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XBNB獲悉,7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王道樹表示,今年以來,我們在全國推廣離境退稅“即買即退”服務措施,退稅辦理效率提升40%以上,有力支持了入境旅遊和消費。今年1-6月,國內離境退稅商店數量成倍增加,已經超過7200家,享受退稅人數同比增長186%,退稅商品銷售額及退稅金額同比分別增長94.6%和93.2%,境外旅客“中國遊”熱度持續提升。

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蔡自力表示,我們還以精準監管促進遵從,堅決依法嚴查偷逃稅,累計曝光60餘起網絡主播、文娛領域從業人員偷逃稅案件,在警示震懾中強化依法納稅觀念。從今年剛結束的個稅彙算看,有超過1億的納稅人依法申請退稅1300多億元,還有700多萬納稅人自行依法申報補稅480餘億元。這一退一補中,體現了我國新個稅制度帶來的法治規範和公平正義。

文字實錄如下 :

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 周建設: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出席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佈會。今天我們繼續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我們邀請到國家稅務總局局長鬍靜林先生,請他爲大家介紹“十四五”時期稅收改革與發展有關情況,並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出席今天發佈會的還有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王道樹先生,副局長蔡自力先生,總經濟師兼新聞發言人榮海樓先生。

現在,請胡靜林先生作介紹。

國家稅務總局局長 胡靜林:

記者朋友們,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謝廣大納稅人繳費人以及社會各界人士長期以來對稅務工作的關心、理解和支持。今天,我和我的同事們將圍繞“十四五”時期稅收改革與發展,與大家一起交流。

“十四五”時期,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稅務部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扛牢主責主業,稅收改革發展取得積極成果。透過這些成果,可以展現“十四五”時期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第一,國家財力基礎進一步壯大。“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平穩增長,稅務部門累計徵收的稅費收入預計將超過155萬億元,佔全口徑財政收入的80%左右。其中,稅收收入(未扣除出口退稅)將超過85萬億元,比“十三五”期間稅收總額還多13萬億元;隨着2020年社會保險費、2022年土地出讓金等徵收職責劃歸稅務部門,稅務部門“十四五”期间累计征收的社会保险费和土地出让金等收入將超過70萬億元,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財力基礎將不斷夯實。

胡靜林:

第二,經濟社會活力進一步增強。“十四五”時期,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減稅降費政策,全國累計新增減稅降費預計達到10.5萬億元,辦理出口退稅預計超過9萬億元,有力促進了經濟社會向好、向新。從稅務登記的數據來看,截止到今年上半年,全國涉稅經營主體突破了1億戶,比2020年淨增加3000萬戶,顯示出我國市場活力足、韌性強。發票數據顯示,“十四五”期間,我國實體經濟穩中提質,製造業銷售收入佔全部銷售收入比重保持在29%左右,高技術產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長13.9%。民營經濟發展穩中有升,今年上半年民營經濟銷售收入佔全部銷售收入的71.7%,比2020年提升了2.8個百分點。區域經濟發展穩中增效,縣域經濟銷售額、省際間貿易銷售額佔全部銷售額的比重,比2020年分別提升了1.5個點和3個百分點。同時,稅制改革和減稅降費爲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力支持,拿與老百姓最密切的個人所得稅爲例,今年剛剛結束的個稅彙算與2020年初次彙算相比,享受專項附加扣除的人數達到了1.19億,增加了55%,減稅金額增長了156.5%,2020年是1160億元,今年增加至近3000億元。

第三,市場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十四五”時期,我國營商環境持續向好,稅收營商環境也不斷改善。稅務部門圍繞讓辦稅繳費更簡化、更便捷、更省心,實施了一系列措施,累計爲納稅人壓減50%的辦稅資料和25%以上的紙質材料報送,97%的稅費事項和99%的納稅申報事項都可以在網上辦和掌上辦。2024年,世界銀行開展的營商環境評估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在納稅指標等方面提升很快,與2019年上次評估相比,我國企業年度納稅時間壓縮了78.2%,位於各國前列。我國稅收營商環境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水平取得了積極進展。

胡靜林:

