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XBNB獲悉,9月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張雲明提到,做優賦能應用,研究出臺“人工智能+製造”專項行動實施方案,部署重點行業、重點環節、重點領域智能化轉型任務。制定“人工智能+製造”轉型路線圖,发布实施製造业企业人工智能应用指南。培育一批賦能應用服務商,打造模型調優、數據治理、安全保障等“一站式工具箱”。常態化開展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深度行”活動,促進供需精準對接。
張雲明提到,下一步,將紮實推進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進一步鞏固基礎網絡全球引領優勢,推進重點城市、熱點地區5G-A網絡覆蓋,引導萬兆光網從技術試點走向部署應用;進一步提高算力設施綜合供給水平,引導算力設施佈局優化,強化算力和網絡協同發展,打造算力生態圈;進一步加快融合基礎設施建設升級,打造新型工業網絡,推進蜂窩車聯網部署,加快構建現代化信息基礎設施體系。
張雲明還提到,做強產業供給,加快高端算力芯片、工業多模態算法、軟硬件適配等技術攻關,加快打造高質量數據集,築牢產業底座。推進智能體開發部署,發展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等人工智能終端產品。
文字實錄如下:
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局局長、新聞發言人 壽小麗: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出席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佈會。今天我們繼續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我們非常高興邀請到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李樂成先生,請他爲大家介紹“十四五”時期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有關情況,並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出席今天新聞發佈會的還有,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先生,副部長張雲明先生。
下面,我們首先請李樂成先生作介紹。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 李樂成:
女士們、先生們,新聞界的朋友們,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工業和信息化事業的關心和支持。
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和核心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實現新型工業化是關鍵任務”。“十四五”以來,工業和信息化系統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與各地區、各部門一道,勠力同心、衆志成城,頂住外部壓力、經受風雨洗禮,推進新型工業化持續走深走實,取得了新的歷史性成就,爲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生活水平提供了堅實支撐。總體來講,主要體現在6個“更加”。
工業經濟穩中有進,“壓艙石”作用更加凸顯。製造業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繫,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5年來,我們的“國本”是不是更強了,“家底”是不是更厚了,各方面都很關注。2020—2024年,我國全部工業增加值從31.3萬億元增長到了40.5萬億元,製造業增加值從26.6萬億元增長到了33.6萬億元,整個“十四五”期間製造業增加值增量預計達到8萬億元,對全球製造業增長貢獻率超過30%。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比重已接近30%,總體規模連續15年保持全球第一;製造業門類體系完整優勢更加明顯,在全世界504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大多數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第一。
大國重器頂天立地,創新動能更加澎湃。創新是第一動力。5年來,我國創新投入穩步提升,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研發經費佔營業收入比重超過1.6%,570多家工業企業入圍全球研發投入2500強。產業科技創新重點領域進入到“跟跑”加快、“並跑”增多、“領跑”湧現的新階段。“嫦娥”落月、“天和”駐空、“北斗”組網,C919大飛機實現商飛,“愛達·魔都號”大型郵輪建成運營,CR450動車組成功下線,體外膜肺氧合機(ECMO)填補了國內空白,澤布替尼等腫瘤治療新藥成爲全球公認的“明星產品”,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領域取得了一批在世界上“數得着”“叫得響”的創新成果。
先進製造加速壯大,產業結構更加優化。產業升級步伐加快,2020—2024年,我國裝備製造業和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年均增長7.9%和8.7%,佔規上工業比重分別提升到34.6%和16.3%。新能源汽車去年產量突破1300萬輛,產銷量連續10年保持全球第一;造船業國際市場份額持續全球領先。產業含“綠”量也在持續提升,国家级綠色工厂达到了6430家,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不斷降低。
