存儲和分揀效率。6月末,平均庫存週轉次數指數爲55.7%,貨物出入庫平均作業時間有所縮短;期末庫存指數爲47.7%,較上月回落0.4個百分點,保管環節中的存儲與分揀效率同步提升。
四、物流服務價格波動中分化,微觀主體承壓保持韌性經營
上半年物流服務價格總體保持小幅波動,多種運輸方式間走勢分化。海運市場方面,6月份沿海(散貨)綜合運價指數平均值爲1025.61點,環比下降0.1%,連續兩個小幅回落,但降幅有所收窄。二季度煤炭、金屬礦石、糧食等大宗商品海運需求未明顯改善,疊加南方汛期影響,國內海運市場運輸需求整體偏弱,散貨运输价格总体震荡下行。6月中国出口集装箱綜合運價指數平均值爲1277.46點,環比上漲15.2%。受國際貿易形勢有所緩和帶動,外貿集裝箱市場需求有所改善,歐美航線價格呈現上漲態勢,整體價格實現止跌回升。公路市場方面,6月份中國公路物流運價指數爲105.1點,季度內呈現逐月回升態勢。二季度公路大宗商品需求和價格回暖,加之節假日消費釋放,指數環比總體保持穩定,同比去年繼續小幅增長。快遞速運方面,快遞服務價格呈現“量增價跌”,行業競爭加劇,科技賦能加碼企業持續優化成本控制,平均單票價格同比下降約達7%-8%。物流業景氣指數中物流服務價格指數有所好轉,環比回升0.3个百分點,其中鐵路、道路、水上、航空、郵政快遞業物流服務價格指數分別有不同程度回升。
儘管服務價格指數有所回升,但內卷式競爭導致經營壓力持續上升,物流微觀主體經營保持韌性增長,重點調查數據顯示,1-6月份重點物流企業物流業務收入同比增長5.4%,收入利潤率維持3%左右的穩定水平。分行業看,道路運輸、鐵路運輸等領域企業物流業務收入均保持平穩增長。受網絡購物和季節性生鮮冷鏈商品需求帶動,郵政快遞業和航空運輸業業務收入增長較快。
上半年,我國物流運行穩中有進,供需兩端質效提升。需求端,社會物流總額穩健增長,結構優化顯著,工業品物流穩固基本盤,新質物流創新高,國際物流多元化發展,單位與居民物流活力增強。供給端,物流服務在複雜環境中展現出較強的韌性與適應性,鐵路、航空、電商快遞等細分領域協同提質。政策與基礎設施環境優化、物流體系的結構性升級、物流技術創新等因素爲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提供較強驅動力,爲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提供關鍵支撐。
但也要看到,二季度以來物流運行面臨短期衝擊,部分指標有所波動。特別是微觀層面,物流企業盈利能力和資金週轉仍存在壓力。從盈利情況看,重點企業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維持爲95.7元,較前期水平略有提高,成本剛性上升持續擠壓盈利空間。從資金週轉看,重點企業應收賬款週轉天數爲90天,同比提高0.9天,物流領域資金緊張、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依然存在。爲更好應對行業競爭,物流企業仍需通過科技降本、業務轉型、效率優化等手段,實現經營“增量提質”。
展望下半年,隨着政策持續發力,升級製造、綠色發展、民生消費等領域物流有望延續良好態勢,傳統制造中的落後產能或將持續回落,進口跨境物流承壓局面有望改善。全年社會物流總額增速有望保持5.5%左右。在規模穩定產業提質的背景下,物流高質量發展仍需以政策、技術、模式、營商環境等多輪驅動爲抓手,促進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助力物流從“規模擴張”向“質效升級”加速邁進。
本文編選自“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官網,FOREXBNB編輯:蔣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