第四,法治治理體系進一步完善。“十四五”時期,以法治爲保障的稅收治理體系不斷健全、治理能力不斷提升。在城市維護建設稅、契稅、印花稅相繼立法實施後,作爲我國第一大稅種的增值稅法正式頒佈。在此基礎上,適應新經濟新業態發展要求的稅收徵管法制建設也進一步加強。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現行稅收徵管法歷經24年後開始全面修訂;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票管理辦法》付諸實施,有力保障了數字經濟背景下數字電子發票的全面推行;《互聯網平臺企業涉稅信息報送規定》正式出臺,將有效推進平臺經濟健康發展和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同時,我們依託智慧稅務建設,構建了“無風險不打擾、有違法要追究、全過程強智控”的稅務執法新體系,在促進守法、查處違法、規範執法中,努力實現對經營主體干擾的最小化、監管效能的最大化。“十四五”以來,税务部门共依法查處違法纳税人6.21萬戶,挽回各類稅款損失5710億元,持續曝光各類典型涉稅案件超1500起,全社會稅法觀念和維護法治公平的意識明顯增強。

以上是向大家介紹的總體情況。下面,我和我的同事回答媒體朋友的問題,謝謝大家!

周建設:

謝謝胡靜林先生的介紹。現在請大家提問,提問前請通報所在新聞機構。

大衆新聞大衆日報記者:

個人所得稅牽扯到千家萬戶,與人民羣衆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能否詳細介紹一下具體情況?謝謝。

胡靜林:

請我們自力副局長回答這個問題。

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 蔡自力:

謝謝你的提問。“十四五”以來,稅務部門認真落實新個人所得稅法,持續改進徵管和服務,不斷完善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在促進公平分配、民生改善和提升全社會稅法遵從意識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在促進公平分配方面,從2021-2024年度個稅申報數據看,年收入居前10%的羣體,繳納的個稅佔比約九成;綜合所得年收入12萬元以下的個人,彙算後基本無需繳稅。由此反映出“高收入者多繳稅、中低收入者少繳稅或者不繳稅”的個稅調節收入分配效應持續顯現。

中低收入羣體少繳或不繳個稅,主要與我國個稅扣除制度有關。一方面,我國個稅扣除項目從國際上看是相對較多的,既有俗稱“起徵點”的基本減除費用,又有“三險一金”專項扣除,還有子女教育、贍養老人等7項專項附加扣除,以及商業健康險、個人養老金等其他扣除,基本覆蓋了大部分民生支出;另一方面,我國個稅扣除標準也是相對較高的,比如,每年6萬元的“起徵點”基本扣除標準,約佔2024年我國人均GDP的62.7%。從國際上看,發達國家這一比例通常在40%以下。

在促進民生改善方面,“十四五”期間,國家聚焦減輕居民的家庭生育養育和贍養老人的支出負擔,不斷完善個稅專項附加扣除政策,既增加扣除項目“擴圍”,又提高扣除標準“加力”,以新個稅優惠的“溫度”傳遞國家改善民生的“力度”。以今年剛結束的個稅彙算爲例,全國有超過1億人享受專項附加扣除,其中,30-55歲“上有老下有小”的中青年是主要受益人羣,人數佔比超八成,享受減稅金額佔比超九成。

“十四五”期間,國家還出臺或延續了一系列個稅優惠政策,其中,延續實施全年一次性獎金單獨計稅、400元以下彙算補稅豁免等受衆面廣的優惠政策,減免個稅5800億元,居民換購住房退稅政策自2022年10月實施以來,已退還個稅111億元等,有效減輕了這部分人員稅收負擔。

在促進稅法遵從方面,新個稅制度要求納稅人自行按年度辦理彙算,有利於社會公衆在親身辦稅中增強稅法意識。爲便利納稅遵從,稅務部門持續優化升級個稅APP,爲上億納稅人提供申報智能預填服務,納稅人登錄APP簡單確認即可快捷完成補退稅,簡便易行好操作。這一點大家一定都有感受。

我們還以精準監管促進遵從,堅決依法嚴查偷逃稅,累計曝光60餘起網絡主播、文娛領域從業人員偷逃稅案件,在警示震懾中強化依法納稅觀念。從今年剛結束的個稅彙算看,有超過1億的納稅人依法申請退稅1300多億元,還有700多萬納稅人自行依法申報補稅480餘億元。這一退一補中,體現了我國新個稅制度帶來的法治規範和公平正義。謝謝!

