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金融数据出炉:M2同比增长8%,社融规模同比多增1.22万亿元

4月金融数据揭示了当前经济金融状况。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8%,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12%。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多增1.22万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7.2%。

业内专家认为,4月金融总量“有上行”,融资成本“往下走”,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较大,央行货币政策效果明显。

政策转向促消费

业内共识认为,政策思路需转向更加注重促消费。金融政策重点支持高品质消费供给,需求端的消费贷款成本已不是影响因素。专家建议,促消费需要顶层设计,产业政策规划、财政政策激励引导,金融政策配合支持。

M2增长分析

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25.17万亿元,同比增长8%。狭义货币(M1)余额13.14万亿元,同比增长12%。前四个月净投放现金3193亿元。

M2增速提升的原因包括去年金融“挤水分”效果明显,低基数效应作用下,以及存款未出现去年大量“搬家”到理财产品的现象。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低基数效应递减,未来M2增速将恢复到正常增长水平。

社融增长因素

4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16万亿元,同比多增1.22万亿元;1-4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6.34万亿元,同比多增3.61万亿元。

政府债券发行加快是社融最主要的拉动因素,企业债券发行增加也是原因之一。4月,企业债净融资约1900亿元,同比多约200亿元。

信贷表现

4月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65.7万亿元,同比增长7.2%;1-4月末,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10.06万亿元,与上年同期大致持平。

4月份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3.2%,比上月低约4个基点,比上年同期低约50个基点;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55个基点。

还原地方债务置换影响后,贷款支持力度实际上比统计数据还要更高。市场调研初步估计,对应置换贷款约有2.1万亿元,还原后4月人民币贷款增速维持在8%以上。

信贷结构转变

信贷结构演变映射经济结构变迁。2020年末至2025年一季度末,企业贷款占比由63%升至68%,居民贷款占比由37%降至32%。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比由5.1%升至9.3%,消费类行业占比由9.6%升至11.2%,房地产和建筑业占比由15.9%降至13%。

消费贷款与政策建议

金融总量“有上行”,融资成本“往下走”。社会融资规模、广义货币M2、人民币贷款增速持续高于名义GDP增速,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较大。

专家指出,未来宏观政策思路更加注重促消费,金融政策的重点是支持高品质消费供给。促消费需要顶层设计,解决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障等问题,增强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供给端关键是增加高质量消费品的供给,需要产业政策规划、财政政策激励引导,金融政策配合支持。

发展消费金融根本上是要扩大有效消费需求,拓展消费场景,确保消费贷款真正用于支持消费,应当坚持合理适度的原则,银行也需要通过下沉服务、挖掘客户、做大蛋糕,保持理性定价,促进消费金融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