實數融合擴圍增效,數智化應用更加普及。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加速融合,是我們“十四五”高質量發展的鮮明特色。5年來,我國建成了全球最大、覆蓋最廣的網絡基礎設施,5G基站達到459.8萬個,5G應用在礦山、港口、工廠等遍地開花,重點工業互聯網平臺設備連接數超過了1億臺(套)。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從標杆引領向規模推廣轉變。智能製造成效明顯,我們建成了3.5萬多家基礎級、230多家卓越級智能工廠。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加速應用推廣,人形機器人從“舞臺上動起來”“賽場上跑起來”向“家庭裏用起來”“工廠裏幹起來”進化。
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持續增強,產業基礎更加牢固。我們全力實施製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和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全鏈條推進技術創新、成果應用、生態構建,一大批關鍵核心技術和戰略急需基礎產品實現工程化產業化突破,集成電路、工業母機、醫療裝備、船舶等重點產業鏈取得了一批標誌性成果,同步形成百餘項標準和千餘項發明專利,產業基礎薄弱問題逐步緩解,重點產業鏈自主可控水平穩步提升。深化多邊合作,凝聚國際共識,同多國共同發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與穩定國際合作倡議》,有力維護了產業鏈供應鏈公共產品屬性,推動加快構建更具平等性、包容性、建設性的產業鏈供應鏈夥伴關係。
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專精特新“金字招牌”更加閃亮。大企業競爭力明顯提升,截至今年7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較2020年末增加了13.8萬家。去年,有64家製造業企業入選世界500強。全國登記在冊中小企業超過6000萬戶,全國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50.4萬家,累计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超过14萬家,“小巨人”企業1.46萬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業达到1557家,中小企業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持续增強。
我在這裏先簡要向各位朋友介紹這些。接下來,我和我的同事很高興回答各位記者朋友的提問。謝謝大家。
壽小麗:
謝謝樂成部長的介紹。下面我們進入提問環節,提問前請通報一下所在的新聞機構。
新華社新華財經記者:
發展現代化產業體系是“十四五”規劃綱要部署的一項重大任務,請問工信部開展了哪些工作,進展成效如何?謝謝。
李樂成:
謝謝您的提問。現代化的工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最重要的基礎和核心。“十四五”以來,工業和信息化部堅定不移築牢製造業,加強政策引導和要素保障,統籌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未來產業前瞻佈局,建設以先進製造業爲骨幹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取得了明顯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傳統產業加快“煥新”。傳統產業是我國製造業的主體,增加值、用工人數等主要指標都佔了全部製造業的80%左右。這些產業大多數是基礎產業和民生產業,既是我們的競爭優勢之所在,也是經濟增長和羣衆收入就業的基本依託,還是培育發展壯大新質生產力的沃土。我們堅持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讓“老樹發新芽”“老厂煥新颜”。“十四五”以來,支持的46個城市開展新型技術改造城市試點,累計建成了230多家卓越級智能工廠和1260家5G工廠,工業機器人新增裝機量佔到全球的比重超過了50%。鋼鐵、水泥熟料等單位產品的綜合能耗總體上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綠色電解鋁年產量超過1000萬噸。傳統制造的品牌美譽度大幅度提高,優質產品暢銷全球,去年,我們有18家傳統製造業企業入選了世界品牌的500強,國貨國潮品牌加速崛起。
新興產業加速“領跑”。我們聚焦發展迅速、技術先進、市場廣闊、帶動性強的新興產業重點領域,加強政策引導和支持,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新能源汽車、光伏、鋰電池、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等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培育壯大,柔性定製、共享製造、智慧物流、智能安防等大量的新業態新模式加快湧現。去年,我国新能源汽車产销量相当于2020年全年的9.5倍,光伏和風電裝備的產量也位居世界前列。同時,我們高能級的產業載體不斷壯大,累計培育形成了60多個新興產業領域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羣,創建了23家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未來產業加力“生根”。我們系統謀劃未來製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健康等六大重點方向,累計部署了“揭榜掛帥”攻關任務100多項,指導地方因地制宜建設了63家省級未來產業先導區。超導量子計算機、光量子計算機實現了量子優越性驗證,激光製造技術整體水平進入到國際第一梯隊,人形機器人具備從關鍵芯片、部組件到整機的全產業鏈製造能力,腦機接口應用從醫療領域向教育、工業等領域拓展,生物製造技術在醫藥健康、日化美妝、綠色能源等行業廣泛應用。
下一步,我們將加快構建以先進製造業爲骨幹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深入推進工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實施打造新動能行動,堅持高水平開放,推動產業升級向“新”佈局、穩健發展。
謝謝您!