中國財經報記者:

稅收數據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晴雨表,能否介紹一下稅收數據反映出“十四五”時期我國高質量發展有哪些亮點?謝謝。

胡靜林:

謝謝您的提問,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十四五”以來,各地區各部門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着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可以說,亮點紛呈。

一是新質生產力加速成長。2021-2024年,高技術產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長13.9%,今年上半年增長14.3%,其中高技術製造業佔全部製造業比重由2020年的15.3%提升到今年上半年的16.9%,創新產業勢頭強勁。同時,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加深,2021-2024年,全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長10.8%。

二是區域發展更爲協調。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動力源地區的銷售收入佔全國的比重超過了50%,今年上半年,三大區域的對外銷售收入分別增長4.2%、6.2%和5.6%,高於總體增速,反映出這些地區對域外的輻射帶動作用增強。縣域經濟銷售收入佔全國比重由2020年的22.8%上升到今年上半年的24.3%,新型城鎮化建設在加快。

三是綠色轉型不斷加快。2021-2024年,包括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水力發電在內的清潔能源發電行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長13.1%,佔全部電力行業銷售收入比重由原來的30.3%上升到33.8%。與此同時,生態保護類相關行業的銷售收入年均增長26%,實現了快速發展。

四是開放水平持續提升。“十四五”時期,我國對外開放力度進一步加大,外商來華投資穩步增長。截至今年6月底,外資涉稅經營主體的戶數比2020年增長了12.7%,外資企業銷售收入實現平穩增長。出口退稅數據顯示,2021-2024年,全國稅務部門辦理的出口退稅年均增長6.6%,按可比口徑,今年上半年增速進一步提升爲7.1%,反映出在錯綜複雜的形勢下我國外貿出口的強勁韌性。

五是共享紅利加快釋放。2021-2024年,國家在養老、托幼、醫療、教育等領域實施的惠民稅收優惠政策,年均減免稅增長11.7%,有力促進了民生改善。消費需求穩定增長,發票數據顯示,2021-2024年,全國商品消費年均增長6.8%,今年上半年增長7.7%。

以上這些數據,從五個維度反映了“十四五”時期我國高質量發展呈現的一些亮點,其他方面的亮點還有很多,今後的亮點一定會更多,更值得期待。謝謝。

香港經濟導報記者:

我們關注到,“十四五”期間稅務部門在跨國稅收協調與合作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能否介紹一下相關情況?主要從哪些方面助力高水平對外開放?謝謝。

胡靜林:

這個問題請道樹副局長回答。

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 王道樹:

感謝您的提問。“十四五”以來,稅務部門主動服務對外開放戰略,深度融入國際稅收治理,助力我國對外開放向更大範圍、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推進。

我們致力於加強多邊稅收合作,積極推動中國稅務的朋友圈越來越廣。自2019年我國首倡發起“一帶一路”稅收徵管合作機制以來,理事會成員已增加至37個國家和地區,觀察員增加至31個。依託合作機制,先後在中國、哈薩克斯坦、阿爾及利亞、格魯吉亞、中國香港舉辦了五屆“一帶一路”稅收徵管合作論壇。吸引了80多個国家、16個国际组织参加,累計形成29項重點成果,今年9月還將在尼泊爾舉辦第六屆論壇。合作機制致力於推動各方共建共享,目前已在全球範圍內建成北京、利雅得等6所“一帶一路”稅務學院,培訓覆蓋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00多名財稅官員,助力各國稅收徵管能力提升。

我們致力於優化跨境稅收服務,積極助力我國企業“走出去”的底氣越來越足。主動融入國家海外綜合服務體系,創新推出“稅路通”跨境稅收服務品牌,不斷豐富完善跨境稅收知識產品體系。截至目前,累計發佈110份國別(地區)投資稅收指南,持續更新發布“走出去”稅收指引,幫助“出海”企業“一站式”瞭解海外稅法環境、提高合規能力。今年年底前,我們還將發佈智利、葡萄牙等5个国家的投資稅收指南。

