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施纯电动乘用车出口许可证管理以规范贸易和提升质量
根据商务部官网消息,为促进新能源汽车贸易健康发展,中国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决定对纯电动乘用车实施出口许可证管理。此次管理针对的是货物名称为仅装有驱动电动机的具有车辆识别代码(VIN码)的其它载人车辆(海关商品编号为8703801090)。
此前,870380的6位代码品类产品以低速电动车为主,由于无法建立相应的监管体系,近期随着主流规范电动车成为主体,因此进一步细化拆分,区别化对应。目前主要用于载人的其它机动车中的87388010类产品占6位码的873880类约70%是规范的整车企业生产的产品,均价达到2.06万美元。而87388090类产品均价在2050美元,是主流规范产品价格的10%,成本低,规范体系的难度大。
电动车出口许可证新政的效果
新政旨在规范出口主体,仅汽车制造企业及其授权经营企业可申领出口许可证,切断非授权主体出口通道,从源头控制低质产品出海。同时,设定严格资质门槛及价格监测预警机制,防止低价倾销,推动企业从“价格竞争”转向“技术竞争”。此外,要求企业具备海外服务网络,提升用户信任与品牌形象,并构建全链条监管,实现全流程可追溯,保障出口产品合规性与可持续性,助力高质量“出海”。
纯电动乘用车产品品类出口的复杂性
纯电动乘用车产品前期主要是老头乐等低速电动车,其结构简单、成本低、需求广,在出口的起步阶段难以严格规范化。东南亚、非洲、中东等新兴市场是全球低速电动车增长的核心引擎,中国低速电动车具备较强竞争力,出口量较大。
近年来,中国纯电动乘用车出口规模高速增长,但出口秩序混乱问题突出。部分非汽车制造企业或未获授权的经营主体通过“批量采购+简单改装”模式出口低质车辆,甚至将国内经营危机车企的库存产品推向海外;一些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采取低价倾销策略,忽视产品质量与售后服务,导致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国际市场的“低价劣质”标签固化,严重损害“中国制造”的国际声誉。
海关分类监管体系管理的完善
今年海关已经开始规范化分类管理,因此2026年实施分类规范管理的条件已经成熟。87388010类产品占6位码的873880类约70%是规范的整车企业生产的产品,均价达到2.06万美元。87388090类产品均价在2050美元,是主流规范产品价格的10%,成本低,规范体系的难度大。
许可证管理的堵漏作用
此次实施出口许可证管理的关键目标,是通过严格的资质门槛堵塞无证出口漏洞。政策明确要求,仅汽车制造企业及其授权经营企业可申领出口许可证,且仅能出口本企业自产品牌的纯电动乘用车。这一规定直接限制了非授权主体的出口权限,避免了“中间商赚差价”带来的质量失控问题。
构建全链条监管体系
出口许可证管理并非孤立的“卡脖子”措施,而是融入了汽车出口的全链条监管。政策延续了2012年《关于进一步规范汽车和摩托车产品出口秩序的通知》的成熟框架,要求企业具备境外售后维修服务网点,强化了“谁出口、谁负责”的责任机制;海关对出口纯电动乘用车的检验以现行有效的必须实施检验的进出口商品目录为准,实现了“许可证发放”与“海关检验”的联动。
合力推进中国电动车出口的蓬勃发展
实施纯电动乘用车出口许可证管理,明确仅汽车制造企业及其授权经营企业可申领许可证,从源头切断非授权主体的出口通道。同时,设定严格的资质门槛——企业需列入工信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具备有效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认证),并要求提交海外服务网络建设方案,确保出口企业具备持续服务能力。通过这一制度,可有效过滤低质出口产品,推动企业从“规模导向”转向“质量导向”。
建立“准入管控-过程监管-结果导向”的立体化管理框架,依托价格跟踪体系对出口合同价格进行实时比对,若触发价格预警机制并要求企业做出合理解释,遏制低价倾销行为。同时,加强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邀请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批量车可靠性抽检,建立问题反馈闭环,确保出口车辆质量良好。此外,打通商务部、海关总署、工信部等部门的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从生产准入到出口通关的全流程可追溯,提升监管效率。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聚焦智能驾驶、固态电池、超充技术等核心领域,推动产品向高端化、智能化升级,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溢价能力,避免陷入“同质化价格战”。同时,强化品牌建设,通过国际展会、海外营销网点等渠道提升品牌知名度,例如蔚来汽车的电池换电技术、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均成为其海外市场的独特卖点,有效规避了价格竞争。
引导企业提升海外合规经营意识,跟踪目标市场的市场准入、环境保护、数据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法规,编发国别贸易指南,帮助企业了解并遵守当地规则。例如,针对欧盟的《新电池法规》,企业需提前布局电池护照制度,实现电池全生命周期的透明化管理。同时,支持企业与当地企业合作,构建共建共享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例如与东南亚国家的零部件供应商合作,降低供应链风险。此外,建立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加强与国外业界交流,帮助企业积极应对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维护产业利益。