北京青年報記者:
我們注意到,“十四五”期間,我國新湧現出了一批以重大技術裝備爲代表的國之重器,它們爲超級工程的實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撐。想問這些我國重大技術裝備的發展情況如何,能不能介紹一下?接下來,我們要如何努力打造更多的大國重器?謝謝。
李樂成:
謝謝你的提問,這個問題請辛國斌同志來回答。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 辛國斌: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大家剛剛看完“9·3”閱兵,相信大家會感到十分震撼、無比自豪。重大技術裝備被譽爲國之重器,是科技進步的重要體現,也是產業升級的重要支撐。“十四五”期間,我們堅持自主創新、融合發展,實現了一批標誌性成果的重大突破,培育帶動了關鍵配套企業迅速成長,裝備產業鏈的韌性和競爭力不斷優化,基礎創新和先進製造能力持續增強,有力推動了強國建設、增進了民生福祉。
在推動強國建設方面,上天入地、鑽山探海,“大國重器”多空間維度實現了突破。C919大飛機翱翔藍天,累計交付22架,安全運送旅客超過300萬人次;大型水陸兩棲滅火飛機AG600已經取得了中國民航局的型號合格證和生產許可證,預計年底前將有3架飛機交付使用;長征七號運載天舟九號僅用了3個小時就完成了太空的物資閃送;“深地塔科1井”在地下10910米的深度勝利完成了鑽探,“滄淵號”超大直徑盾構機在各重大建設工程中不斷刷新工程掘進紀錄,讓天塹變通途。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自商業首航以來至今已經運營了140餘個航次,接待中外旅客超過53萬人次;大洋鑽探船“夢想號”已經正式入列,最大鑽探深度達到1.1萬米,助力我們的科學家探索深海奧祕。
在增進民生福祉方面,從人間煙火到生命守護,“大國重器”穩穩支撐美好生活。新型農機裝備築牢當代糧食安全屏障。智能高效稻麥聯合收割機1分鐘就能收割600公斤作物,大幅度提高了夏收秋收的效率。電力裝備充分保障能源的安全供應。單臺大型風電機組每轉一圈,就夠一個三口之家一天的用電;“華龍一號”“國和一號”核電機組單臺年發電量超過100億度,可以滿足上千萬居民的用電需求。先進軌道交通普惠大衆便利出行,我們的復興號CR450動車投入使用以後,運營時速可以達到400公里,我們從北京到上海只需兩個半小時。高端醫療裝備爲人民生命健康保駕護航。國產骨科手術機器人、腔鏡手術機器人研製成功,大大提高了手術的精準度,爲患者減輕了創傷痛苦。
“十五五”期間,我們將繼續統籌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持續性、系統性地佈局攻關任務,加快建設供需適配、優質高效的重大技術裝備體系,推動重大技術裝備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國際化發展,力爭取得更多的優異成績。謝謝!