我們致力於支持入境投資和消費,積極促進國內市場“引進來”的吸引力越來越強。“十四五”期間,外資企業累計有超過6300億元的利潤享受到再投資稅收優惠,最近國家又進一步出臺外商再投資稅收抵免優惠政策。在政策落實中,稅務部門爲超過1000個“引進來”重點外資項目配備了服務人員和團隊,幫助其更好適用中國稅收政策。今年以來,我們在全國推廣離境退稅“即買即退”服務措施,退稅辦理效率提升40%以上,有力支持了入境旅遊和消費。前不久,一位荷蘭遊客在成都的退稅商店選購了一款1.7萬餘元的商品,現場申請退稅後5分鐘就收到了1500多元的退稅款,他又用这個退税款进行了二次消费。今年1-6月,國內離境退稅商店數量成倍增加,已經超過7200家,享受退稅人數同比增長186%,退稅商品銷售額及退稅金額同比分別增長94.6%和93.2%,境外旅客“中國遊”熱度持續提升。

我們致力於維護國家稅收權益,積極推進中國稅務在國際稅收治理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我們通過聯合國、OECD等國際組織平臺廣泛參與國際稅收治理,逐步成爲國際稅收規則制定和全球稅收治理的重要參與方和貢獻者。我們持續加大稅收協定談籤和修訂力度,目前我國稅收協定網絡已經覆蓋114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90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同時,我們還積極利用稅收協定下的相互協商機制解決跨境稅收爭議,“十四五”以來累計爲我國納稅人避免和消除國際重複徵稅近百億元。

謝謝。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剛纔發佈人提到,這些年國家實施的減稅降費政策對穩增長起到了積極作用,經營主體對此非常關心。請問這些優惠政策的具體落實情況如何?謝謝。

蔡自力:

感謝你的提問。“十四五”時期,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科學決策,聚焦支持科技創新和製造業發展等關鍵領域,部署實施了一系列稅費優惠政策,既爲市場主體和居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減稅紅利,也爲經濟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了強勁動力。稅務部門始終堅持落實稅費優惠政策實打實,依託稅收大數據精準開展“政策找人”,在政策直達快享中增強了廣大納稅人繳費人的獲得感。

據統計,2021年至今年上半年,全國累計新增減稅降費9.9萬億元,預計到今年年底將達到10.5萬億元,年均新增減稅降費超2萬億元。從政策導向看,聚焦支持科技創新和先進製造業發展的優惠政策,新增減稅降費3.6萬億元,佔比達到36.7%;從受益主體看,在各類經濟主體中,包括民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在內的民營經濟納稅人,新增減稅降費7.2萬億元,佔比達到72.9%;在各類規模企業中,中小微企业共享受新增減稅降費6.3萬億元,佔比達到64%。

在國家稅費優惠和其他相關政策的有力推動下,“十四五”時期我國高質量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一是製造業發展量穩質升。發票數據顯示,2021—2024年,製造業企業銷售收入佔全部企業的比重保持在29%左右,爲經濟增長提供了重要支撐。特別是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穩步推進,裝備製造業和高技術製造業銷售收入年均分別增長9.6%和10.4%,今年上半年同比分別增長8.9%和11.9%。其中,新能源車、光伏設備、鋰電池“新三樣”銷售收入年均增長37.6%;工業機器人、服務消費機器人製造業銷售收入年均分別增長23.2%和17.2%。二是創新動能增勢較好。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是促進科技創新的重要稅收支持政策。“十四五”期間,我國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不斷優化、力度不斷加大,其中2024年度企業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3.32萬億元、享受戶數61.5萬戶,較2021年度分別增長25.5%和16.7%,爲我國研發投入強度提高到2.68%發揮了關鍵作用。三是民營經濟穩步壯大。發票數據顯示,民營經濟銷售收入佔全國比重由2020年的68.9%提高至今年上半年的71.7%。其中,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民營企業2021—2024年銷售收入,年均分別增長24.1%和50.1%,展現出更強的發展活力和潛力。

下一步,稅務部門將繼續不折不扣落實好稅費優惠政策,加力提效做好政策輔導、便利享受和規範執行等工作,更好服務新質生產力和高質量發展。謝謝!

