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巨頭積極佈局區塊鏈技術,代幣化資產規模預計2033年超18萬億美元

根據最新統計數據,2020年至2024年間,全球傳統金融巨頭如摩根大通、高盛等完成了345起與區塊鏈技術相關的投資,其中G-SIB(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在代幣化、加密貨幣金融產品託管以及區塊鏈支付領域主導了逾100起重大交易。

據Ripple與CB Insights以及英國區塊鏈技術中心聯合發佈的加密貨幣研究報告,花旗集團、摩根大通、高盛以及日本的SBI集團成爲支持區塊鏈初創企業的傳統金融板塊最活躍勢力。預計到2033年,代幣化的現實資產規模(以RWA爲核心)將超過18萬億美元,自2025年以來的複合年增長率(CAGR)有望達到53%。

金融機構 重大交易數量
花旗集團 18
高盛 18
摩根大通 15
三菱日聯 15

在這些投資中,價值一億美元及以上的“鉅額區塊鏈融資”尤其引人注目。四年間,這些傳統銀行巨頭參與了33輪此類融資,主要投向加密貨幣交易基礎設施、代幣化金融、託管和支付解決方案方面的區塊鏈初創公司。

G-SIB區塊鏈技術相關融資交易

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G-SIB)共完成106筆交易,其中14筆爲單筆超過1億美元的鉅額區塊鏈融資交易。美國與日本金融機構在交易量上遙遙領先,新加坡、法國、英國的金融巨頭們也表現活躍。2020至2024年間,全球區塊鏈初創企業共完成1萬餘筆融資交易,融資規模超過1000億美元。

Ripple對1800多位全球金融領袖的調研顯示,90%的受訪者認爲區塊鏈和數字化、代币化资产将在三年内對区块链与加密货币行业产生“顯著或巨大的”影響。這一勢頭得到了監管機構的積極支持,如美國的GENIUS Act和歐盟的MiCA,爲數字資產運營提供了更清晰的監管與金融支持框架。

穩定幣與代幣化趨勢

花旗報告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穩定幣月度交易量已達6500-7000億美元,越來越多傳統商業銀行計劃發行自有的穩定幣,以提供避免波動風險的可編程貨幣。穩定幣通過錨定美元、歐元、黃金等核心儲備資產來維持穩定價值比例,隨着穩定幣監管框架的關鍵立法在美國國會加速推進完成,這類維繫價格穩定的加密貨幣開始步入全球金融市場的主流資產領域。

展望未來,代幣化被視爲決定性趨勢。波士頓諮詢公司與Ripple發佈的研究顯示,預計2033年實現代幣化的現實資產規模或將超過18萬億美元,這也意味着自2025年以來的複合年增長率有望達到53%。代幣化(tokenization)以RWA(Real-World Assets,現實資產上鍊)爲核心,包括國債、貸款、基金份額、房地產、應收賬款、碳信用等可衡量價值的傳統金融/實體資產上鍊條,指任何原本存在於傳統金融體系或實體經濟中的可計量價值,被映射爲鏈上可編程、可轉讓的數字代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