華爾街日報記者:
將AI部署到工廠對中國在全球製造業中的競爭力未來有多重要?政府在鼓勵製造企業採用AI方面發揮着什麼作用?在工廠部署AI技術的需求與確保它不會最終摧毀藍領製造業工作崗位之間,如何取得平衡?謝謝。
李樂成:
這位朋友中文講得很好,這個問題請張雲明同志來回答。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 張雲明:
謝謝你的提問。“十四五”期間,我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和產業規模持續增長,創新成果不斷湧現,發展態勢良好。DeepSeek、通義千問等國產大模型引領全球開源創新生態,AI手機、AI眼鏡等終端產品加速普及,行業專用大模型落地應用,取得初步成效。
我們深知,對於實現新型工業化這一關鍵任務,發展人工智能是必答題而非選擇題。近日,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提出推進工業全要素智能化發展,加快人工智能在設計、中試、生產、服務、運營全環節落地應用。下一步,我們將一手抓技術供給,促進“智能產業化”,一手抓賦能應用,加快“產業智能化”,推動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高水平賦能新型工業化。
一是做強產業供給,加快高端算力芯片、工業多模態算法、軟硬件適配等技術攻關,加快打造高質量數據集,築牢產業底座。推進智能體開發部署,發展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等人工智能終端產品。
二是做優賦能應用,研究出臺“人工智能+製造”專項行動實施方案,部署重點行業、重點環節、重點領域智能化轉型任務。制定“人工智能+製造”轉型路線圖,发布实施製造业企业人工智能应用指南。培育一批賦能應用服務商,打造模型調優、數據治理、安全保障等“一站式工具箱”。常態化開展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深度行”活動,促進供需精準對接。
三是做大產業生態,分級分類推動基礎標準、通用標準、賦能應用標準研製。加快建設高水平人工智能開源社區,打造開放共享的創新生態。用好國家人工智能產業投資基金、國家卓越工程師實踐基地,匯聚資金、人才“活水”。推進大模型安全技術攻關,提升企業人工智能倫理風險防範能力。深化國際合作,高質量建設中國—金磚國家人工智能發展與合作中心等載體。
關於你的最後一個問題,我想說的是,在推進人工智能廣泛應用的過程中,可能會對部分重複性、危險性的崗位產生替代效應,但同時也將提高勞動效率和安全水平,更能催生大量新崗位、新職業,促進就業提質擴容。下一步,我們將與有關部門加強協同,充分挖掘人工智能在創造崗位、提升效率等方面的潛力,加強職業培訓和教育,提升勞動者的技能水平,培養更多適應智能化時代的新型人才。謝謝!
第一財經記者:
近幾年,我國信息通信行業發展成效顯著,5G應用已融入千行百業,算力規模居全球第二。能否介紹一下我國信息通信業的發展成就以及下一階段的重點工作?謝謝。
李樂成:
謝謝你的提問,這個問題請張雲明同志來回答。
張雲明:
謝謝你的提問。“十四五”期間,我們主要從“廣覆蓋、促協同、強賦能”三個方面,加快建設智能化綜合性數字信息基礎設施,進而打通經濟社會發展的信息“大動脈”。
“廣覆蓋”方面,建成全球技術領先、規模最大的信息通信網絡。網絡能力邁入“雙千兆”。支持開展千兆城市建設,全國三分之二的地級市達到千兆城市標準。開展“信號升格”專項行動,完成超過24萬個重點場所移動網絡的深度覆蓋。網絡覆蓋通達“縣、鄉、村”。聯合財政部深入實施電信普遍服務,累計支持全國13萬個行政村光纖網絡和4G/5G基站建設,架起農村地區共享數字紅利“信息橋”“致富橋”。加快“寬帶邊疆”建設,助力興邊富民、穩邊固邊。截至今年7月底,全國累計建成5G基站459.8萬個,千兆端口數達3053.2萬個,實現“縣縣通千兆、鄉鄉通5G、村村通寬帶”。
“促協同”方面,統籌各類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協調發展。深化算網協同,實施算力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我國在用算力設施達1085萬標準機架,智能算力規模達788EFLOPS(每秒百億億次浮點運算)。建設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推進移動物聯網“萬物智聯”發展。
“強賦能”方面,加快信息通信技術深度賦能實體經濟轉型。組織實施5G應用“揚帆”行動計劃,推动工業互聯網规模化應用。生產領域,全國“5G+工業互聯網”建設項目超過2萬個,一批“無人礦山”“黑燈工廠”“智慧港口”等新模式、新業態逐步壯大。消費領域,智能終端、電商直播、沉浸式購物、數字文旅等新型信息消費產品和模式蓬勃發展。公共服務領域,全國中小学实现100%互聯網接入率。5G、千兆光网應用在500多家三甲醫院落地推廣,覆蓋院前急救、住院治療、康復出院等各個流程。
下一步,我們將紮實推進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進一步鞏固基礎網絡全球引領優勢,推進重點城市、熱點地區5G-A網絡覆蓋,引導萬兆光網從技術試點走向部署應用;進一步提高算力設施綜合供給水平,引導算力設施佈局優化,強化算力和網絡協同發展,打造算力生態圈;進一步加快融合基礎設施建設升級,打造新型工業網絡,推進蜂窩車聯網部署,加快構建現代化信息基礎設施體系。謝謝!