總檯央視記者:

保障國家稅收收入是稅務部門的主責主業,請問“十四五”時期稅務部門徵收的稅收收入有哪些特點?謝謝。

胡靜林:

謝謝您的提問,我來回答這個問題。總體來看,“十四五”時期我國稅收收入,在規模上是穩步增長,在結構上是不斷優化,呈現出“量增質優”的特點。

從行業結構看,佔比最大的是製造業稅收,近年來均保持在30%左右,反映出以製造業爲代表的實體經濟在稅收上的“壓艙石”作用;增速最快的是信息軟件和技術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其稅收佔比,2024年較2020年提高了1.6個百分點。

從稅種結構看,“十四五”期間直接稅比重超過40%,較“十三五”期間提高了1個百分點,反映出稅收的調節分配功能在增強,我國稅制結構在優化。

從稅收與經濟的協調性來看,經濟決定稅收,但也會有一些因素影響,造成經濟與稅收不完全同步。比如,減稅降費因素,近年來我國減稅降費力度較大,這對經濟增長具有拉動作用,對長期稅收也是有利的,但是會減少當期的稅收收入。再如,價格變動因素,GDP增速是以不變價計算,稅收收入是以現價計算,價格特別是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對稅收收入影響很大。從過去10年看,PPI的增減會帶來稅收收入的同幅度增減。可以說,這兩年的稅收受PPI影響是比較直接的。還如,稅源結構因素,近年來隨着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和科技創新,我國經濟稅源發生了一些結構性趨勢性變化。其中最顯著的就是,對稅收貢獻相對較大的房地產等傳統行業增速下降,帶來相應稅收增速放緩甚至減收;“新三樣”等新興行業發展勢頭好,但是稅收總體規模較小,而且享受的優惠政策比較多,現階段對稅收增長的拉動作用還不夠大。剔除這些因素後,我國稅收收入與GDP增速大體是匹配的。謝謝!

浙江日報潮新聞記者: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對違法者的依法查處就是對守法者最好的保護。稅收部門作爲重要的執法部門,在“十四五”期間是怎麼維護稅收法治公平的?謝謝。

胡靜林:

請道樹副局長回答。

王道樹:

謝謝您的提問。“十四五”時期,稅務部門認真落實稅收法定原則,着力推進稅收立法,健全稅法體系,並且堅持促進守法、查處違法和規範執法一體推進,努力爲經濟高質量發展營造法治公平的稅收環境。

在促進守法方面,我們注重通過精準宣傳輔導,幫助經營主體瞭解國家稅收政策,也通過曝光違法案件,以案示警促進依法經營。全國納稅信用年度評價結果顯示,2024年A級納稅人超過375萬戶,比2020年增加近100萬戶。對這些A級納稅人,我們聯合29個部門予以激勵支持。比如,聯合金融監管部門及商業銀行,通過“銀稅互動”助力小微企業發展,“十四五”期間累計爲3621萬戶次诚信纳税人发放信用贷款11.3萬億元。我們還積極引導納稅人主動糾正失信行爲,“十四五”期間,累計有3362戶重大稅收違法失信主體在自我改正後實現信用修復,11.5萬戶“黑名單”企業達到合規條件後從名單中移出。

在查處違法方面,近年來我們積極會同公安、人民銀行、法院等八部門健全一體化打擊涉稅違法犯罪的工作機制,強化對違法行爲的精準查處。特別是緊盯團伙犯罪,對職業化、網絡化、跨區域涉稅違法加力狠打,2024年以來查處779個職業化犯罪團伙,對9734名犯罪嫌疑人採取強制措施,838人受到震懾主動投案自首。我們緊盯重點人員,依法查處了一批包括網絡主播、明星藝人在內的高收入人員偷逃稅案件。其中,2021年以來,查處網絡主播偷逃稅案件達360餘起,查補稅款30多億元。我們緊盯騙享優惠,持續加大工作力度,“十四五”期間,累計查處騙取和違規享受稅費優惠案件2.18萬起,查補稅款269億元,堅決不讓稅費優惠政策的“紅包”落入不法分子的“腰包”。

