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警告:美元走強和利率上升可能威脅亞洲經濟增長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一位高級官員近日指出,如果美元意外走強或長期利率從低位大幅回升,亞洲各國在應對美國關稅方面表現出的韌性可能會遭遇嚴峻挑戰。
IMF高級官員強調,美元持續走強或長期限美債收益率回升可能抬升亞洲市場的整體債務成本。10年期及以上的美債收益率曲線是全球長期限利率的重要參考。
IMF亞太地區負責人Krishna Srinivasan表示,如果美聯儲繼續推進降息進程,隨後美元匯率持續走弱,亞洲市場的各大央行便可在不必過於擔心資本外流風險的情況下大幅放鬆貨幣政策,以支持本國經濟增長。
IMF認爲,低利率與疲弱美元態勢在今年迄今幫助亞洲市場承受住特朗普政府的關稅衝擊,然而美元走強或長期限美債收益率大幅回升則可能抬升亞洲債務成本。
Srinivasan指出,低利率以及長期限美債收益率下行也將顯著幫助亞洲各國政府和企業以更低成本舉債,並且能夠承受因美國關稅上調持續帶來的經濟衝擊。
但Srinivasan警告稱,這種對於亞洲市場而言非常有利的金融條件可能隨時發生變化。如果利率市場開始上升,尤其是長期限美債以及長期限本國國債收益率,那將對亞洲市場產生重大影響,因爲亞洲的債務服務/償債成本一直相當高。
IMF預計,整個亞洲經濟在2025年將增長4.5%,較去年的4.6%略微放緩,但較IMF在4月的預測報告則上調0.6個百分點,部分原因在於在更高的美國關稅生效前的“前置出貨”帶動創紀錄的強勁出口增長。
但該機構警告稱,亞洲經濟增長風險偏向下行,並預計2026年增長將進一步放緩至4.1%。
IMF最新研究報告稱,許多亞洲國家可能需要進一步貨幣寬鬆步伐,以將通脹帶回至目標範圍區間並確保通脹預期持續被錨定。
儘管疫情後需求回升,以及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長期戰爭推升原材料價格,亞洲的通脹仍較世界其他地區相對溫和。
Srinivasan表示,這表明亞洲各大央行能夠錨定通脹預期並將通脹顯著拉下來,原因在於公衆信任它們獨立於政府幹預舉措。央行擁有貨幣政策獨立性非常重要,這樣它們才能實現自身的目標,尤其是物價穩定。
Srinivasan強調,央行也應對廣大公衆負責,同樣重要的是,不要讓它們揹負過多的使命與負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