大衆新聞大衆日報記者:
中小企業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四五”期間工信部在促進中小企業發展上做了哪些工作?後續還將如何進一步優化中小企業的發展環境?謝謝。
李樂成:
謝謝你對中小企業工作的關注。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小企業發展,強調中小企業聯繫千家萬戶,是推動創新、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十四五”期間,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數量、效益、質量都有顯著提高。截至到去年底,全國登記在冊的中小企業數量超過6000萬家,2021年以來,平均年新增超過400萬戶。去年,全國規模以上中小企業的用工人數超過1.28億,就業的主渠道作用進一步發揮。規模以上工業中小企業的增加值、營業收入、利潤總額的年均增速分別爲6.4%、7.4%、5.4%,均高於大型企業。作爲國務院負責中小企業促進工作的綜合管理部門,工業和信息化部堅持管理和服務並重、發展和幫扶並舉,全力推動政策惠企、環境活企、服務助企。
首先,梯度培育優質企業,專精特新“金字招牌”的成色更足。“十四五”以來,我国新增專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0萬家,累計超過了14萬家;其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總數超過了1.46萬家,這些企業的平均研發投入的強度超過7%,這些數字都高於規上工業企業,平均授權發明專利達到了22項。我們會同有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促進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比如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累计投资項目1981個,投資金額超過690億,累計有超過2000家的專精特新企业在我们A股上市。再比如,我們聯合財政部開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百城試點,支持了超過4.5萬家的试点企业实施数字化的改造。
第二,我們堅持堅決有力地助企紓困,中小企業的急難愁盼問題在加快解決。不斷優化普惠性的支持政策,階段性實施緩繳社會保險費、延期還本付息等政策,減免企業所得稅、增值稅,減半徵收“六稅兩費”,讓萬千中小企業“輕裝上陣”。“十四五”期間,全國普惠小微貸款餘額增長超過19萬億,增幅超過120%,爲企業發展注入了源頭活水。同時,我們修訂了《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開展清理拖欠企業賬款行動,這項工作應該說有明顯的成效,建設完善全國違約拖欠中小企業款項的投訴平臺,維護中小企業的合法權益。
第三,不斷完善服務體系,中小企業的發展環境持續優化。我們建成了覆蓋國家、省、市、縣四級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機構超過1800家,中國中小企業服務網上線運行,打造“一起益企”專項行動等系列服務品牌。建成15箇中外中小企業合作區,助力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
中小企業好,中國經濟纔會好;中小企業活,中國經濟韌性就會更強。“十五五”期間,我們將聚焦政策法規、優企培育、公共服務等,進一步構建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機制,促進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我就回答這些,謝謝!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到世界各地,成爲一張亮麗的國家名片。請問您如何評價過去幾年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謝謝。
李樂成:
謝謝,這個問題請辛國斌同志來回答。
辛國斌:
謝謝您的提問。新能源汽車是全球汽車產業綠色發展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方向,也是我國從汽車大國向汽車強國轉變的必由之路。黨中央作出發展新能源汽車的重大決策以後,國家層面接續制定了兩部產業發展規劃,一個是2012年面向2020年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另一個是2021年面向2035年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關於“十四五”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取得的成效,在這兒我想講三句話。
第一句是“更多見了”。新能源汽車產量從2020年的140萬輛左右躍升到2024年的1300萬輛左右,銷量也實現同期增長,市場規模大概翻了三番多。新能源汽車的銷售佔比從2020年的5.4%提升到40.9%,增長速度非常快。大家都能感覺到,不僅我們身邊的新能源汽車越來越多了,而且在許多國家包括一些汽車強國的大街上,中國品牌的新能源汽車也越來越多,這說明我們中國品牌正在穩步走向世界,爲全球汽車產業電動化轉型注入了強大動力。