在規範執法方面,我們持續健全動態“信用+風險”的監管體系,着力推進精確執法、精準監管,努力把大部分中低涉税風險化解在申报前或申报中,減少對企業不必要的打擾。今年上半年,实施涉税風險事后应对的户次下降了20.6%,但通过風險管理入库的税款增长了12.7%,反映出執法的精準性有效提升。今年國辦印發《關於嚴格規範涉企行政檢查的意見》之後,我們結合實際細化了29項規範涉企稅務執法的具體任務,着力推進涉企稅務檢查減頻控量、提質增效。

下一步,我們將堅持“法治公平就是最優的營商環境、最好的稅收支持”這一理念,一以貫之秉公執法,積極促進企業在合規經營中發展壯大。

謝謝。

大象新聞記者:

近年來,稅務部門在改進和優化辦稅繳費服務方面做了許多工作,能否介紹一下“十四五”時期老百姓辦稅繳費方面的新變化?謝謝。

胡靜林:

請海樓總經濟師回答。

國家稅務總局總經濟師兼新聞發言人 榮海樓:

感謝您的提問。辦稅繳費便利度跟老百姓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也是反映我國營商環境的重要指標。“十四五”期間,稅務部門連年開展“便民辦稅春風行動”,着力提供更加省心省力省時的辦稅繳費體驗。和以往相比,主要有三個方面的明顯變化:

首先是辦稅“跑馬路”少了,“走網路”多了,辦稅服務廳裏排長隊基本成爲了歷史。以北京涉稅業務量最大的朝陽區辦稅服務廳爲例,其服務轄區近40萬戶企業和400萬自然人納稅人,辦稅大廳過去常年是熙熙攘攘。隨着統一規範的新電子稅務局在全國上線,現在“雲端”的辦稅大廳熱鬧起來了,實體的辦稅大廳變得清靜了。前些天,我們去調研的時候,碰到一個企業的會計,這家企業要從外省遷到北京朝陽,以往需要往返1000多公里提交資料現場辦理,如今在網上就可以辦。相信以後這樣便利化的辦稅場景會越來越多。

第二個變化就是發票“紙質票”少了,“電子票”多了,納稅人耗用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去領票開票寄票基本成爲了歷史。在“紙質票”的條件下,納稅人需要經常去辦稅大廳申領發票,領回以後要精心保管好,生怕“票丟了”;開票的時候要精細安排好,生怕“票少了”不夠用;開票以後還要一張一張打印好,交給受票人,有時候還要郵寄過去;票用完以後還得清點好,再到辦稅大廳驗舊換新,可以講牽扯了納稅人不少的精力和成本。“十四五”期間,我們推行了全環節、全要素的數字化電子發票,納稅人可線上領票、開票,票開好以後實時就能電子送達受票人。現在大家去餐廳喫飯、酒店住宿,僅需要在前臺掃一下二維碼,發票很快就會發到手機上來。隨着電子發票的普及,每年約減少印製300億張紙質發票,節約企業發票開具、郵寄等用票成本1000億元以上。在這裏,我們也倡議大家在消費之後主動索要發票,這不僅有利於電子發票更好地推行,也是對自身合法權益的維護,還是爲國家稅收做貢獻。

第三個變化是報表“手工填”少了,“自動填”多了,企業抱着厚厚的資料去稅務機關現場申報辦稅基本成爲了歷史。過去,納稅人在辦理日常申報的時候,需要從一堆堆的發票報表中去找數據來填納稅申報表,費時費力並且容易出錯。現在,我們的智能申報系統可以爲很多納稅人預先填好數據,納稅人確認後一鍵提交,就可以一次完成多個稅種的申報和繳稅,申報的時間也提速到按分鐘辦理。

以上的這些變化,不僅體現了稅收營商環境的改善,實際上也是國家治理能力提升的縮影。下一步,稅務部門將持續推出更多務實便利管用的服務措施,不斷增強納稅人的滿意度和獲得感。謝謝。

紅星新聞記者:

“十四五”規劃明確要求加快構建國內統一大市場,今年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強調,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請問,稅務部門在推進統一大市場建設方面採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進展?謝謝。

胡靜林:

