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融市场表现亮眼,全球金融中心地位稳固
根据最新报道,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网志中提到,全球金融格局正经历科技驱动的重构,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技术正在重塑资本流向与金融服务边界,为金融市场带来新机遇。
今年以来,香港金融市场表现突出,新股集资(IPO)总额接近1,500亿港元,全球排名第一。恒生指数今年累计上升超过30%,每日平均成交额超过2,500亿港元,创下历史新高。上市公司再融资额为IPO集资额的近3倍,显示香港市场的深度与活跃度。
香港与内地资本市场联动效应显著
陈茂波指出,新股活跃、资金汇聚以及交投火热,也利好了A股的表现,香港与内地资本市场出现良好的联动效应。自去年9月以来,14家H股在港上市后,其在内地相关的A股日均成交额整体涨了28%,A股股价亦平均上升了15%。
这些市场表现印证了香港金融体系在联通内地与全球资本中的独特价值。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香港与前两位(纽约及伦敦)的得分差距进一步收窄,继续位列全球第三、亚太区之首。香港在“金融科技”、“营商环境”、“基础设施”及“声誉及综合”等多个细项排名全球第一。
香港金融市场发展策略
为巩固持久动能,香港正以清晰的全局视野推进金融市场各板块齐头并进,核心策略是“巩固优势”与“多元拓展”双轨并行。在持续优化股票市场、资产和财富管理、绿色金融等传统优势的同时,全力把固定收益、货币市场、大宗商品及数字资产等新兴板块,打造成为强劲的增长支柱,构建一个更具韧性、更为全面的金融生态系统。
以固定收益和货币市场为例,亚洲区对此需求尤为殷切,过去十五年区内国际债券发行额的年均增长率达16%,远超全球约4%的水平。香港已确立其亚洲领先的国际债券发行枢纽地位,经香港安排发行的国际债券总额占亚洲接近三成。绿色及可持续债券的发行额更占区内约45%,正取得阶段成果。
为进一步发展这个市场,特区政府统筹下,相关金融监管机构合力拟备了《固定收益及货币市场发展路线图》,围绕债券及货币市场的一级市场发行、二级市场流动性、离岸人民币业务及新一代金融基建四大方面,提出了十项具体措施,目标是将香港建设成为全球重要的固定收益及货币产品枢纽。
去年,在港发行的人民币计价“点心债”规模已达1万亿元人民币,较2021年大幅增加约一倍,发行人背景亦日趋多元,反映了国际市场对资产配置多元化的现实需要,特别是对人民币计价产品的需求。香港会继续通过完善互联互通机制、提升人民币流动性与产品供应;争取尽快推出离岸国债期货等风险管理工具;争取中央部委支持扩大人民币的流动性和业务资金安排、推出跨境债券回购业务等,为国际投资者长期持有人民币资产提供更完善的市场环境,同时也丰富离岸人民币的使用场景。
香港正致力提升金融基建体系。金管局旗下的“迅清结算”(CMU OmniClear)将与港交所合作,研究让投资者在单一平台集中管理及抵押股票和债券等不同资产,包括“互联互通”下的资产。中国香港亦正与瑞士、阿联酋等地市场建立连接,并推动离岸中国国债成为更多清算机构的合格抵押品。香港证监会亦正研究交由市场建立和营运的债券电子化交易平台的可行性,并积极推动在香港建立商业回购市场和中央交易对手制度,从根本上提升市场的流动性与效率。
这些举措的落实,将有助系统地构建更有效的离岸人民币“收益率曲线”,为发行人提供更精准的定价基准参考,并更好地满足全球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的配置需求,将香港的离岸人民币生态推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