第二句是“更好開了”。行業企業加大投入,攻克了一批技術難題,顯著提升了產品的質量性能。比如說,純電動乘用車平均續駛里程接近500公里,動力電池單體成本降低了30%,但壽命卻提高了40%,充電速率也提升了3倍多,具備組合輔助駕駛功能的乘用車新車佔比從2020年的16.2%提升到今年上半年的62.1%。充電樁、換電站等基礎設施更加完善,新能源汽車日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特別是我們年輕消費者的喜歡。
第三句是“貢獻更突出了”。過去五年,我國搶抓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發展的機遇,推動產業整體競爭力顯著提升。202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整車消費超過2萬億元,有力帶動了產業鏈上下游和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形成了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爲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目前產業發展還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比如說高端製程車用大算力芯片還有短板,比如說產業非理性競爭的問題還比較突出等。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完善支持政策,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突破,規範產業競爭秩序,持續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謝謝您!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視記者:
創新是推動新型工業化和實體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在“十四五”期間,我國在產業創新方面採取了哪些措施?接下來,工信部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方面有哪些新的考慮?謝謝。
李樂成:
感謝你的提問。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路徑。近年來,我們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強供給、搭平臺、壯主體、促轉化,大力提升產業科技創新能力,有力帶動了產業躍遷升級。
高質量科技供給取得“新突破”。組織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全面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產出了一批面向前沿、造福於民的重大科技成果。國產大飛機翱翔長空,國產大型郵輪起錨遠航,超大直徑盾構機“穿山遁地”,國產開源區塊鏈賦能重點行業。
高能級創新和服務平臺建設形成“新格局”。“十四五”期間,我們新佈局了16家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總數達到33家,突破近700項關鍵共性技術,打通基礎研究到產業應用的瓶頸。我們累計認定187家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遴選首批241家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培育中試平臺,架起了產品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橋樑。
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實現“新躍升”。創新投入方面,我們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相關政策,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企業研發經費已佔到了全社會研發經費的3/4以上。創新產出方面,工業企業發明專利申請數從“十三五”末的90.7萬件提高到了去年的124.4萬件,在當年發明專利申請總數中的佔比也從60%提升到了65%。
創新成果產業化邁出“新步伐”。我們加快培育全國一體化技術市場,去年的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6.8萬億。出臺人工智能等22個產業標準體系,制定發佈了9263項行業標準,支持國內企業牽頭制定國際標準500多項。強化知識產權強鏈護鏈作用,企業發明專利產業化率達到53.3%,較“十三五”末提高了8.4個百分點。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深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着力夯實融合基礎,完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組織實施機制,通過“揭榜掛帥”“賽馬比拼”等優化配置創新資源,加速補短板、鍛長板、強基礎。抓好融合關鍵,支持更多企業牽頭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組建高能級創新平臺,提高創新的話語權、主導力。暢通融合途徑,構建中試平臺梯度培育體系,健全標準體系,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建設國家統一技術交易服務平臺,推動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爲現實生產力。
我就回答這些,謝謝!
