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融市場表現亮眼,全球金融中心地位穩固

根據最新報道,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網誌中提到,全球金融格局正經歷科技驅動的重構,人工智能與區塊鏈技術正在重塑資本流向與金融服務邊界,爲金融市場帶來新機遇。

今年以來,香港金融市場表現突出,新股集資(IPO)總額接近1,500億港元,全球排名第一。恒生指數今年累計上升超過30%,每日平均成交額超過2,500億港元,創下歷史新高。上市公司再融資額爲IPO集資額的近3倍,顯示香港市場的深度與活躍度。

香港與內地資本市場聯動效應顯著

陳茂波指出,新股活躍、資金匯聚以及交投火熱,也利好了A股的表現,香港與內地資本市場出現良好的聯動效應。自去年9月以來,14家H股在港上市後,其在內地相關的A股日均成交額整體漲了28%,A股股價亦平均上升了15%。

這些市場表現印證了香港金融體系在聯通內地與全球資本中的獨特價值。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中,香港與前兩位(紐約及倫敦)的得分差距進一步收窄,繼續位列全球第三、亞太區之首。香港在“金融科技”、“營商環境”、“基礎設施”及“聲譽及綜合”等多個細項排名全球第一。

香港金融市場發展策略

爲鞏固持久動能,香港正以清晰的全局視野推進金融市場各板塊齊頭並進,核心策略是“鞏固優勢”與“多元拓展”雙軌並行。在持續優化股票市場、資產和財富管理、綠色金融等傳統優勢的同時,全力把固定收益、貨幣市場、大宗商品及數字資產等新興板塊,打造成爲強勁的增長支柱,構建一個更具韌性、更爲全面的金融生態系統。

以固定收益和貨幣市場爲例,亞洲區對此需求尤爲殷切,過去十五年區內國際債券發行額的年均增長率達16%,遠超全球約4%的水平。香港已確立其亞洲領先的國際債券發行樞紐地位,經香港安排發行的國際債券總額佔亞洲接近三成。綠色及可持續債券的發行額更佔區內約45%,正取得階段成果。

爲進一步發展這個市場,特區政府統籌下,相關金融監管機構合力擬備了《固定收益及貨幣市場發展路線圖》,圍繞債券及貨幣市場的一級市場發行、二級市場流動性、離岸人民幣業務及新一代金融基建四大方面,提出了十項具體措施,目標是將香港建設成爲全球重要的固定收益及貨幣產品樞紐。

去年,在港發行的人民幣計價“點心債”規模已達1萬億元人民幣,較2021年大幅增加約一倍,發行人背景亦日趨多元,反映了國際市場對資產配置多元化的現實需要,特別是對人民幣計價產品的需求。香港會繼續通過完善互聯互通機制、提升人民幣流動性與產品供應;爭取儘快推出離岸國債期貨等風險管理工具;爭取中央部委支持擴大人民幣的流動性和業務資金安排、推出跨境債券回購業務等,爲國際投資者長期持有人民幣資產提供更完善的市場環境,同時也豐富離岸人民幣的使用場景。

香港正致力提升金融基建體系。金管局旗下的“迅清結算”(CMU OmniClear)將與港交所合作,研究讓投資者在單一平臺集中管理及抵押股票和債券等不同資產,包括“互聯互通”下的資產。中國香港亦正與瑞士、阿聯酋等地市場建立連接,並推動離岸中國國債成爲更多清算機構的合格抵押品。香港證監會亦正研究交由市場建立和營運的債券電子化交易平臺的可行性,並積極推動在香港建立商業回購市場和中央交易對手製度,從根本上提升市場的流動性與效率。

這些舉措的落實,將有助系統地構建更有效的離岸人民幣“收益率曲線”,爲發行人提供更精準的定價基準參考,並更好地滿足全球投資者對人民幣資產的配置需求,將香港的離岸人民幣生態推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