謝謝您的提問,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十四五”期間,黨中央、國務院對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作出全面部署,着力推動資源要素的有序流動、高效配置。稅務部門堅持立足自身職責主動作爲,堅決抵制以損害稅收公平爲代價破壞市場秩序的行爲,積極助力統一大市場建設。

我們要求各級稅務機關上下步調一致,助力統一大市場建設,稅務部門實行以稅務總局爲主的管理體制,在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上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在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中更有基礎和條件,必須做到上下同心、步調一致。我們注重發揮這一特點和優勢,自2024年初以來,紮實開展違規招商引資涉稅問題專項治理,明令各級稅務機關對地方違規招商引資要堅決抵制,不得參與配合,對企業正常遷移不得設置障礙,並緊盯相關稅費的申報異常、收入異常和減免異常等問題,依託稅收大數據建立監測指標體系,按月開展常態化監控分析,對先後發現的3000多條疑點線索及時組織排查,對覈實後確有問題的及時推動查處和糾正,重大問題及時向相關部門推送,協同糾治違規招商引資亂象,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

我們要求稅務機關規範執法服務,助力統一大市場建設。爲避免各地對稅費政策理解不一帶來的執法差異,近年來我們發佈了系列稅費政策執行口徑。與此同時,先後在華東、東北等六大區域,統一了稅務行政處罰的裁量基準,實現區域內執法標準統一。我們還將徵管程序和服務標準嵌入信息系統,爲稅務執法裝上“公平秤”和“標準尺”,着力防止人爲因素造成的執法差異。

我們要求各級稅務機關推進法治公平,助力統一大市場建設。法治公平是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基石,我們一方面注重爲各類經營主體營造公平競爭的稅收環境,另一方面注重推進稅收政策和法治制度的完善,助力夯實法治基礎。比如,我們會同有關部門將個人轉讓上市公司限售股的納稅地點,從證券賬戶的開戶地調整爲上市公司所在地,從而防止上市公司股東通過轉移證券賬戶變換納稅地點,以享受地方爲“爭奪”稅源而違規實施的獎補問題。又如,對實行區域性稅收優惠政策的地區,明確實質性運營標準,凡享受優惠的企業和個人,必須符合這些標準,以防範騙享優惠帶來的區域間不公平競爭。我們還統籌線上和線下“兩個市場”,積極推動《互聯網平臺企業涉稅信息報送規定》於今年6月以行政法規形式頒佈實施,既促進平臺經營者依法納稅、合規經營,又引導平臺與平臺之間、商戶與商戶之間、線上與線下之間更公平競爭,爲線上平臺經濟與線下實體經濟“兩個市場”更好發展提供積極支持。

謝謝。

周建設:

請繼續提問,還有兩位記者。

總檯央廣網記者: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綠色稅制也發揮了重要作用,能否介紹一下相關情況?謝謝。

王道樹:

謝謝您的提問。這些年來,我們都切身感受到天更藍了,水更清了,山更綠了。這凝聚了方方面面的不懈努力,其中,稅收也發揮着積極作用。

“十四五”期間,我國綠色稅制建設不斷完善。目前已構建起以環境保護稅、資源稅、耕地佔用稅、車船稅等專門稅種“多稅共治”,以增值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車輛購置稅等專項政策“多策共促”,涵蓋生產、消費、排放、處理等多個環節的綠色稅制體系。2021年至今年6月,環境保護稅、資源稅等专门的绿色税种实现税收收入2.5萬億元;推動綠色發展的稅費優惠政策減稅降費1.5萬億元。通過這“有增有減”的調節,綠色稅制的政策不斷優化,優惠更加精準,管理持續創新。從節水、減排、利廢等方面爲美麗中國建設提供了積極的支持。

從促進“節水”來看,作爲“十四五”時期綠色稅制改革的重要舉措,水資源費改稅試點繼2017年12月起在10個地區開展之後,於去年12月1日向全國推開。今年上半年取得“三增兩降”的積極成效,新試點地區稅收收入比原水資源費增長8%,納稅人戶數比原繳費人戶數增長19.6%,新增申領取水許可證0.46萬戶,地下水、特種行業取用水量較去年季度平均分別下降20.6%和57.7%,促進了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從促進“減排”來看,“十四五”時期,這方面的減稅降費近1萬億元,有效發揮了對企業的激勵引導作用,推進形成了“國家減稅—企业減排”的良性循環。比如,享受環保稅優惠政策的城鄉污水和生活垃圾集中處理廠從2021年的5589戶增加到2024年底的6218戶,增幅達11.3%,同期累計享受環保稅免稅389億元。在系列促減排政策的作用下,國家重點調控的大氣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環保稅收入,2024年比2020年分別下降4.8%、11.7%,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減排降污的效果。