總檯央廣網記者:
綠色製造是工業發展的重要方向,請問工信部在推動工業綠色低碳轉型方面採取了哪些措施?未來對於綠色製造體系建設有哪些規劃?謝謝。
李樂成:
謝謝,這個問題請辛國斌同志來回答。
辛國斌:
謝謝您的提問。大家都知道,今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週年,工業綠色低碳發展是“兩山”理念的生動實踐。“十四五”期間,我們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力推進工業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佔比提高了20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的能耗也在不斷降低,新能源汽車、綠色家電、綠色建材、綠色船舶這些耳熟能詳的綠色產品也在大規模地普及推廣。可以說,工業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宏偉畫卷描畫了亮麗的“四抹綠”:
一是綠色能源應用更加廣泛。目前,我國電解鋁行業每生產4噸鋁,就有1噸是使用綠電生產的。246個國家綠色數據中心使用的電力有一半以上是綠電。氫能在鋼鐵、石化等行業應用也實現了突破,百萬噸級氫冶金、30萬噸級綠色合成氨實現全流程工藝貫通。
二是綠色原料的利用更加充分。2024年,我國廢鋼、廢銅鋁等10種再生資源利用量超過了4億噸,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電池利用量也超過了30萬噸。
三是綠色製造體系更加完善。我們累計培育了國家綠色工廠6430家、綠色工業園區491個。在綠色製造體系的引領帶動下,湧現了一批能效、水效“領跑者”,一些企業技裝水平已經走到了世界前列。
四是綠色產業優勢更加凸顯。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風電、環保裝備等綠色低碳產業發展迅速,市場規模持續保持全球領先,在形成了增長新動能的同時,也爲全球綠色轉型作出了重要貢獻。
今年5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製造業綠色低碳發展行動方案(2025—2027年)》,我們將深入貫徹行動方案部署要求,進一步提升綠色技術實力,在這方面,我們要開展低碳零碳工業的流程再造、共性綠色製造技術攻關,加大先進綠色技術裝備應用。我們還將進一步完善綠色製造體系,實施綠色工廠提質擴面計劃,培育建設一批零碳工廠、零碳工業園區。同時,還將進一步強化產業政策的綠色導向,加強綠色低碳標準的供給和應用,強化綠色金融等政策賦能,進一步擦亮新型工業化的綠色底色。
我就回答這麼多,謝謝!
封面新聞記者:
“十四五”以來,我國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發展不斷加快,請問工信部在這方面開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還有何安排?謝謝。
李樂成:
這個問題請雲明同志來回答。
張雲明:
謝謝你的提問。“十四五”期間,工業和信息化部認真做好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這篇大文章,推動製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邁上新臺階。我們深入實施製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編制印發12個重點行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指南,建設14個重點行業數字化轉型場景,加快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培育“小快輕準”(也就是小型化、快速化、輕量化、精準化)解決方案1萬餘個,降低中小企業轉型門檻。數字技術廣泛滲透製造業全流程,融入生產經營,貫通多元場景,數據產品和服務加速湧現。
我們深入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培育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超340家,重點平臺連接設備超過1億臺(套),服務企業近400萬家次。工業互聯網實現41個工業大類全覆蓋,打通了工業生產的信息大動脈,築牢了製造業高效運行的數字底座,爲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注入強勁動能。
我們紮實推進智能製造工程,建成7000餘家先進級和230餘家卓越級智能工廠,推動工藝、裝備、軟件集成創新。數據顯示,製造業機器人密度達470臺/萬人,遠超全球平均水平。光伏、動力電池、新能源汽車等領域,智能制造裝備和系统解决方案取得群体性突破。製造業全面創新升級,產線切換靈活調整、自主調優;設備故障精準預測、遠程干預;產品功能按需生成、個性定義,標誌着我國製造業邁入全要素協同的智能化新階段。
下一步,我們將接續制定兩化融合“十五五”發展規劃,創新兩化融合方法機制,夯實軟硬件供給基礎,強化工業互聯網支撐底座,完善標準和服務體系,推動融合向更廣範圍、更深程度、更高水平邁進,實現從“物理疊加”到“化學反應”的躍升,爲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提供有力支撐。謝謝!
中國證券報記者:
我們瞭解到,國家高新區作爲產業創新的高地,集聚了一批高水平的創新資源和優質企業。能否系統介紹一下“十四五”期間國家高新區的發展情況?下一步工信部將如何加快國家高新區的高質量發展?謝謝。
李樂成:
謝謝,這個問題請辛國斌同志來回答。
辛國斌:
感謝記者對高新區發展的關注關心。“十四五”以來,國家高新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又“高”又“新”的要求,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方面,高新區走在前、作表率,園區總量從2020年的169家增加到了178家,高質量發展取得了重要進展和積極成效。我覺得,可以用三個字來概括“十四五”期間一些成效,就是穩、高、優。
穩,指的是高新区的综合实力在穩步提升。2024年,178家國家高新區實現園區生產總值19.3萬億元,佔全國GDP的比重達到了14.3%,比“十三五”末提高了1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了71.8萬元/人,比“十三五”末翻了一番。今年上半年,國家高新區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6.9萬億元,同比增長6.5%。
高,指的是創新水平在向高攀升。2024年底,國家高新區聚集了70%的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80%的全國重點實驗室,企業研發經費投入、擁有的發明專利數均佔到全國的50%左右。“十四五”期間,國家高新區內先後誕生了全球首臺超導量子計算機、全球首個通用人工智能系統原型等原創技術和產品。今年上半年,全球首個氮化鎵量子光源芯片在成都高新區正式發佈、全球最快的磁懸浮試驗速度在武漢東湖高新區被成功刷新,實現了多項全球領先。
優,指的是優质企業在持续壮大。2024年國家高新區匯聚了全國33%的高新技術企業、46%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营收超亿元的企業达到了4.3萬家,比“十三五”末增長了29.4%。
下一步,我們將錨定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在促進創新方面,支持國家高新區率先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上闖新路、開新局;在強產業方面,支持國家高新區做大做優做強主導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紮實推進新賽道培育;在優管理方面,支持國家高新區深化管理制度改革,建設國家高新區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加快推動國家高新區創建工作。謝謝!
壽小麗:
最後一題。
澎湃新聞記者:
我們關注的是行業治理工作。我們都知道,行業的發展離不開有效的行業治理,請問工信部在推動行業治理現代化方面有怎樣的安排和考慮?謝謝。
李樂成:
謝謝您的提問,這個問題非常重要。近一段時間,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我們工信部會同相關部門一道,依法依規治理新能源汽車、光伏等重點行業的非理性競爭,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應該說有了初步的成效。抓行業必須抓治理,實現新型工業化、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推進行業治理的現代化。我們講,企業產業的培育可謂千辛萬苦,而非理性競爭毀掉一個企業、毀掉一個產業,可能一夜之間,我們絕不能容忍這種事情發生。下一步,我们将锚定實現新型工業化的目标任务,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標本兼治、系統治理,着力完善制度機制、優化產業生態,不斷提高行業治理的現代化水平。
一要堅持依法治理。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穩定的治理。我們要加強電信、道路機動車等重點領域的立法,抓好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的立法研究儲備;加強不同層級的法規制度立改廢釋,補齊法規的空缺,健全法規體系,實現良法善治。全面推進依法行政,持續開展規範涉企執法專項行動,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新型工業化。
二要強化行業自律。支持行業協會發揮功能作用,進一步完善行業自律規範,健全行業自律機制,積極探索行業自律新模式,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引導企業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堅守主業、做強實業,不斷提高自身的自主創新能力,靠過硬的產品和服務質量贏得市場、贏得未來。
三要落實監管責任。發揮標準引領作用,引導企業加強質量管理,提升產品質量、做到優質優價。產品質量事關人民羣衆身體健康、生活幸福。這方面,我們將主動加強與相關部門的協同配合,寧可跨前一步形成交叉、不可退後一步留下空當。針對個別領域誇大和虛假宣傳、惡意詆譭攻擊等網絡亂象,近期我們將聯合多部門開展專項整治行動,督促企業規範營銷宣傳行爲,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四要提升服務能力。以“高效辦成一件事”爲抓手,提升政務服務效能。加強企業紓困幫扶,推動惠企紓困政策的落地落細落實。加快加力推進清理拖欠企業賬款行動。健全重點工業產品產能監測預警機制,加強政策發佈的解讀,有效引導市場預期。進一步完善與製造業企業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及時協調解決企業反映的困難和問題。
行業治理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的工程。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踐行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樹牢市場化法治化理念,運用改革的思路辦法,構建協同高效、監管有力的行業治理格局,爲推進新型工業化提供有力支撐。
這個問題我就回答到這裏,謝謝!
壽小麗:
謝謝樂成部長,謝謝各位發佈人,謝謝各位記者朋友的參與,今天的發佈會就到這裏,大家再見!
本文編選自中國網,FOREXBNB編輯:陳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