從促進“利廢”來看,一方面,稅費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十四五”時期累計減稅降費約5000億元。其中,全國資源綜合利用行業享受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優惠達3396億元,爲循環經濟發展提供了積極支持。另一方面,稅收管理創新不斷加強,特別是2024年4月起,實施資源回收企業“反向開票”措施,截至2025年6月底,全國有1.33萬戶資源回收企業向167万名自然人反向開票,開票金額5152億元,開票份數511萬份,既有力支持了“兩新”政策落地落實,又有力促進了行業的規範健康發展。

下一步,稅務部門將按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關於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的部署,認真落實並積極完善綠色稅制體系,進一步推動稅制更優、落實更好、生態更美,爲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的稅收環境。謝謝。

周建設:

最後一個問題。

海報新聞記者:

隨着電子發票服務平臺在全國上線,全面數字化的電子發票試點工作持續深化,我們愈發感受到智慧稅務建設帶來的便利,能否介紹一下這方面的相關情況?謝謝。

榮海樓:

感謝您的提問,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建設智慧稅務是中辦、國辦《關於進一步深化稅收徵管改革的意見》中明確的重點任務,並且納入了國家“十四五”規劃。近年來,稅務部門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部署,順應數字化發展大勢,以納稅人繳費人爲中心,以發票電子化改革爲突破口,以稅收大數據爲驅動力,全面推進稅費徵管的數字化升級和智能化改造,在便利稅費業務辦理、規範稅務行政管理、服務經濟社會治理等方面都發揮了積極作用。

建設智慧稅務旨在便利辦稅繳費,實現各項稅費業務的高效能辦理。爲更好適應越來越龐大的辦稅繳費羣體和越來越多樣化的辦稅繳費需求,我們注重圍繞從線下辦到線上辦、從人工辦到自動辦、從分散辦到集成辦的轉型升級,不斷推進辦稅繳費服務項精細化、智能化、個性化轉變。特別是上線運行了全國統一規範的新電子稅務局,緊扣“高效辦成一件事”,集成推出“智能開業”“自動算稅”“問辦協同”等業務辦理場景,90%的高頻辦稅繳費業務可以在3分鐘內辦結,70%的納稅人僅需一鍵確認或者補正少量的信息就可以完成納稅申報。

建設智慧稅務還重在規範權力行使,推進稅務行政執法的高效能管理。規範稅務人也是爲了更好服務納稅人和繳費人。我們注重技術變革推進業務變革,最大限度減少人爲因素對執法的干預。特別是以“數據+規則”爲驅動,打造智慧監督體系,在各個業務系統中嵌入了監控預警的指標,對稅務人員的執法風險進行事前提醒、事中阻斷,事後按週期自動掃描,及時查錯糾錯,在規範用權、有效治權中一體防控稅收流失風險、執法風險、廉政風險。

建設智慧稅務最終的目的還是爲了服務發展大局,助力國家經濟社會的高效能治理。以數電發票爲例,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已使用數電發票的納稅人超過6100萬戶,開票金額佔全部發票金額的比重超過90%。通過對發票這一重要商事憑證的全面數字化重構,不僅讓納稅人用票更便利,而且提高了開票-結算-回款的財務週轉效率,有利於降低經濟活動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隨着數電發票的推廣應用,稅收大數據歸集性快、涵蓋面全、顆粒度細的特點進一步增強,以此爲驅動力推進的智慧稅務建設,將致力打造一個拓展性更強的公共服務一體化應用平臺,讓智慧稅務在服務國家治理現代化中貢獻更多的稅務智慧。謝謝。

周建設:

今天的發佈會就到這裏,謝謝各位發佈人,謝謝各位記者朋友,大家再見。

本文編選自中國網,FOREXBNB編輯:陳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